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超千名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能力培训,惠及学生5万人次,到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提质改造工作;从调解城市噪音投诉900多起,到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业委会规范运行及食品安全管理等机制实质性运作......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项项凝聚着代表履职热忱和为民关切的建议落地落实,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好事实事成效斐然。
10月29日,常德市武陵区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三次会议,专题听取区人民政府关于区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情况报告,并对重点处理建议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全面复盘了代表建议从“交办”到“落地”的全流程:36件建议均在法定时限内办结,其中6件聚焦学生心理健康、高标准农田管护等领域的重点处理建议,代表满意率及基本满意率达99.4%,这些成效让群众看到了变化、见到了成效、得到了实惠。
领导先行,一抓到底促落实

武陵区委书记康少中在长庚街道代表联络站督办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议。

武陵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朱荣华在芦荻山乡玉带桥村现场督办高标准农田管护的建议。
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是办好建议的关键所在。区委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先后3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牵头督办1件重点处理建议,通过参加代表进站履职、国家机关负责人与人大代表面对面联系等活动开展“沉浸式督办”,现场协调解决资源调配、政策衔接等难点问题。区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统筹部署代表建议督办工作,牵头领衔办理难度大、涉及广的重点处理建议,通过“解剖麻雀”式调研和现场办公,推动解决政策配套、资金保障等关键问题。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实行“一对一”挂点跟踪重点处理建议,将督办工作融入日常履职,确保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督导、有反馈、有改进。区政府切实履行办理主体责任,明确重点处理建议由分管副区长牵头办理,将36件建议精准分解至16个区直部门和2个街道,各承办单位快速响应,建立“一建议一专班”机制,自上而下层层压实了责任链条。
机制优化,强化督办提质效
工作机制的持续优化,带来了办理质效的跃升。针对“重答复、轻落实”问题,区人大常委会构建起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代表工作机构统筹督办、各专委会对口督办、人大代表参与督办、承办单位负责落实的工作机制,主任会议一月一专题调度,一季一效果评估,督办委室严格落实清单管理全程跟进,主会办单位深化协调联动,确保办理进度与质量双落实。比如在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建议方面,区民政局牵头制定整改方案,区消防救援大队提供技术指导20余次,联合验收核查,整改隐患70余处,组织应急演练14场,形成“1+1>2”的协同攻坚效应;在业委会规范运行建议方面,区物业指导中心出台配套规范、开展专题培训,牵头起草《业主委员会工作规则》;在食品安全建议办理方面,区市场监管局建立“分级分层、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的包保责任机制。
全程沟通,凝聚共识惠民生
承办单位与代表的密切沟通是办好建议的重要环节。坚持把沟通互动贯穿建议办理全过程,做到办前摸清意图、办中共商对策、办后回访问效。区教育局在办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建议前,主动联系代表,摸清意图诉求,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方式,与代表深入对接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诉求,精准锁定“师资力量不足、服务覆盖不广”等核心问题;启明街道在供水管网改造中,及时通报进展、共商对策,邀请人大代表、物业企业、居民代表召开“共商会诊会”,优化供水管网改造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扰民;办理后均当面答复并听取意见,持续优化工作。代表建议办理的高质量推进,有效激发了人大代表履职热情,形成“提出好建议—落地见实效—主动勤履职”的正向循环。
武陵区人大常委会将聚焦跨部门协同效能提升、办理成果转化深化等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督办机制,建立“建议—政策”衔接转化机制,推动代表建议从“答复型”向“落实型”“长效型”深度转变,让每一件反映民声的建议都成为解锁发展难题、增进民生福祉的“金钥匙”。
图文编辑:刘杏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