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茶山飘香。连日来,随着气温的攀升,东安县境内的湖南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湖南老字号“舜德红”竹间茶产业基地,春意盎然,芳芽吐绿,竹影摇曳。在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所在的塘家村茶山非遗工作坊,茶农、茶企正在忙碌,抢抓晴好天气采茶、制茶,“舜德红”竹间茶产业基地一派火热景象。
“采摘竹间茶一天能有300多块钱的收入,在家门口干活就能赚钱贴补家用,每天都有几十名村民来采茶。”茶农唐友英兴高采烈地说。每年春天,茶山上热闹非凡,村民采茶忙得不亦乐乎。
时下,正逢春茶上市之际,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古朴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打卡留影,体验竹间茶文化的魅力和乐趣。
“茶山太美了,这里看山看水品茗,听风听泉静坐,是城里人最羡慕的地方。”来自北京的游客唐庚茶对茶山流连忘返。茶山集自然美、古朴美、形态美、文化美于一体,山岳、茶林、梯田、溪流、木屋“五素同构”,勾勒出茶山梦幻般的田园景致和“天人合一”的绝妙景观。奇石溪流、幽深峡谷、云海雾景、静谧木屋……置身其中,恍若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漫步其间,怡然自得,心旷神怡。
塘家村茶山最为出名的是盛产湖南老字号“舜德红”竹间茶。史籍记载,为舜帝南巡驻跸时所种,唐朝时入岁贡,湖南省博物馆记载,永州竹间茶是唐代名茶。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永州僧人、草圣怀素与茶圣陆羽相识并相交。陆羽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是当时知名的文学家,茶圣陆羽为草圣怀素立传作《僧怀素传》,是至今研究怀素的第一手资料,而怀素写的《苦笋帖》“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是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文中指的是舜皇山的“苦笋和茗茶”。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被贬至永州,翌年春题《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歌颂竹间茶:“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称其为“灵芽”,饮之如“甘露”,给予高度赞美。
竹间茶是野生茶,不施肥、不打药、原生态、纯天然、零污染,其手工传统制茶技艺已有1500多年历史。舜皇山野生竹间茶曾是红军消炎御寒、醒脑驱疲的神叶。茶山距离东安县城区23公里,群山环绕,层峦叠翠,地处舜皇山腹地,村庄至今沿袭着古老的农耕稻作文化,保持着原生态风貌,木楼古屋、青石古道、参天古木、民风古朴、习俗古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犹如一座天然的民俗博物馆,深受摄影家、画家、作家、音乐家的青睐,是绝佳的写生创作基地,文艺人的“网红”打卡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以茶为媒,以茶兴业,发展茶旅经济,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带动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茶山非遗工作坊负责人唐立业说。在茶山非遗工作坊里,游客不仅可以喝到滋味醇厚香甜、绿色健康安全的手工竹间茶,还可以体验采茶、制茶、品茶、鉴茶、茶艺乐趣,参与围坐品茶聊茶的“陪伴式”服务活动,现场聆听茶文化知识讲座,感受茶廉文化教育。同时,登上茶山漫步吸“氧”吧,夜幕降临时在桃花源民宿苑品尝用茶叶和茶汁制成的特色野生农家菜……
全力打造集茶叶、观光、民宿、研学、茶事、茶文化交流、森林康养、休闲、生态农产品及农耕体验等一系列的有机竹间茶文化民宿苑一直是塘家村村民的期望和湖南老字号“舜德红”竹间茶的发展定位。2022年,“舜德红”竹间茶手工传统制茶技艺成功申报东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其工作坊成功申报东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3年,“舜德红”竹间茶品牌被认定为湖南老字号。2024年,“舜德红”竹间茶获评南山国家公园特许经营项目。
如今,塘家村已初步形成以茶叶、香米特色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全国产业帮扶优秀案例”“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野生茶之都”。“舜德红”“怀素茗”“竹间茶”图腾版系列产品享誉海内外,品牌知名度、市场美誉度极大提升。
目前,塘家村共有430亩梯田香米,年产近50万斤稻谷,共有野生竹间茶2.54万余亩,年产竹间茶1万多斤,塘家村村级集体经济累计25万余元,182户村民户均增收8000余元,并成功申报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
党建引领,支部带头,企业帮扶,群众参与,塘家村已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共同绘就的一幅“宜居宜业、生态优美、乡风文明”的美丽画卷正舒展开来。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刘青霞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