从16岁跟随老师学习湘绣,到成为湘绣核心技艺“鬅毛针”第四代传人,直至成长为将湘绣当作终身事业的大国工匠,她始终秉承匠人初心,以推动非遗建设为目标,坚持传承刺绣技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绣花精神”书写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担当。
她是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湘绣生产部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轻工大国工匠”“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记者眼里的成新湘优雅端庄,身着颇有特色的手工湘绣服饰,话语温柔而坚定。既是人大代表又是非遗传承人,让我们一起看看她的履职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
2018年,成新湘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当年3月,成新湘赴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步入湖南厅的第一眼,三幅熟悉的湘绣作品映入眼帘,她忍不住热泪盈眶。
“2003年,我曾在老师带领下,参与绣制了巨幅湘绣《岳阳楼》《张家界》《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等作品,这些作品被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成新湘告诉记者,当时,她激动地向同行的人大代表介绍这几幅湘绣作品,大家的赞叹让她感到自豪,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文化自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进一步坚定了守护湘绣非遗的信心,更许下要带着自己学生的创作作品走进国家殿堂的愿望。
当选代表之初,成新湘压力很大,平时工作主要是跟针线打交道,突然肩负重任,她有些不知所措。第一次赴京参会,她内心十分忐忑,得知要在全体会议上第一个发言时,她无比紧张,分分钟想逃回绣花棚。但想到肩负的代表职责,想到要为非遗和传统文化发声的使命,她努力克服了心理障碍,抓紧时间学习和研读会议材料,认真准备和反复熟读发言稿,她自嘲“练普通话练到舌头打结!”最终,她顺利完成了履职首秀,引来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成为大家眼中的最美非遗代言人。
现在,成新湘的普通话还是不太好,但她已经不再害怕,甚至还想着只要有机会,能讲一点就多讲一点。坚守宣传非遗、弘扬传统文化的初心,她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一方面是履职经验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感受到国家对非遗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高度重视,我有了发声的底气和勇气。”成新湘告诉记者。她还利用一切机会展示、宣传非遗。每年赴京参会,她都会穿上最新的湘绣服装,佩戴湘绣文创饰品,随身携带和使用湘绣笔记本、移动电源等,向参会代表和媒体介绍湘绣走进现代生活的创新发展,力图改变了人们心中湘绣过于传统、不接地气的印象。
不知不觉,成新湘履行代表职责已经5年。
这5年,她经常要出席会议、开展实地调研,履行代表职责,为宣传非遗、弘扬传统文化奔走呼吁。
这5年,她带着学生完成了展现湖湘红色人文精神的10米山水巨绣《锦绣潇湘入画图》,绣制的首幅湘绣唐卡双面异绣《雪域慈悲》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她与学生共同创作的《曙霞攒红日》《雅竹》《晴妍》等作品走进中南海,实现了带着学生创作作品走进国家殿堂的愿望。
5年来,成新湘共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于鼓励扶持大学生“非遗+创新创业”等20多件建议。
“这些建议件件有回响。”成新湘说。她先后两次就“非遗进校园”提出建议,对广大非遗传承人群在落实推广“非遗进校园”实践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这些建议在非遗传承人群中引起了极大共鸣,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当前,非遗研学基地建设遍地开花。“我所在的湖南省湘绣研究所还专门编纂了适用于小学、中学的体验式教材,很多大学开设了非遗相关专业和课程,我们这些非遗传承人也经常受邀去学校授课。”成新湘告诉记者,看到“非遗进校园”受到孩子们的推崇,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从事非遗,她看到了非遗传承发展的勃勃生机。
今年参会,成新湘带来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检察公益诉讼机制,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健康传承”“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机制、推进非遗行业职业化建设”等建议。为促进非遗保护工作健康发展,成新湘建议,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机制,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会商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损害案件办理,推进非遗保护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针对非遗传承人断层、非遗行业标准化难度大等问题,成新湘呼吁探索非遗集体传承制度,进一步健全传承人认定机制,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打通非遗技艺传承与学历教育的通道,推进非遗职业管理标准,完善非遗传承机制、推进非遗行业职业化,助力行业现代化、精细化、标准化改革。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产业璀璨的明珠。要振兴文化产业,非遗助力不可或缺。”更好履行代表职责,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成新湘不遗余力,充满信心。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