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兄弟姐妹有8个,5男3女。随着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家族长辈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我们。到后来,只剩四叔,宛如那抹温暖的余晖,照亮着家族的记忆。然而,去年冬月,91岁的四叔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在家族记忆里,划下一道沉重而又难以磨灭的印迹。
四叔名讳华章。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岁月无情地侵蚀着他的身体和记忆。许多时候,身边亲近的子女、晚辈站在眼前,他也常常一脸茫然,目光中满是陌生与困惑。但每次我一出现,他浑浊的眼眸瞬间就会亮起,马上就能叫出我的名字。最后一次见他时,他用那瘦骨嶙峋的手紧紧拉住我,身体微微前倾,凑近我耳边,吃力地、一遍又一遍喊着我的名字。他气息微弱且不稳,说话断断续续,我听不清他还说了什么,只能被那一声声呼唤,勾起无尽的心酸与不舍。看着他满是皱纹的脸,岁月的沟壑里藏满了一生的沧桑,我的鼻子陡然一酸,真切地意识到,四叔真的老了。
晚年的四叔。
四叔的一生,是早期农民勤劳奋斗的真实缩影。岁月的沧桑如刀刻斧凿,却从未压弯他那挺直的脊梁,生活的苦难也未曾磨灭他眼中的熠熠光芒。这光芒里,藏着家族先辈们坚韧不拔的影子。从祖辈“开疆拓土”般在月田镇高雅陈家洞这片土地上扎根起,勤劳就成了我们家族延续的底色,代代相传,从未改变。
农村自酿的粮食酒,散发着醇厚的香气。四叔性格豪爽,80多岁时,常常一端杯,一仰头,那透明的液体就顺着喉咙一饮而尽,动作干净利落,一点不含糊。他挺直腰杆,脸上带着几分得意的笑容,耐心地给我们讲做人做事的道理。他那认真的模样,眼神中的坚定与执着,让我们打心眼里敬佩。
四叔这人还特别淳朴。8个子女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本不用他再操劳。可他就是对家乡的土地爱得深沉,怎么也不肯进城。80多岁的高龄了,还天天在地里忙活,养猪养牛,一分一毫都不想多花孩子们的钱。在他心里,土地就是根,是他一辈子的依靠,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
四叔的勤劳是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的。那片黄土地,是他一生的战场,也是他所有希望的源泉。他在地里播种、耕耘,春去秋来,靠着一双长满老茧、粗糙干裂的手,养大了8个孩子。农闲的时候,他就拿起篾刀,专心致志地编竹筐、竹篮。那昏暗的灯光,勾勒出他专注的轮廓,成为我们童年最深刻、最温暖的记忆。
四叔热情好客,说话嗓门大,爽朗的笑声总是能传得很远。家里来了客人,四叔总是满脸笑容,眼睛眯成一条缝,忙前忙后。他会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的茶叶,为客人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茗,再把平时舍不得吃的好菜端上桌,热情地招呼客人。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别人看得起才来,一定要招待好。”简单的话语里,满是他的真诚与善良。
四叔住在老家时,我们年年都要去看望他。记得有一年清明节,我们兄弟几人带着一帮侄辈回家祭祖,途中去了四叔家。四叔拉着我们的手,一个一个仔细地端详,关切地问了个遍,眼神里满是慈爱。我们一落座,他马上就搬出家里的水果、小吃,还拿出了香气扑鼻的美酒,盛情挽留我们吃中饭。因要赶路,我们决意推脱。见我们确实没时间,他赶忙吩咐四婶煮了几碗腊肉炖绿豆粉皮。那浓郁的香味、鲜美的口感,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两个长年在南方工作的侄子,更是赞不绝口,说是一辈子以来吃过的最美味的绿豆粉皮。那不仅仅是一碗粉皮,更是四叔对我们深深的关爱。
四叔晚年被推举为李氏家族的族长,为了家族的公益事业,他四处忙碌奔波,不辞辛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乐于助人,他的热心肠在十里八村都是出了名的。不论哪家有需要帮助的,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先放下自家的活,去伸出援手。哪家的孩子调皮捣蛋不见了,他不辞辛劳地四处寻找,直到孩子平安归来。邻里间若是有了矛盾纠纷,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劝解,用他的智慧和耐心,化解矛盾。邻里之间,亲朋好友有红白喜事请客,不管路途多远,他都要亲自去随份子。他常说:“人家请客,盼的就是人到,脚步为亲。”
临终前两天,四叔躺在床上,气息微弱,但眼神依然坚定。他对儿女说:“我走了以后,一些人情是要还的,之前答应了的事是要做到的。”他有条不紊地安排后事,话语里,没有一丝对死亡的恐惧,只有对身后事的从容与坦然。
2024年农历11月26日的早上,他如往常一样吃了些东西,然后平静地说要去睡会儿。谁也没想到,这一睡,他便再也没有醒来。8点多钟,儿女们发现时,他面容安详,嘴角还带着微笑,仿佛只是进入了一场沉睡的美梦。
那天,离他91岁的生日仅差一天。
四叔躺在堂屋正中,被鲜花和挽联环绕。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眼中满是悲痛与不舍,回忆着与四叔过往的点点滴滴;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虽不太明白生死的含义,但也被这庄重的氛围感染,安静地站在一旁。他们都说,四叔是去天上做神仙了。
我望着满天繁星,想起四叔常说的一句话:“人这一生,要活得明白,走得干净。”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他修到了人生的圆满,四世同堂,8个子女个个健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像一位智者,从容地安排着自己的告别仪式。没有病痛的折磨,没有遗憾的牵挂,有的只是对生命的坦然和对亲人的祝福。
九十一载光阴,他活出了生命的厚度,也活出了死亡的诗意。这或许就是生命最美的样子:来时欢喜,去时从容,在人间留下温暖的印记,在天际化作永恒的星光。(作者系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刘青霞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