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审查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是守护人民“钱袋子”的关键防线。为推进预算审查监督信息化、数字化,全国人大常委会部署建成覆盖省、市、县的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旨在实现对政府预算的全过程、实时在线监督。这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监督理念与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增强监督刚性、提升治理效能的战略举措,为新时代人大预算监督工作装上至关重要的“数字引擎”。
然而,这把设计精良的“数字利剑”在部分地方尚未完全开刃。系统运行多年,其预设功能尚未完全释放,面临着“硬约束”不足与“软执行”并存的问题。
从客观层面看,存在“三重梗阻”。一是数据壁垒梗阻,人大与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信息系统未能全面打通,卫生、教育、国资等部门的数据尚未纳入,数据采集难度大、碎片化,导致监督视野存在“盲区”;二是技术保障梗阻,部分地区受财力所限,系统运维投入不足,硬件老化、软件迭代缓慢,系统功能多停留在数据查询、简单预警层面,缺乏深度分析、智能研判、风险预测等高级模块;三是制度衔接梗阻,系统发现的问题线索,如何高效转化为人大审议、询问、问责的起点,缺乏清晰、刚性的程序规定。从主观层面看,一是“重建轻用”,一些地方人大未充分认识预算联网监督的重要性必要性,被动建设系统,满足于“有”,疏于“用”;二是力量有限。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中财经专业人才不足,不懂不熟财经业务,运用系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三是配合不力,特别是一些部门单位协同意识欠缺,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系统难以发挥整合效能。
让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真正成为监督利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在打通堵点、破解难点中提升系统运行质效,切实增强人大财经监督的刚性。
要打通数据血脉。当务之急是打破“信息孤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由上级统筹推动,建立人大与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强制性、标准化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范围、格式和时限,确保监督数据的全面、准确、实时。同时,要保障系统建设和迭代升级的经费,为“利剑”的保养和升级提供稳定支撑。
要深化智能应用。推动系统从“查询工具”向“智能参谋”升级。深度开发智能预警、绩效评价、债务监测、政策效应分析等模块,使系统不仅能“看账本”,更能“识风险、评绩效、提建议”。加强人大代表和工作人员的财经业务和数字化履职能力培训,使其善用、精通这一新武器,从“被动接收数据”转向“主动挖掘问题”。
要强化结果运用。建立系统预警与人大法定监督职权之间的“高速通道”。对系统发现的预算执行偏差、绩效低下、违规支付等问题,要迅速纳入常委会监督内容,限期整改、跟踪问效、依法追责。同时,要敢于和善于运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手段,对敷衍塞责、整改不力的,依法追究责任,真正让数据“说话”,让监督“长牙”。
要凝聚监督合力。可探索向社会适度公开系统形成的非涉密分析报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可引入专家学者、第三方机构参与数据解读和绩效评估,借力“外脑”提升专业水准。更要畅通人大代表参与渠道,让每位代表都能通过系统成为预算监督的“明白人”和“实干家”。
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的完善与应用,非一朝一夕之功,增强人大财经监督刚性,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持续磨砺这把“数字利剑”,方能使其在规范预算行为、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刚性约束力。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