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永州市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近年来持续在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上下功夫,推动粮食生产扩面增效,2023年落实粮食种植面积730余万亩、总产306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未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如何端牢中国饭碗?谁来种田?种田靠什么?成为地方政府需要思考的时代课题。通过永州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可以围绕“四靠”做文章。
一靠适度规模
实践表明,通过将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也是解决“谁来种田”问题的根本出路。作为南方丘陵地区,田块以小丘为主,分散不连片。发展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程度是关键,必须将土地适当集中连片。通过实践探索,丘陵地区的连片经营面积一般以100亩至200亩为宜。适度规模化种田,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要延包土地。目前,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已经启动,必须尽快组织实施,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为农民种田吃下定心丸,并妥善解决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让“农田”润“心田”。二要托管土地。当前,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务工,有的由于年老体弱无力耕种,土地托管成为农村规模经营的一种新趋势。在不违反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农户与专业化公司或合作组织签订托管协议,采取全面托管、全程托管、菜单式托管等方式,开展耕-种-收-管一条龙服务,既解决稻田抛荒的难题,又破解“地谁来种、地怎么种”的问题,还化解了农民“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的问题,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让“荒园”成“田园”。三要流转土地。应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稳妥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合作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2023年,永州市粮食规模经营比重达54.9%,让“散户”变“大户”。
二靠科技赋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农业从耕种、管理到收获,每个环节更需要科技赋能,以科技引领农业提质增效,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到位,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一要强化高科育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是高产的基础。要把良种繁育作为一项基础科研工程,建立国家种子研发繁育中心,加强种子基因库建设,加快科研人才梯队培养,强化科研院校、企业、育种基地的协作关系,运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分析海量的遗传、气候、土壤数据和作物基因序列,研究出更多抗病性和耐旱性强的优良品种,谨慎推广转基因种子,为农业增产增效夯实根基。二要发展智能装备。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是农业减强度、降成本、增效益的根本出路。目前,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以及智能化领域还存在短板弱项,丘陵地区的农机装备率还比较低。比如,永州市水稻机插机抛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52.9%、82.4%,但在玉米、油菜、蔬菜等产业上,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未来,应结合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降低农民劳动强度,让种田成为一种省时省力省心的工作。三要推行现代作业。依托先进技术,以工业化理念管理农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要聚焦水、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要素,以发展绿色、环保、有机农业为重点,探索建立大数据监测模型,对水、肥、病虫害等实时监测,打造育秧-田间管理-收割-储存-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提高农业精细化水平,让种田进入智能化时代。比如,近两年,永州市祁阳市根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种粮面积达1.2万多亩,在田间管理上就探索运用了新科技,公司负责人邓根智将每个田块航拍成图片并编号,在每个片区安装远程监控系统,在电脑、手机上就能及时查看田里的蓄水情况、水稻长势和工人工作情况,及时安排和调度生产,既省时省心,又增产增效。
三靠创新理念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种植业同样需要跟紧时代,走创新经营的新路子,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农业由“大”变“强”。一要培训职业农民。持续实施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复合型新型职业农民。坚持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带头人为对象,聚焦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综合素质素养等方面,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等,加强资讯推介、信息宣传、政策宣讲和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升经营管理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其成为掌控未来农业的行家里手,让农民成为有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二要培育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要立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发展更多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协会、种植大户等。比如,2023年,永州市通过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培育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2.74万户,较上年增加905户。三要培植服务体系。农业种植单打独斗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县级有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公司、村里有服务站所,建立耕地、育苗、种植、收割、烘干、加工、储存、销售等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种田效益。要加强行业经营者之间的资讯互通,建立合作协作关系,为农业物资采购、农机调度等方面赢得成本优势。要探索建立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合作共赢机制,推行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土地入股等,促进共同增收。目前,永州市共培育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376家,服务面积近2300万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23.4万户。
四靠政策支撑
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对于农业这个投入大、见效慢、效益低的产业来说,尤为重要。一要在改善设施上发力。土地平整连片、水源有保障、机械耕作和灌排方便,是促进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要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农业经营主体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从政策层面鼓励各方资金投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如经营主体自主投入的,优先给予项目申报、贷款支持,评选典型,等等。近年来,永州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2.7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4.1%。东安县引进湖南现代农业集团实施投融资创新“小田改大田”4万余亩,亩均投资3200元,土地租金每亩提高150元以上,亩均综合效益提高300元以上,推进“良田”变“粮田”。二要在改造地力上着力。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长期掠夺式的生产不可持续。要有序落实土地休耕制度,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或轮作的形式,大力发展绿肥生产,提倡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提升耕地地力,补充土地养分,切实改良土壤。要打好“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加大镉等重金属超标治理力度,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和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祁阳市工作室在茅竹镇富联村建立“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基地,推广单产提升、农民增收新模式,推进“稳面积”到“稳产量”。三要在改变奖补上助力。要落实“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谁种地谁得补贴”的要求,精准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多种粮、多产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索对稻谷实行“市场化价格+补贴”,实现价补分离;建议出台国家收购商品粮计量补贴政策,按商品粮出售数量,实行“多卖多补”。未来,应适度扩大补贴范围,结合设备以旧换新政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将农资补贴、农业用水、用电、用油纳入补贴,并把补贴政策延伸到水果、蔬菜、茶叶等产业,覆盖到种植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流通各环节,扩大到农业、加工业、农旅融合等各领域,促进特色产业打造。银信部门要进一步为农业种植主体融资贷款提供便利,降低贷款审批门槛,开发更多信贷产品,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对水稻等大宗农产品投保,政府实行全额补贴,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要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共担机制,政府引导设立农业大灾风险基金,弥补保险基金赔付后的损失额度,最大程度减少受灾损失。要加强市场信息支持,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切实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推进“小农户”加入“大组织”。(作者单位:永州市农机事务中心)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