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方式。代表建议传递着人民的呼声,凝聚着人民的期盼。
做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是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我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切实做好“提督办”,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推动代表建议落地见效。
为广泛宣传高质量提出和办理代表建议的典型事例,《人民之友》新媒体开辟“建议追踪”专栏,报道我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府一委两院”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好经验、好做法,供各地参考。

换届三年来,慈利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共收到县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411件,已全部办结。其中,20件重点处理建议的见面率、答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代表建议中所涉及的近九成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慈利县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代表建议办理满意度的提升,通过建议办理为群众办实事,不断促进代表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慈利县人民政府及相关县直单位不断完善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慈利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
推动建议办理高质量
坚持为民导向。一是抓认识,做到“两个讲清”:讲清法律层面的责任,代表提出建议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各级国家机关接受代表监督、办理代表建议,是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讲清工作层面的意义,代表建议涉及经济社会民生各个方面,办好建议对各方面工作将起到推动作用。二是抓责任,做到“两个带头”:人大常委会领导带头,变“遥控督办”为“带头督办”;常委会副主任牵头、代表工作委员会协调、专门委员会负责的督办机制。召开建议专题督办联席会议,找准问题,推进工作,对重点难点建议实施面对面、点对点督办,做到“五个不放过”;监督政府领导带头,变“批示办理”为“带头领办”,特别是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纳入县委县政府绩效考核总体评价体系,突出对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的刚性约束,有效实现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对代表建议办理齐抓共管,实现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满意率、办结率的双提升。坚持创新导向。一是坚持“三个必须”:坚持承办单位必须与代表见面沟通;所有办理意见必须取得代表的同意,办理情况汇报必须由单位主要领导签发。二是做到“三个杜绝”:杜绝以行政部门的身份要求代表签字;杜绝文来文往、曲解原意和所问非所答;杜绝答复内容简单、空话、套话,不解决本质问题。三是加强“三个联系”: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加强与代表的协调联系,充分听取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专门委员会加强与承办单位的协调联系,及时掌握办理工作进展,督促办理;代表工作委员会加强与政府督查部门的协调联系,定期交换意见,反馈代表的满意度。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热点,强化重点督办。针对人大会议期间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主任会议成员对重点处理建议进行重点督办推进落实,强化分层督办。对其他建议进行常态督办,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建议实施现场督办,对疑难建议开展定期回访督办。整合资源,强化联动督办。涉及各专委会工作范围的建议由专委会负责督办,发挥工作对口、业务熟悉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督办。动真碰硬,强化代表督办。组织代表召开建议办理工作专题座谈会,集中听取对办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视察,充分发挥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坚持实效导向。开展“代表建议督办月”活动,做到“五个不放过”。对能解决问题而没有解决的不放过,对避重就轻、敷衍应付的不放过,对开空头支票、不付诸行动的不放过,对未与代表见面的不放过,对代表答复不满意而又不重新办理的不放过。开展代表建议办理“回头看”活动,做到“三个面对面”。坚持面对面沟通,实现代表建议内容再梳理;坚持面对面问策,实现代表建议办理过程再提质;坚持面对面反馈,实现代表建议办理成效再放大。开展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满意度测评,做到以评价激励督办。通过开展“面对面”答复、现场评议测评,对承办单位办理代表建议、回应群众关切情况进行一次“复盘”。使代表建议办理不仅做到了答复满意,而且做到了效果满意,实现“代表提建议、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建议办理显实成效
通过办理代表建议,慈利县在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促进特色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全县的重要工作,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代表们从扶持特色农业产业、推动“硒有慈利”产业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立足县情、分析具体、措施实在的建议,为促进全县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助力。针对唐中平代表提出的《关于积极支持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慈利县委县政府在加大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力度上,出台了《慈利县2023年县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项目实施方案》。在溪口镇、杨柳铺乡、金岩土家族乡、岩泊渡镇、南山坪乡等9个乡镇(街道)实施富民优质水果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凤娥黄桃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春娥珍珠花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硒源小香葱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梁山水果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等10个项目。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提升、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转型升级、补齐特色产业链发展短板,通过突出“抓主抓重”,实施脱贫主导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推动脱贫主导特色产业良种化、绿色化、优质化、加工化、品牌化,促进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针对杨海雄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柑桔产业扶持的建议》充分发挥柑橘产业示范园引领作用,助力“硒有慈利”产业化建设。慈利县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柑橘产业示范园区,将柑橘产业示范园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进行重点规划建设,带动园区苗市镇、广福桥等6个乡镇近5万人增收致富。全县已累计建成柑橘标准化示范基地 6770亩,示范带动周边21.8万亩,建成占地30亩的柑橘物流集散中心、占地10亩的销售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县柑橘产业示范园亩产提高0.5吨,预计销售价格提高6.25%,实现总产量67万吨,销售额17.45亿元。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持续优化。一是改善道路交通现状。针对卓如辉代表提出的《关于S309线沿线接线质量差的建议》,贺栩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村级道路安全投入的建议》,慈利县人大财经委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积极调度,督促建设单位对接线进行了整改硬化,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问题。在新接养的县道上新增安防设施9000米,有效保障了通行安全。2023年慈利县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普通国省道精细化提升项目总里程达80.04公里,完成公路危桥改造23座。2024年张家界市交通强市建设暨公路养护工作会议在慈利召开,会议推介了慈利县“五跟五走”打造“四好农村路”的先进经验。二是推进生态治理修复。针对刘铣国代表提出的《关于零溪河零溪段全域治理及开发的建议》,慈利县政府及相关单位在农村河道整治上,继续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一河一策”河道管理办法;加大河道管理力度,开展“河道四乱”整治行动,严查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定期检查澧水河支流水量及水质情况;对重点险工险段进行治理,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2023年争取中央资金1700余万元,零溪河三期治理项目于当年建设完成。促进了民生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是在安全饮水方面,针对慈利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谢新民提出的《关于启动“引赵入城”供水工程的建议》,慈利县两届人大常委会紧盯不放,接力推动慈利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引赵入城”项目的建设。2024年3月,该项目铜台水厂正式投入试运行,至此,零阳、苗市、零溪、岩泊渡、广福桥等乡镇(街道)近20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二是在医疗卫生方面,针对向晓春代表提出的《关于解决农村群众医疗报销困难的建议》,在全县410个村开通医保定点报销,实现村民完全了“小病不出村,报销不跑路”。三是在教育安全方面,针对邢方荣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慈利一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的建议,慈利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慈利县响应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的重要工作之一,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视察调研、多方沟通,督促县政府及县直相关单位认真研究,多方联动,确定分三期进行建设的方案,争取在2026年全面完成相关设施建设升级和改造。
办好建议有方法
领导重视是办好代表建议的前提。慈利县委主要领导对会议期间的代表建议和审议发言给予密切关注,定期了解建议办理进度。县政府同样高度重视代表建议的办理,组织专题会议进行任务分配和部署。常务副县长直接负责建议办理工作,其他副县长根据职责分工参与办理或进行批转,两办督查室负责办理工作的日常监督与协调。各承办单位将代表建议办理纳入重要议程,认真研究并处理。
加强沟通是办好代表建议的关键。慈利县政府办将代表建议办理作为每年督查的重中之重,通过强化沟通和调度,及时催办,加快了办理进程。承办部门在办理过程中,通过电话、上门走访、邀请座谈等多种方式,主动与代表沟通、征求意见,进行跟踪回访,赢得了代表的认可和支持。突出重点是办好代表建议的引擎。慈利县政府及各承办单位始终围绕“让代表满意,让群众受益”的目标,将此作为建议办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提升办理质量和实效。针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确定的重点处理建议,县政府及相关单位勇于面对挑战,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魄力,赢得了代表的信任和群众的广泛赞誉,办理结果得到了高度认可。(来源:慈利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