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大智库>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谭 华  时间: 2025-10-24   上传:杨柳

55.jpg

7月29日,湘乡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听取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报告。

“老有所养”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养老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每一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和谐稳定。2024年底,湘乡市常住人口71.13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17.21万人,老龄化率24.2%,远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失能老年人2.45万人。全市老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逐年攀升,老年人口数总量大、老龄化增速快,呈现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发展趋势。按照老龄化率划分,湘乡市已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全市养老机构41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3家,民办养老机构28家),养老机构床位2179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床位890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1289张),入住老人1265人,平均入住率58.05%。现有龙城长者食堂3家,嵌入式老年助餐6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8个,村级养老互助示范服务点240个。

今年6月中下旬,湘乡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主要工作成效

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一是成立全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统筹管理13家公办机构,搭建“1+4+8”服务网络(1个市级中心、4所区域中心、8所乡镇机构);建设三大示范照护中心:失能照护(200床)、残疾人照护(100床)、失智照护(95床),实现特困及低保失能老人“应收尽收”;设立培训中心,持证护理员增至164人,消防操作员达51人,指导成立养老服务协会,促进行业自律。二是建成22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重点打造白田、月山等4所区域性中心,分批改造公办机构。开放公办闲置床位接收社会老人(月费880元至1280元),已收住31名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将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预留30%的床位保障困难群体。三是建成村级养老互助点240个覆盖率达81%,创新党建与互助点、乡镇中心与服务点结合模式。打造14家村级养老互助示范点,其中东郊乡碳棚村嵌入式养老模式获全国试点推介。

66.jpg

6月19日,湘乡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在湘乡市福利中心食堂调研。

深化管理运营体制改革。一是公办养老机构统筹统管。将全市13家公办机构实现统一管理,制定财务等制度规范运营。二是推行委托运营。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居家上门服务。三是支持民办机构发展。对中小机构实施“三个一批”,培育连锁精品机构,打造4家养老示范院。创新家庭式小微型机构管理模式,工作经验获民政部推介。四是完善评价机制。出台考核方案,将政府补贴与服务质量、安全、满意度等评价结果挂钩。

77.jpg

6月19日,湘乡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在山枣镇敬老院调研。

强化养老服务要素保障。一是加强安全监管。养老机构监控全接入“安联网”,实现风险闭环管理;2025年上半年整改重大安全隐患14处。二是加大资金保障。足额发放公办机构运转经费;发放高龄津贴223.45万元惠及2.4万人、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5.14万元;落实民办机构运营补贴33.15万元。三是强化人才建设。实施护理员入职及工龄补贴制度。将养老护理纳入职业技能竞赛,完善从业人员轮训机制。四是建设综合智慧养老平台,归集服务对象信息,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五是推进湖铁尚如医院、水府庙悦福等作为医养、康养结合,鼓励企业规模化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金投入短缺,可持续发展动能不足。一是财政投入严重短缺,上级专项养老扶持资金匮乏,地方财政仅能勉强维持机构基本运转,无力支撑设施升级、服务扩面与质量提升。二是多元投入格局尚未形成,社会资本引入机制不完善,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政策吸引力与落地实效有待提升。村级互助点运营资金近乎空白,互助点建设的5000元建设经费已拨款至乡镇,但调研中部分村反映未收到此款。同时一次性的拨款也无法支撑互助点长期运作,导致大量设施闲置或功能萎缩。三是补贴激励机制效能有限,现有运营补贴标准偏低、覆盖机构有限,2024年仅11家获得33万余元补助,对机构改善条件、提升服务的撬动作用不明显。

服务供给体系不完善,结构失衡矛盾凸显。一是机构养老“质”“量”双困局。设施短板突出,民办养老机构普遍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服务内容多停留在基本生活照料层面,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多元化、个性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医养结合“融而不深”,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度低,合作机制不健全,医养服务“两张皮”现象明显,专业医疗资源向养老领域渗透不足,难以满足失能、高龄老人的刚性需求。二是居家社区养老基础薄弱。城乡日间照料功能虚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低、功能单一、利用率低下。居家上门服务覆盖不足,虽启动试点,但覆盖面窄,与庞大的居家养老需求差距较大,服务“最后一公里”仍未有效打通。农村养老服务尤为薄弱,偏远乡镇地广人稀,区域性中心辐射能力有限,村级互助点因缺资金、缺机制而难以为继,设施匮乏、服务可及性差,留守、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一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养老机构管理粗放,专业护理人才短缺。现有护理员年龄结构老化(40岁以下从业意愿低)、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偏低,普遍缺乏老年医学、心理慰藉等专业知识,全市持证护理员仅164人,远低于实际需求。二是职业吸引力严重不足,民办机构护理员月薪仅3000元至3500元,与工作强度大、环境要求高的职业特点严重不匹配,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认同度低,导致人员流失率高、年轻力量补充困难。三是培训覆盖面与频次有待提升,针对精神关爱、失智照护、康复辅助等高阶技能培训缺乏。

体制机制障碍待破除,协同治理效能不高。一是部门之间合力不足,养老服务工作涉及民政、卫健、财政、人社、住建等多部门,但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和清晰的职责边界,导致政策衔接不畅、资源整合困难、监管存在盲区。部分单位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对自己单位的工作职责职能完全不熟悉,认为养老是民政一家单位的事,未能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二是监管与评价体系待优化,对家庭式小微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刚起步,结果运用(如补贴挂钩、质量监督)的刚性约束尚未充分体现。

对策建议

强化多元投入保障,破解资金瓶颈。一是市级财政应增加养老服务预算,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级试点、省级示范等项目资金与政策倾斜。二是要拓展多元化筹资渠道,探索建立养老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完善土地、税费、信贷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参与。三是提升资金使用精准效能,优化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覆盖面,重点向收住失能老人、提供普惠服务、运营规范达标的机构倾斜。

优化服务供给结构,提升体系韧性。一是要推动机构提质升级,制定并严格执行养老机构设施建设与服务规范,限期改造老旧设施,提升硬件水平。要深化医养融合。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全覆盖,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探索乡镇卫生院托管或嵌入养老服务中心模式。大力培育家庭式小微机构样板,规范管理,发挥其就近就便优势。二是夯实居家社区基础,要盘活日间照料资源,引入专业组织运营,拓展助餐、康复、文娱、短托等综合功能。要强力推进居家上门服务,整合资源,扩大服务覆盖面。探索物业服务与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互助等新模式。要创新农村养老模式,强化区域性中心辐射功能,做实村级互助点。三是要加速智慧赋能,完善市级智慧养老平台功能,推广智能穿戴设备在独居、空巢老人中的应用。

建强专业人才队伍,提升服务品质。一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院校合作设立养老服务专业,开展订单培养。二是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养老护理员薪酬指导标准,探索建立特殊岗位津贴、职业发展通道。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三是要支持社工、志愿者组织深入参与养老服务。

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强化统筹协同。一是要强化高位统筹协调,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晰职责清单,健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政策会商机制。二是要完善监管评价体系,加快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强化结果运用,将其与补贴发放、政府购买服务资格等硬性挂钩。三是要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聚焦涉老资金、服务质量、权益保护等领域,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回应社会关切。

湘乡市面临的老龄化挑战严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唯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聚焦痛点难点,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强化协同、建强队伍,方能有效应对“银发浪潮”,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刘青霞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