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大智库>人大研究
人大研究

【评论】让代表联络站“活”“动”“实”起来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卢鸿福  时间: 2025-07-30   上传:杨柳

日前,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的领导在检查代表联络站建设时指出:“代表联络站都建起来了,现在的关键是要在于如何加强管理、发挥作用上下功夫、见实效。”这一席话,直指代表联络站“建管用”的堵点、难点,让人警醒。

近年来,人大代表联络站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据统计,全国已建成20多万个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为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密切联系群众提供坚实有力的平台。然而,一些联络站“重建设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门可罗雀,沦为“闲置场”,有的活动形式单一,沦为“打卡点”,有的反馈机制缺失,沦为“中转站”。

为何建站前的热情与建成后的冷落形成强烈的对比?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思想认识看,部分人大代表未充分意识到联络站工作的重要性,履职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少数代表走走形式,做做样子。从制度层面看,各地虽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但在执行上却大打折扣,活动不经常,履职不尽责,群众建议没回音。从保障方面看,缺少常态化运转的机制、约束机制,建设和管理不经常,一些联络站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业务不熟悉。从活动效果看,对代表联络站宣传不力,群众不了解、不熟悉,公信力不够,群众认可度不高。如何在建好站的基础上,让联络站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是新时代人大工作必须答好的课题。

在“活”上作文章。当前,联络站活动大多局限于定期接访、政策宣讲、学习交流等传统形式。要加强对联络站工作的统筹规划、业务指导和协调联动,形成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联络站高效运行保驾护航。创新活动形式,将固定的站内接待与灵活的线上互动、主题接待日活动、代表主动走访、代表视察调研等结合起来,让联系群众的方式更灵活,触角更深入。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便捷高效的线上平台,实现意见征集、信息发布、代表履职记录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群众随时随地能反映问题,让代表履职更加高效便捷,为联络站注入新时代活力。

在“动”上出实招。联络站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人大工作、社会治理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健全代表履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代表在联络站的履职情况、联系群众的实效作为评价其履职表现的重要依据,增强代表履职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建立健全代表进站常态化机制,明确代表进站的时间、频率和职责,确保代表能够定期深入联络站,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社情民意。完善建议办理机制,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梳理分类,加强与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等的协同联动,形成问题收集、整理、转办、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健全反馈机制,跟踪办理进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回访,及时通报办理情况,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在“实”上见真功。内容要“实”,厚植民本情怀,丰富活动内容,紧密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精心策划活动主题,使每一次活动都能直击群众痛点,满足群众需求。工作要“实”,融入基层治理,聚焦经济债务、农村宅基地、家庭婚恋、邻里、物业等纠纷,加强法制宣传,积极化解矛盾。效果要“实”,提升活动质效,杜绝形式主义,既要坚持“不直接处理问题”原则,又要立足人大视角,强化法治思维,提出建议意见,推动问题得解决、群众得实惠。宣传要“实”,广泛深入宣传联络站的意义作用,推介联络站好的经验成绩,不断增强代表联络站的公信力、影响力,以实绩实效推动代表联络站工作纵深发展。

(作者系娄底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

编辑:袁超岚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