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文阅读>文学
文学

湘西纪行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吴开猛  时间: 2025-01-26   上传:杨柳

当火车冲出隧洞,缓缓停靠在吉首东站的站台时,期待已久的湘西之旅开启了!9月的湘西,遍野青翠,淡淡的白云映衬下,天空显得格外碧蓝,空气中没有一丝秋燥,略微凉爽的温度,使人放松、平静。

漫看湘西

来到湘西,看到的满眼都是山。

从平原地区过来的我,觉得湘西满眼都是山。湘西的山不是太高,平均海拔大约500米至600米的样子,平平稳稳,少有峭峰险崖,却一眼望不到边,连绵不断。同行的朋友中有从张家界来的:“虽然都是位于大湘西地区,张家界的山陡峭、突兀得多了,到处都有百丈悬崖,看湘西的山,感觉温和多了。”没错,就是“温和”。无所不能的现代文明,在湘西这里,也将它的身影藏进了青翠的山峰之下,只是偶尔有几座信号塔,耸立在神秘的山峰之巅。大山于湘西人有万世生存之恩,湘西人也还大山一身生命之绿。走在湘西起伏的山路上,远近映入眼帘的,都是绿植,没有大片裸露的不协调的山体。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让湘西空气清新,许多地方的负氧离子水平保持在2000每立方厘米以上。进入大山深处,发现湘西的山,还是由一层一层青灰色的条状岩石垒起来的,每层岩层厚的有1米至2米,薄的只有几厘米,从下往上,清晰醒目。我们所到的吉首的山如此,花垣、永顺、凤凰的山也是如此,大自然仿佛是一位神奇的建筑师,用这些材料筑起了湘西的千山万水。实事上,勤劳的湘西人民,正是用这些敲碎的片状石头,在万千大山之中,筑起了遮风挡雨的苗家、土家老屋。

来到湘西,你可以看到有灵魂的桥。

神秘湘西,神奇矮寨。到湘西来,一定要去看矮寨大桥。汽车行驶在矮寨大桥上,如果你只往前面看,就跟行驶在普通高速公路上一般。只要你把目光转向两侧,或者向远处桥下峡谷望去,你会发现,汽车就是飘在德夯大峡谷中的一朵云,正在从这边的山尖向那边的山尖飘去。从矮寨大桥景区的步道向上走,一路上清凉、幽静。步道基本上是由打在悬崖上的横梁铺设的栈道组成,只有1米来宽。偶尔有一棵树从步道中间穿出来,亦或一根粗壮的枝桠斜伸到步道上方,行人经过,需要侧身弯腰。在步道的中段,有一处玻璃铺设的栈道,可以看到脚下深深的峡谷,恐高的游客要么死死地攀住栈道一侧的山体,要么揪住前边游客的衣服,闭着眼睛往前挪,当头晕目眩地走完这一小截路睁开眼时,衣服早已汗水湿透了。最震撼的是走在矮寨大桥下面的观景走廊上。大桥主跨超千米,桥面距谷底高达300米至400米,中间没有一个桥墩,此为一奇;汽车在头顶飞驰而过,只听见呼啸的声音,感觉不到一丝的震动,经过先前玻璃栈道的“锻炼”,游客在观景通道的玻璃板往下看那些虫子一样的小汽车也没有那么慌了,此又为一奇;还有一奇便是脚下盘旋蜿蜒的矮寨公路了。总长仅6公里,垂直高度达440米,修在坡度为70度至90度的坡面上,有13道急弯,形成了26段几乎上下重叠的路面。大家说起在这段公路上出现的“中国最牛交警”,同行的一位朋友还感慨地回忆起她自己当年经过此地去凤凰古城拍婚纱照、因天气原因堵在矮寨公路一整夜的经历。矮寨现在“天堑变通途”,我们不得不由衷感谢和佩服那些“开路先锋”们艰苦卓绝的努力!

湘西的桥,都是有灵魂的桥。除了矮寨大桥,我们还走过了凤凰古城沱江十三桥中的虹桥。它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有600多岁了。虹桥二墩三孔,上有风雨走廊,是一座廊桥合一的古建筑,也是沱江上最大的桥。它的两个桥墩成船形,与沱江两边的吊脚楼相得益彰,独特而美丽。凤凰古城还有黄永玉先生设计和捐资修建的“风、雨、雪、雾”4座桥跨越沱江,展示着古城的魅力。其实,就在我们住宿的煜龙国际大酒店旁,就有5座桥,分别是“福、寿、康、龙、凤”五桥,把吉首市的现代气息巧妙地融入到了湘西丰富的桥文化中。

来到湘西,你转角便能看见一座寨。

在花垣,有一座现如今名动全国、享誉世界的村寨——十八洞村。从花垣县城出发,走209国道约30公里就到了村口。也可以走吉茶高速矮寨收费站下,约5公里就到了十八洞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主席考察湘西,在这里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当年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闭塞苗寨,如今成为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现在汽车开到十八洞村,当年贫困的样貌早已看不到了,只能从导游的激情介绍中体会。洋溢在村民脸上的,是喜悦和幸福;落入游客眼帘的,是富裕和开放;干部口中说出的,是产业和发展。随着国际减贫论坛永久落户在十八洞村,现在村里修了停车场、建了会议中心、有了党校和乡村振兴学院。变化最大的应该是石阿婆了。从来没有走出过寨子的石阿婆,见到总书记时还听不懂汉语;后来来这里参观的人多了,与游客们也仅点点头、握握手、拍拍照等简单的互动;现在的石阿婆,能主动和客人们讲起总书记来的故事,客人离开时还送出屋,挥手告别,汉语交流毫无障碍。据了解,现在的十八洞村村民不仅脱贫还脱单,年人均收超过了3万元。

在凤凰,有一个苗寨,叫竹山村。竹山村距凤凰古城30公里,约40分钟车程,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落。竹山村依托凤凰旅发集团有限公司,利用苗寨村落、山水和文化资源,打造了竹山乡居、花涧民宿、无边界泳池、《竹山花开》《王婆说媒》演艺剧等集旅游观光、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特色民宿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山旅游综合体。特别是竹山乡居精品民宿,2020年3月一开业就爆红,节假日一房难求。沿着青石板修建的村道而行,织布坊、豆腐坊、苗绣堂、竹编体验区将寨子串联,游客边欣赏苗寨风情,边品读民族非遗。在村庄里,游客可以体验打糍粑、磨豆浆、织布等苗家的日常生活,品尝湘西小吃,穿上艳丽的苗族服饰旅拍。村民日常生活被“包装”成旅游场景,竹山村的村民则成为沉浸式体验中的“演员”。竹山村的农村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民间习俗等资源实现了活化利用。如今,在家村民一起制作编织、草鞋、纺纱、织布、编花等旅游产品,村落变景区,村民变员工。竹山村通过文旅赋能,把过去人迹罕至的“穷山沟”变成了精致古朴、游人如织的热门“网红地”。

在凤凰,还有一个菖蒲塘村。菖蒲塘村离县城约30公里,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村落。让人羡艳的是,这个村靠水果产业实现了致富增收。菖蒲塘村党委成立了水果产业、旅游产业、女子嫁接队、周生堂公司4个功能型党支部和旅游服务、产业技术服务、柚子产业、猕猴桃产业4个产业党小组。我们的到来,在村里的科技小园切实体验了一把采摘猕猴桃的乐趣。现在,菖蒲塘村实现了从“卖果子”到“卖技术”的转型,近年来,村里的“土专家”丁清清多年反复“土实验”,在“米良一号”猕猴桃上成功培育出无籽猕猴桃,实现了菖蒲塘村从过去引种到选育自己新品种的发展转变。目前,该品种已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在湘西州推广种植3000多亩,他培育的无籽猕猴桃苗木,可以实现40万元的高效亩产值。村里还有一支女子嫁接队,凭借高超的苗木嫁接技艺,在全国范围开展苗木嫁接技术服务,成为菖蒲塘村科技输出的一张亮丽名片,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致富娘子军”。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从最初的16人发展到现在200多人,业务拓展到贵州、湖北、广西、重庆、陕西等省市,年创收900多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全村水果业不断优化升级和发展壮大。

品味湘西

住在吉首,抽空去了一趟酒鬼酒城。

同湘西的神秘一样闻名的,还有酒鬼酒。我说的酒鬼酒城,它的名字其实叫酒鬼酒生态文化产业园,位于吉首市北郊,占地面积1300亩,为“苗疆边墙”振武营营盘遗址所在地。吉首市城区,南北狭长,北“粗”南“细”,像一个卧放的葫芦,酒鬼酒城就在“葫芦”的底部。导游爱说的一句话,酒鬼酒产区地处神秘的优质白酒产出带,其实没有完全品出酒鬼酒的绵长韵味。湘西独特的地理条件,湿热的气候特征,相对封闭的人文环境,造就了湘西千年酿酒技艺,在“巫傩文化”的历史演义中,湘西人无酒不飞歌、无酒不起乐、无酒不摆舞、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成就了独特的馥郁香型白酒。至于得名“酒鬼”,还得与中国画坛一代“鬼才”黄永玉牵连起来。黄永玉是湘西凤凰人,现代酒鬼酒的命名者、包装设计者,是他将湘西传承千年的馥郁美酒取名“酒鬼”,并谓之“无上妙品”,真正体现了湘西独特的文化传承,把酒鬼酒的香型独特、包装独特、酿制技艺独特、地理环境独特、民族文化独特体现得淋漓尽致又个性鲜明。酒鬼酒之于百姓,它是湘西人的日常,滋润了阿哥阿妹的歌喉;酒鬼酒之于地方,它是湘西最大的工业企业,撑起了湘西财政的一片天。

到湘西,很值得品一品腊味湘西。湘西的这么多村寨里,村民们的老房子里都有一个火坑,四四方方,约二尺大小。有的修在堂屋,有的挖在厨房的空地方。火坑里堆着谷壳、松枝、枯草、树皮等,常年冒着青烟却没有火苗。在火坑上方一米多高处,一个或圆或方的铁架子,上面挂满了被熏得黢黑的腊货,猪肉、猪腣、鸡、鸭等都有,以猪肉居多。要吃的时候,取下一块肉,用温水洗净,再用刀刮去上面附着的黑烟层,一块油光铮亮的腊肉便出现了,与之前挂着时判若两样。上好的腊肉切出片来,肥瘦分明且匀称。即使稍厚的肉片,举起来也能看到晶莹透亮,更别说薄片的腊肉了。还未下锅,看上去便有熟了感觉,似乎还能闻到肉香味。吃得最常见的就是腊肉炒青椒了。这是一道典型的湘菜,用湘西腊肉配上本地青椒炒出来,香味更独特、更持久。还有一种湘西腊肉的做法,是把肥瘦相间的腊肉切成稍厚的小块放在盘中,里面配点干笋、腌菜什么的,放在蒸锅里蒸上半小时,端出来里,肉香菜香一起直往鼻孔里钻,是真正的肥而不腻。在湘西一家普通的农家乐,他们做了一道菜,把一个咸鸭蛋黄嵌入一大块腊肉的肥肉部分,再均匀切成片、蒸熟,摆放成型,每一片腊肉中都有一块嵌入的蛋黄。哈哈,腊肉被玩出了新高度,好吃又好看。来到永顺县芙蓉镇,品味舌尖上的湘西,一定要去113号米豆腐店。店还是两间小店,老板还是原来的老板,客人还是川流不息,不同的是门口的招牌变成了大理石上刻印金色的字样。据来过几次的同行人说,还有一个大变化,就是米豆腐的味道更好了。是吗?这座沉睡的湘西土司古镇王村,正是因拍戏而生机勃勃,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后的繁花似锦,从古代走进了现代,日子越过越好,米豆腐的味道当然也越来越好了。

没有歌声的湘西不是快乐的湘西。在去德夯苗寨的车上,导游介绍,无论是苗族还是土家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歌声与舞蹈,是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是最高的待客礼仪。要是小伙不会唱歌不会跳舞,就不能依靠对歌找到媳妇,只能由媒人介绍到姑娘家做苦力,三年后表现好才能把姑娘娶回家。一下车,就听到了震耳的迎客鼓。四面半人高的苗鼓,随着盛装的苗族姑娘的鼓槌“咚咚”作响,清脆又有节律,像苗家舞蹈欢快的脚步声,又似整齐划一欢迎的掌声。鼓点结束,热情的苗家人把我们迎入了长亭,这里早已摆上了20多米长的长龙宴。好戏开场了!客人要吃上丰盛的长龙宴,要和主人对上一阵歌,喝上一口“拦门酒”,主人才会给客人发筷子的。只见六七位苗家姑娘,用苗语载歌载舞。我们听不懂,导游说,大意就是欢迎远方的客人来苗寨做客,请大家不要客气之类。我们赶紧把在车上排演过的《我和我的祖国》搬了出来,来了一个大合唱。哈哈,终于吃上了美味长龙宴。

去山江镇苗人谷游玩,走过鬼斧神工的洞瀑世界,可以到山顶湖泊边小憩,然后去石头房子餐馆午餐。餐馆座落在半山路边,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甚至有点破旧。同行的说,这可是纯苗家生态餐馆,所有食材除了盐是外面买的,其他的都是自产自销。特别是老板麻金梅,热情、豪爽。可别小瞧这个外貌普通的苗家妇女,她既是老板又是掌勺厨师。她是省人大代表,还是苗歌非遗传承人,绣得一手好苗绣。听说曾受邀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苗族传统文化,在联合国唱过湘西苗歌!在我们桌上的菜上齐了之后,麻老板在围裙上搓着手,来跟我们打招呼。说起她喜爱的苗歌,她现场张口就来了两段。我们虽然听不懂唱的什么内容,但从她从容的神态也能看出她富足的内心世界。麻金梅说,来湘西,要多来吃苗家的生态饭菜,多听多唱苗歌,“饭养人,歌养心”,现在生活都好了,就是要追求健康、快乐。

细读湘西

乾州,自古文脉深厚。吉首,古称乾州,被誉为“千里苗疆第一城”,说它文脉深厚,自然离不开乾州文庙。乾州文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为庙学合一的古建筑,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州文庙左为孔庙,右为学宫。文庙分三进,一进有照墙,两侧各有一株高大的桂花树,中间是状元桥。过桥后进入二进,正中为大成宝殿,有石径直达月台,台前有五龙奉圣红石御路。穿过大成殿,进入三进崇圣祠,右为学宫,中为大堂,左有文昌宫。文庙,历来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圣地净土,无论朝代怎么更替,它都守着传统文化的根。

凤凰,是一座有文化的城。我不是第一次来凤凰,也不是第一次在凤凰住下。上一次来,流连于晨雾中叹为观止的吊脚楼,沉醉于夜色下美轮美奂的石拱桥,体会更多的是换了一个地方看现代文明演绎的都市生活。这一次,我花了更多的时间走进了古城,像读一本书一样细细品读古城。原来,凤凰是一座文化滋养起来的城。从古到今、从湘西到世界各地,来此的客人都被她的文化氛围深深折服。窄窄的砂石板街巷,串连起一个个文化符号。从一代文豪沈从文的故居读起,行伍出身的他,到底是满腹才华成就了他的传奇爱情,还是他的传奇爱情激发了他的满腹才华,真的引人入胜。翻开民国总理熊希龄故居这一页,我们看到了一位兼济天下的神童少年,从清朝的秀才到举人到进士再到翰林,43岁就任民国北洋政府总理的神奇经历。这还不是他人生最精彩的篇章,他在北京创办的北京香山慈幼园,于乱世中收养和教育了成千上万名孤苦儿童;抗日战争期间,他和夫人设立临时医院4所,难民收容所8所,救治伤兵6000余人,收容难民15万人。没有文化的脊梁,怎么能撑起为国为民的伟大胸怀?沿着古城的石板街向沱江边走,可以看到古老沧桑的北城门。从清朝康熙年间筑石城门起到现在,它一直面向沱江打开,湘西人从这里出去,顺流而下,寻找星辰大海。归来,在此上岸,带回大千世界。从此,湘西不再是化外之地,她的文化之心,一直拥有着民族之热血。

走进万寿宫,看一看黄永玉画展。从凤凰古城北门出来,过虹桥,再往前走一点就是万寿宫。正逢黄永玉画展在这里举办,万寿宫游人络绎不绝。黄永玉,号称画坛“鬼才”,他小学学历,却拥有深厚书、画、诗、文、刻的学识和才情,为人耿直倔强、风趣幽默,最难能可贵的是,晚年一直笔耕不缀。黄永玉的作品,最出名的恐怕是生肖邮票《猴票》和酒鬼酒瓶的设计,看来随意,却融生活与文化于一体,又是那么特立独行。看黄老的画展,当中作品多以大写意为主,题材丰富,形态夸张,人物、花鸟、猫鼠、狗猪日常生活中所见都可以入画。展出作品中,以鸟的题材居多。令人捧腹的有那只红蓝鹦鹉,笨拙肥嘟,画中题字:鸟是好鸟,就是话多。还有一幅画鼠的,肥硕滚圆的一只鼠趴在那,睁着圆圆的眼睛,画中题字:我丑,我妈喜欢。读懂了黄永玉的画,大抵就了解了湘西人贴近生活的风趣与浪漫中透露出的大胆、倔强、刁蛮的个性。

坐下来,看一场《边城》实景演出。夜幕降临,我们走过喧闹的临街酒吧,来到《边城》实景演出剧场。这是一部由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改编的实景演出,演绎了在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小城,拉拉渡上船家的孙女翠翠的纯洁爱情故事。实景剧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原生态歌舞艺术再现了湘西苗族少女翠翠和湘西青年天保、傩送兄弟俩之间的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展现了湘西姑娘小伙们对于纯美爱情和人性至善的向往追求。也许,“等一城烟雨,渡一世情缘”只能放在此情此景此地中。当下,“土鸡蛋”般的爱情被忙碌的现代人演化成了“洋鸡蛋”,成了爱情“快餐”,营养成分或许还是一样的,味道却怎么也吃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湘西,值得细读。

(作者系安乡县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