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下来就如同白纸一张,从无知到有知,从愚昧到睿智,从浅薄到深厚,从粗俗到高雅,从简单到复杂,都有一个成长、充实、完善和升华的过程,更是学习与实践的过程。爱因斯坦说:“学习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有一句影响世界的训言:“学习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身的,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哈佛大学是怎样炼成的,你可以从图书馆凌晨四点半即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的场景中找到答案。
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1500万册。
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工作之余常与书为伴。“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从几十年的读书学习工作生涯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是不断超越的动力之源。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是生存发展的资本。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传承文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特别是终身不断的学习,将是每个人生存的条件,而且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的需要。世界上的知识有两门,一门是自然科学,一门是社会科学,人们用自然科学了解和改造自然,用社会科学去认识和改造社会。通过改造自然和社会,使人类更好地生活。当今世界,形势纷繁复杂,变化日新月异,不可测、难预料的因素在增多,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不与时俱学,很可能被这个时代淘汰。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要想不做时代的弃儿,避免出现“本领恐慌”,就应该不断地更新和积累知识,以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否则,知识自然就会“透支”。美国一位叫彼得·瓦格斯查尔的教育家曾说过,在“知识爆炸”时代,博士也可能成为文盲。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只有真正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时刻保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心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聚沙成丘,集腋成裘,才会学有所获。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
人的才能是知识的转化,没有知识,才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万年的人类文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唯有学习,才能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创新,永葆生机。
学习是思想升华之径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思想是人的灵魂,没有思想,无异于行尸走肉。缺乏思想的人,必定站不高,看不远,想不深,走不动;缺乏思想的人,就少了方向、目标、后劲和动力,就显得肤浅、短视和无能。思想是一种能够迸发信心、力量和魅力的精神品质。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读书是驱散生活中不愉快的最好手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有深遂思想、深刻理论的人,才会有坚定的思想信念,才会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曾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会读书的民族是没有竞争力的民族。的确,学习与实践是思想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书本知识是人类思想的重要结晶,读书学习就是从书本中去领悟思想,然而更要联系和结合实际去实践、去思考,只有勤学、多思、苦练,才会把书本中的思想、他人的思想转化或升华为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思想。
学习是成长进步之梯
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因素很多,关键之一在于业余时间你是怎样度过,人们在业余时间使用上的不同,天长日久就会形成做人做事的差距。学习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学习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干部之间的差距,表面上是能力水平的差距,实质上是知识积累的差距。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日后忽视或放弃了学习,结果导致知识结构老化、思想认识僵化、干事能力退化、就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和竞争力。
我们看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的简历,没有专门上学的经历,他那时由于家庭贫寒,只断断续续上了几年小学。30多年前,李瑞环走上中央领导岗位的时候,人们就曾议论他,说他的成长颇具传奇色彩,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忍不住要问:一个农民的孩子,一个普通木工何以成为一位有成就、有影响力的国家领导人?一个没有上过几年学,学历不高的人何以发表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讲话,写出那么多有建树的论著?最近我从李瑞环公开发行的《务实求理》一书中找到了答案,即李瑞环是勤奋读书的典范。
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的论著。
以读书学习为人生信条的毛泽东堪称学习的大师,在其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学习伴随终身。在延安窑洞,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智慧和气魄写下著名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为夺取革命胜利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博览群书,且大量批注。一部《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成为后人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经典。他曾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毛泽东深知学习的力量,他终身学习,嗜书如命。他在北京中南海住的木板床要比别人的大一倍,主要是用来放书的。他的卧室里、办公室、游泳池的休息室里,永远都有一堆书。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他每次都要写好书单,交给工作人员,带上几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他在菊香书屋藏书六万册,可以说毛泽东做到了生命不息,读书不止。这就是毛泽东能从韶山冲一农家子弟成长为中国革命领袖的奥秘所在。
《容斋随笔》。
综观毛泽东、李瑞环的成长轨迹,我们从中得到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重视读书、勤奋读书,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古人讲过很多有关读书的道理,如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等等这些都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学习是持续创新之基
学习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是学习成果的升华,创新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研究、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还是创新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读书学习。多见者博、多闻者智。通过广读,阅历万千,渗透人生百态之后,必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和灵感的激发。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只有勤奋刻苦读书,扎扎实实学习,持之以恒坚持,才能充分激活创新因子,激发人的潜力,开创出工作新局面。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素,领导干部更应将勤奋学习看作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自觉;努力把学习成效和知识能量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本领、谋划发展的工作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发展的工作作风。否则,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很快落伍,就很容易出现眼界和思路不宽,解决问题办法不多,面临突发事件束手无策,难以应对复杂局面的问题。晚清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这样写道:“面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还不相符合的严峻现实,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素养和能力,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手、驾驭市场经济的高手、应对复杂局面的好手、实现持续创新的巧手。
一直以来,读书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述他与书的“不解之缘”,分享自己的读书之道,“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殷殷期许,谆谆嘱托,引领推动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书香氛围日益浓厚。
学习是发展兴盛之要
在一个充满着变数,弥漫着激烈竞争的时代,任何组织、任何个人,要生存和发展,要立足和取胜,必须抓紧学习,使自己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智慧积累,具有不竭的创新动力和进取资本,具有一种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睿智。一名党员干部不刻苦学习,就难以安身立命;一个政党不重视学习,就难以走在时代前列;一个民族不善于学习,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亡国2000年之后又能重新复国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复国之后,能迅速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流离失所中诞生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比例的重要原因。
有权威研究机构发布,美国、日本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每百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的指数即大学密度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同时对指数不达标的中国深圳提出警告,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耐人寻味,而且发人深醒。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是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推进创先争优,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的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提出必须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
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历史。作为一个在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执政的党,只有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创新学习,才能统一全党思想意志,敏锐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更好地带领人民在时代风云变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不断超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者系洞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刘青霞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