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大智库>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沅江船舶产业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刘博文 王克知  时间: 2024-12-23   上传:杨柳

调研组赴湖北枝江学习考察船舶产业发展。.jpg

沅江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湖北枝江学习考察船舶产业发展。

沅江市地处洞庭湖腹地,岸线资源丰富。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沅江造船业兴盛发达,历史悠久。北宋时期,拥有船舶制造基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沅江造船厂、沅江水运船机厂等生产的挂桨机、钢质高速客船等声名远扬;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太阳鸟游艇为龙头的船舶制造业迅猛发展,沅江逐步成为全省唯一的船舶制造聚集区,先后获评“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湖南省船舶制造特色工业小镇”等称号。随着船舶产业的迅猛发展,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制约了沅江市造船业的由大变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今年,沅江市人大常委会将船舶产业发展作为调研第一课题,深入船舶企业,了解企业诉求,分析剖析问题,并组织沅江高新区和船企业代表赴湖北枝江与黄冈、江西九江、安徽芜湖、江苏江阴等长江中下游城市学习考察,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力争破解难题,推动沅江市船舶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沅江船舶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初具规模。2010年5月成立船舶制造产业园以来,全市船舶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2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2.46亿元(制造业39.34亿元、配套业43.81亿元、产业链其他企业19.31亿元),占湖南省船舶工业值近80%。目前,形成了以新能源船艇、复合材料金属材料游艇、商务艇、特种艇、钢质运输船、集装箱船及工程船为主的产业格局,产业规模在全省占主导地位。

集群逐步成势。全市船舶产业共有船舶制造及相关配套企业59家,其中制造企业29家、配套企业23家、产业链其他企业7家,逐步形成了以亚光科技和海荃游艇为龙头的游艇公务艇制造基地、以金航船舶和桃花江游艇为龙头的钢制船舶制造基地、以精一环保和大洋机械为龙头的船舶舾装配套件生产基地,集聚了全省75%以上的造船企业。

转型逐见成效。抢抓新能源船舶发展机遇,深化产学研合作,在LNG、纯电动、太阳能等新能源船舶应用方面,创造了多个国内、省内第一;在河海直达创新型船舶、特种工程船舶等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亚光、金航、海荃、桃花江等船舶企业在LNG、电容船等新能源船舶制造上均有亮眼成绩。

存在的问题

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从全省来看,沅江市作为全省唯一的船舶类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区,在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度方面具备先发优势,但据湖南省船舶协会统计,近几年全市船舶产业的规模比重在下降,集群优势也呈下滑趋势。放眼全国,湖南船舶制造2023年完成产值79亿元、全国占比仅5‰(省船舶协会数据),缺乏影响力。特别是相较于长江中下游城市的船舶制造产业,沅江市在产业规模、研发能力、发展理念等方面均有差距。以湖北省为例,该省由省政法委书记担任船舶产业链链长,高站位谋划部署,枝江、秭归、黄州、武穴、宜都、长阳等县(市、区)紧跟绿色智能趋势,抢抓“气化长江”“电化长江”“氢化长江”战略机遇,全力推动新能源船舶产业发展,其发展态势好、后劲足,对沅江市船舶产业构成直接冲击。对比沅江市,虽然船舶产业起步更早、基础更实,但近年来“吃老本”严重,面对长江中下游城市船舶产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可以说是此消彼长、形势堪忧。

体制机制不够顺畅。2010年5月,沅江市成立了船舶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为船舶制造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2021年9月,机构改革,船舶制造产业园整体并入沅江高新区,机构撤销。目前,船舶产业有关工作主要涉及发改局、科工局、高新区、船舶服务中心、船舶产业发展办等部门单位,其中科工局负责船舶产业链工作,高新区明确了一名分管副主任(但没有具体负责局室),船舶产业服务中心属公益类协会组织,船舶产业发展办公室为政府临时机构。从实际运行情况看,部门单位权责不明,存在“多头管理无人管”的问题,不利于船舶产业的长远发展。

政策支持协力不够。一是河湖岸线问题久久未决。河湖岸线划定后,沅江市部分船舶企业在河湖划界前已经建好的防洪土墙、下水斜道等设施,被要求拆除;已取得国有土地权证的部分用地,划入河道管辖范围后不能使用。河湖岸线是船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调规工作势在必行,但通过近年的努力,问题一直未彻底解决。二是奖扶力度不大。去年全省出台了《湖南省促进水运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新能源船舶发展的奖补政策,但奖补力度不够大,对企业和船主的吸引力有限,且奖补范围主要集中在新建或改建新能源船舶方面,对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等环节的支持还不够完善。相较于其他省份,我省的奖补力度和范围还有差距。以湖北为例,该省出台了支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16条措施,对绿色智能船舶制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特别是各市、县也配套补助措施,三级联动,重点对绿色智能船舶建造方和湖北籍绿色智能船舶所有人实行真金白银补助,共同发力推动“鄂船鄂造”。

创新能力不足不强。一是制造业水平不高。一方面,产业链不全,主要缺乏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船舶维修服务企业。船舶建造成本约70%为钢材、电机等原材料,但沅江市没有重要原材料供应企业,也缺乏统一采购模式,难以通过批量采购降低成本。同时,随着新能源船舶的发展,传统燃油船舶将逐步淘汰,废旧船舶的拆解、回收和处理前景广阔,但对环保要求极高,沅江市还没有一家具备资质条件的拆船企业。另一方面,智能化程度不高,沅江市船舶制造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和传统的工艺流程,建造方式还处于由传统整体建造向现代化分段建造的过渡阶段,焊接、打磨等流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和省外差距较大。同时,沅江市船舶企业现场管理水平较低,存在生产效率低、能耗高、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二是研发能力不强。多数船企研发投入少,缺乏核心技术,自研产品及高技术船舶占比偏低,附加值不高,处于价值链低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难求、人才难留”问题难以解决,特别在船舶研发设计方面短板明显,部分船企还处于“先签合同后找设计、边设计边建造”的被动局面。据统计,沅江市船舶企业高峰时期一年外包(以武汉为主)的船舶研发设计及相关技术服务费近1000万。三是资金周转困难。主要是融资能力弱、应收账款多。从亚光科技、海荃、金航、万骏、三环、博易达、桃花江7家船舶企业调研统计数据来看,截至目前,7家企业应收账款累计达1.99亿元,融资需求额2.6亿元。订单资金回笼难、融资缺口大,企业资金链紧张。

同业竞争较为严重。沅江市船舶产业发展主要依托原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的带动与孵化,制造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订单承接、船舶设计与制造等环节,几乎不存在秘密。同时,沅江市船舶制造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一般类型船舶各企业均能制造,加之目前企业均为“以销定产”模式,拼价格、抢订单等无序竞争问题比较突出。

调研组调研沅江船舶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jpg

沅江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研沅江船舶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

对策建议

建立健全机构,理顺体制机制。一是明确专责部门。建议高新区设立专门机构(撤高新区社会事务局,设高新区船舶产业发展局),安排专人专岗,负责统筹推进船舶产业发展相关工作。其他相关单位协同配合,形成合力,解决责任不清、推诿搪塞等问题。同时建议升格或优化船舶产业链负责人,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链长,或实行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和政府分管负责人“双链长制”。二是组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联盟。调整优化现有船舶协会,成立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联盟,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船舶企业、供应商等加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讨制定全市船舶行业约束条款,通过政府监管、司法监督、行业自律等形式,强化约束,破解无序竞争问题。三是搭建研发创新平台。以船舶小镇、船舶馆为载体,整合现有船舶创客中心、CCS 船舶监测平台等资源,打造集研发、设计、检测、展示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组建研发联合体,注重培养本土人才,解决人才与技术支撑不够问题。

明晰产业定位,打造内河船舶之都。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先后下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内河新能源船舶迎来发展风口。洞庭湖容纳四水、吞吐长江,拥有庞大的内河航运网络。建议沅江市抢抓机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制定新能源船舶产业规划与目标,定位内河航运,以中小型船舶、新能源船舶为主方向,加快船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沅江市船舶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走好与长江中下游城市船舶产业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内河中小船舶之都。

加强对外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一是深化与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组建“集采联合体”。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蒙徽倡导,湖北港口集团牵头,联合武汉、黄冈、荆州、宜昌政府融资平台,组建的一家面向全国的船舶供应链公司。该公司在钢材、电机等船舶原材料集中采购方面,信誉卓著、口碑良好,集中采购成本低于市场价格约几个百分点。同时,该公司在湖北试点,作为中间担保方,帮助船舶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中支付30%左右货款,余款按协议要求逐步归还。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湖北学习考察期间,该公司表达了来湖南加强合作的良好愿望。建议与该公司深化合作,重点在原材料集中采购方面达成共识,降低船舶制造成本,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二是深化与安徽芜湖造船厂合作,组建“绿智造联合体”。芜湖造船厂隶属于奇瑞控股集团旗下六大板块之一的船舶板块,是国内最具发展潜力的船企之一。该企业非常看好内河新能源船舶发展趋势,去年以来两次到沅江市考察交流,有意向在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河湖配套设施布局上与沅江市形成合作。建议加强与该企业对接,积极引进,重点在智能制造合作、新能源船舶供气站和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上发力,加快沅江市船舶制造绿色智能转型,加快布局内河新能源新赛道。三是深化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或长沙理工、武汉理工)合作,组建“研发联合体”。该院在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技术、标准、规划、政策等方面有成果有经验,且有意愿在沅江市设立“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建议深化与该院(或长沙理工、武汉理工)合作,政企院校三方携手发力,依托船舶小镇船舶馆创新研发平台,重点推进新能源船舶核心技术研究、产品研发、装备研制和研发成果转化,提升沅江船舶核心竞争力。

争取上级支持,助力产业转型发展。作为湖南省唯一船舶类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沅江船舶制造业不仅关系沅江市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是代表湖南船舶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准。建议争取省级层面统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解决河湖岸线问题。2022年,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联合下发了《湖南省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调整办法》,每年可对河湖岸线进行一次微调。建议争取省直有关部门支持,按照沅江市船舶产业发展需要,对河湖岸线的合理利用推出“政策包”,助力沅江市船舶产业长远发展。二是加大政策扶持。争取省级层面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大新能源船舶发展的奖补范围与力度,真金白银支持新能源船舶发展,推动“湘船湘造”;将沅江市船舶产业纳入省、益阳市先进制造业体系,争取更多资金政策支持;市级层面加强统筹,用好中小企业发展引导资金和专项债资金,支持船舶产业绿色智能转型发展。三是布局新赛道。争取省级层面重视,谋划布局“气化洞庭”“电化洞庭”“氢化洞庭”建设,推进湖南省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制造试点示范,支持沅江抢占内河绿色智能船舶新赛道。

扶强本地企业,打响“沅江船舶”品牌。一是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组织船舶企业外出学习考察,引导企业进一步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度融入三个“创新联合体”,加快淘汰陈旧观念和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创新和绿色智能水平,推动船舶制造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模块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二是强化龙头作用。近年来,亚光科技龙头引领作用有所下降。但该企业仍是沅江市船舶产业的一面旗帜,且在新能源、无人艇等方面起步较早,拥有较强竞争优势。建议支持解决亚光科技当前存在的问题,特别对具备一定解决条件的,如万骏船舶有意购买亚光科技闲置厂房,政府层面应主动协调、积极促成、实现双赢,释放沅江市绿色智能船舶发展新动能。三是补链船舶拆解企业。抢抓新能源船舶迭代机遇,加大对船舶拆解企业的招引力度,下好废旧船舶拆解和处理先手棋,进一步延链补链,做强做优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四是提升服务质效。紧盯全国、全省政策导向,全力以赴立项争资,争取更多支持船舶产业发展的项目和资金落户沅江。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推进“政企银”深度对接,探索抵押贷款新模式,全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市人民政府及市人民法院牵头统筹,成立工作专班,加强与武汉海事法院对接,支持船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应收账款问题。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