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法治社会>热点追踪
热点追踪

以湖湘文化赋能,描绘 “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红网   作者:王 超  时间: 2025-09-11   上传:杨柳

从智库研究视角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与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本质是“国家战略导向”与“地方文化根脉”的深度耦合。当前,湖南正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将湖湘文化的精神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发展难题、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战略耦合:以湖湘“天下情怀”锚定国家战略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南“牢牢把握自身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这一指示与湖湘文化“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形成天然共鸣。从智库对湖南发展的战略研判看,这种共鸣已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双锚点”:

一方面,在能源安全战略中,湖南推进“宁电入湘”“疆电入湘”特高压工程,不仅是解决湖南省缺电的现实举措,更是主动融入国家“西电东送”骨干网络、打造“中部综合能源枢纽”的关键布局。据智库测算,该工程全面投运后,可使湖南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45%以上,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湖南支撑——这正是湖湘先辈“以天下为己任”的当代实践,将地方发展嵌入国家战略全局。

另一方面,在产业升级战略中,湖南践行“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培育”的路径,既延续湖湘“经世致用”的务实基因,更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以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为例,通过推动中车株机等龙头企业向“高端装备+运维服务+数字赋能”转型,2024年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400亿元,其中高端产品占比达60%;同时布局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新兴产业,2025年一季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这种“稳底盘、拓新局”的产业策略,正是湖湘文化“不尚空谈、重实求效”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精准对接。

价值转化:让湖湘文化从“精神富矿”变为“发展动能”

湖南文化资源丰富,要做好传承发展文章。从智库视角看,核心是建立“文化价值-产业价值-社会价值”的转化闭环。湖南近年的实践已形成可复制的“三维路径”:

历史文化:从“保护传承”到“活态利用”。湖南实施“湖湘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不仅完成《湖湘文库续编》等典籍整理,更创新“非遗+”融合模式。以常德河街为例,通过“丝弦展演+非遗工坊+文旅消费”的业态设计,2024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带动周边非遗产品销售额增长35%;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非遗工坊186个,其中“湘绣+直播电商”模式使非遗手艺人平均收入提升2.3倍。这种“保护为基、利用为要”的思路,破解了传统文化“养在深闺”的困境,符合智库提出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建议。

革命文化:从“教育载体”到“文旅 IP”。湖南拥有红色资源点4300余处,近年通过“红色文旅融合”实现价值升级。如韶山推出“我的韶山行”思政课,2024年覆盖青少年超500万人次;井冈山-韶山-花明楼“红色走廊”线路,年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带动沿线红色文创产品营收超20亿元。智库调研显示,这种“沉浸式体验+精神传承”的模式,使红色文化的受众黏性提升 40%,真正实现“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现代文化:从“业态创新”到“生态构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的发展,是湖湘“敢为人先”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和科技融合”要求的典范。园区构建“技术研发-内容创作-产业孵化”生态闭环,2024年营收突破450亿元,培育出“超写实虚拟人”“数字藏经洞”等100余个创新产品,其中“芒果 TV 融合媒体平台”获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项目。从智库视角看,马栏山的经验在于建立“文化需求牵引技术创新”的机制,为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 “湖南样本”。

创新突围:用湖湘“开拓基因”构建现代化创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基因,正是湖南构建创新生态的“精神密码”。从智库对湖南创新实践的跟踪研究看,这种基因已转化为“三个突破”:

科技创新: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支撑”。湖南聚焦“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构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极格局。2024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其中“超算互联网+智能制造”项目落地200余个。这种“高校科研-企业转化-政策扶持”的生态闭环,正是湖湘“经世致用”精神在科技创新中的体现,破解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难题。

乡村振兴:从“特色产业”到“融合发展”。湖南践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将湖湘“实事求是”作风转化为“一县一业”的精准策略。如麻阳打造“柑橘+深加工+文旅”产业链,2024年柑橘产值达38亿元,带动3.2万户农户增收;新晃探索“黄精+林下经济”模式,建成全国最大黄精种植基地,相关产品通过“非遗炮制技艺”提升附加值,溢价率达50%。智库评估显示,这种“产业融合+文化赋能”的乡村振兴模式,使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城镇。

人才引育:从“政策吸引”到“生态留才”。湖南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将湖湘“尊贤重才”传统转化为“引才、育才、用才”的生态体系。2024年,全省引进高层次人才1.2万人,其中“卡脖子”技术领域人才占比达35%;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产学研协同机制,促成4600余名专家入驻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这种“以事业留才、以环境留才”的思路,正是湖湘文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当代实践,为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智库建议:推动湖湘文化赋能“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从湖南发展实际出发,要进一步释放湖湘文化的战略价值,需构建“三个机制”。建立文化赋能产业的智库研究平台:组建“湖湘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院”,聚焦“文化+装备制造”“文化+新能源”等领域,形成可落地的产业赋能方案;完善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支撑:设立“湖湘文化创新基金”,重点支持马栏山等园区的技术研发与业态创新,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从“点状创新” 向“系统突破”;打造湖湘文化传播的品牌矩阵:整合红色文旅、非遗传承、现代文创资源,推出“湖湘文化 IP 联盟”,提升湖湘文化的全国影响力与国际传播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是湖南发展的“定盘星”;湖湘文化,是湖南前行的“动力源”。站在新征程上,湖南需持续推动“国家战略”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文化之魂铸发展之基。以湖湘文化的“心忧天下”锚定战略方向,以“敢为人先”破解发展难题,以“实事求是”夯实发展根基,让文化软实力真正成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硬支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员,湖南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智库协同中心主任)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