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月3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听取来自农村基层的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建议。图为李克强总理与阳海玲握手。
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她努力为国议要事、为民想大事;回到乡下,换套行头,扛着锄头下地,她是新型职业农民。她倾听民意,直陈民情,把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呼声写进代表建议,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本真表达。
1月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大代表阳海玲奋战在防控疫情一线。她在新化县枫林街道办事处接龙村组织党员和村民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挤时间修改完善关于对脱贫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大县发行教育专项债券等建议,准备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交。
绿色生态农业梦
阳海玲是新化县锄头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基地技术员,2018年初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从小就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从不忌讳自己“农二代”身份。
为了实现绿色生态农业梦想,2015年阳海玲辞去了城里的稳定高薪工作,组织发动一群拥有新思维、受过高等教育的好友,联合创办了锄头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接龙村等地种植蔬菜,筹办新化县首家CSA会员制私家订制农场——锄头娃生态农场,开启了当新型职业农民之路。公司流转承包了休耕多年的农田,采用农家有机肥料和传统种植工艺,生产绿色、生态、环保的有机农产品,在广阔的田野上播种希望。
阳海玲坚持一边创业一边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了湖南农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历。她学以致用,采用订单式、品牌化运营、“互联网+农业”等模式,实行线上消费,线下体验,在生产基地开辟了蔬菜种植区、农耕体验区、户外休闲区等区域,经营家庭菜篮套餐、租地种菜、当季蔬菜套餐、土特产等几大类产品(服务)。很多前来体验的市民说:“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乡愁,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土家园。”
阳海玲(左二)和创业伙伴们在新化县锄头娃农业公司蔬菜基地收割有机白菜。
阳海玲改变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将现代农耕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农耕成为一种休闲享受,锄头娃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了一个光鲜时尚的新职业。2016年,新化县举办了第三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锄头娃生态农场获得了初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我就是一名新时代的农民。穿上职业服装进城,就是有梦想有素质有情怀的农民‘绿领’;回到乡下,换套行头,扛着锄头下地,就是拥有专业技能的职业农民。”阳海玲说。
保护南方稻作梯田
新化县水车镇紫鹊界梯田有2000多年的农耕历史,是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第三大梯田,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紫鹊界紫香米因采用传统农耕方式,品质极佳,有“长寿米”等美誉。据史料记载,紫香米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庭,俗称贡米。2019年2月,阳海玲冒着严寒来到紫鹊界调研。她了解到,由于贡米生产成本高、产量偏低、销售方式单一,村民收益很低。阳海玲思考怎样依托紫鹊界独特资源,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致富。她认真准备代表建议。
半个多月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阳海玲领衔提交了关于加强对紫鹊界梯田等中国南方稻作梯田保护的建议。她认为,南方稻作梯田是中国农耕文化和稻作文化的结晶和历史遗存,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活化石,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美景。紫鹊界梯田是世界上唯一纯岩隙水自流灌溉的梯田,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于南方梯田种粮成本高效益低,劳动力外流,导致南方各地梯田抛荒现象严重。加上很多梯田的生态和灌溉系统遭到破坏,有逐渐消失的危险。她建议国家编制出台《中国南方稻作梯田保护管理规划》,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将紫鹊界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纳入国家试点范围,立项安排遗产保护资金予以支持;鼓励和扶持新化相关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认证,通过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保护和传承好梯田农耕文明和稻作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样本。
自然资源部很重视阳海玲提出的建议,在答复时说:“你们以紫鹊界梯田为例提出的建议,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并表示:将指导地方强化规划引领,严格用途管制,从源头上加强遗产保护;会同相关部委研究设立遗产保护资金,加强南方稻作梯田的生态保护;在中央和湖南两级财政累计拨付1900多万元保护资金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紫鹊界梯田生态保护修复。农业农村部在答复中表示:在2010年成功登记紫鹊界贡米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基础上,支持新化县申报登记奉家柴火腊肉、新化东岭田鱼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将加大力度展示遗产地特色农产品,支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利用。目前,奉家柴火腊肉、东岭田鱼已列入国家地理标志后备库名录。
“品质占领市场,合作才能共赢。”因为坚持采用绿色无污染的种植方式,阳海玲对当地的农产品品质有信心,在紫鹊界村、大水坪村等地合作建设种植基地,创办了茶叶公司,延长农产品产供销链条。目前,紫鹊界贡米、野菜、茶叶等系列产品,成为了锄头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最畅销的产品。她表示,将坚持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为己任。“这不论是对企业、农民、消费者,还是对紫鹊界梯田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保护、农耕文明和稻作文化的传承来说,都是共赢的。”阳海玲说。
力促当地水稻产销双赢
新化县是一个水稻种植大县,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的耕种方式,盛产优质大米,但当地部分农村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如何有效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帮助种粮大户解决销路难题,是阳海玲常思考的问题。
她多次到乡镇了解种粮大户的生产经营情况。2018年8月,阳海玲来到水车镇国梁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田间地头了解水稻种植面积、生产规模及大米的销售情况。她向合作社负责人李国梁建议,种粮大户应寻求强强联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现代农业产业水准。经过协商,他们达成了产销合作意向。目前该合作社种植面积已增至1000多亩,年产粮达800多吨。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阳海玲建议国家农业部门多组织相关专家对种粮大户进行技术指导,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进一步提高种粮大户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帮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勤劳致富。邻座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袁延文对此表示赞同,并安排厅相关业务处室认真调研,落实她的相关建议。
为进一步施行精准扶贫政策,让紫鹊界等村的农民放心种植水稻,阳海玲还联合创办了第二代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企业优先和贫困户预订稻谷,以合同价格收购。2018年以来,阳海玲帮助260多名贫困户解决了水稻销售问题。在她的努力下,锄头娃公司与新化多家种粮农业合作社达成产供销合作协议,建设大米加工基地。锄头娃大米逐渐声名远播,通过电商等平台销往省内外。
脱贫致富领头雁
阳海玲和她的团队下乡创业的第一站,是位于国家级贫困县新化县城南的接龙村。撤乡并村后,光义村和接龙村合并为新的接龙村,全村有水田1870亩、旱土1800余亩,以农耕经济为主,共有2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532户、305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61人,党员67名,设2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
几年的朝夕相处,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赢得当地党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信赖。2018年10月,阳海玲被推荐任命为接龙村党总支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是她义不容辞的使命。
2月6日,阳海玲(右)在全村排查疫情时,发现村民谭国文在桔园挖土没戴口罩,她赶紧帮他戴上,并告诉他加强防护。
上任伊始,阳海玲与农民和村组干部探讨致富脱贫路。调研后,她烧了“三把火”:选优配强班子,建立农户利益联结,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她重视党建引领、民风再造,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规范,乡风文明日趋优化,党员的责任感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村党总支的号召力不断提升。她以生态产业、休闲度假、康养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她还成立接龙村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传统村落规划为民俗风情旅游地,完善了民俗、餐饮、休闲娱乐、农产品展销、耕读文化产学研培训基地建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她加强综合环境整治,接龙村2019年完成了灌排渠道676米修建、7360米村干道绿化、630米户户通公路建设、农贸市场改造、2处电排更新等10项村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修建12700米通组公路、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村内环境卫生逐步改善,容貌焕然一新。
巾帼不让须眉,阳海玲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努力,在村内建了杨梅、葡萄、有机蔬菜、茶园等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打造了生态农业观光与体验、水果采摘、农家乐等特色项目,逐步将接龙村建设为乡村旅游的样板村。
为民想大事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两年多来,阳海玲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提交建议11件,附议议案、建议30余件。她积极进行审议发言,努力做到为民想大事、为国议要事、经常做好事。
阳海玲长期关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2019年3月,她在提交的关于加强网络游戏监管并尽快立法的建议中,详列数据,分析成因,建议国家规范网络游戏管理并尽快立法。当年9月,阳海玲应邀列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她欣喜地看到,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充分采纳她和其他代表的建议,专门增加了关于网络保护的第五章,并授权国务院出台关于网络保护的具体实施细则。
扶贫先扶智。在另一件建议中,她提出进一步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在国家扶贫资金中单列文化扶贫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文化扶贫,振兴乡村文化,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
阳海玲经常到枫林街道办事处人大代表工作站倾听民意,并认真反映民情。很多农民兄弟向她反映,工人有五一劳动节,占全国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民也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节日。2018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阳海玲提交了关于设立国家农耕节的建议。她说,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文化,提升农民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立农耕节后,要提升农民职业的社会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农村部在答复中表示,采纳她和其他多名代表的相关建议,并对节日时间和名称进行论证后上报国务院。当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阳海玲闻之倍受鼓舞。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