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寰先生。
五年前的初夏,一个傍晚时分,骤雨初歇,天气凉爽。我散步至华容县城东朱家湖,在湖畔东北角一处小山岗上、职业中专老校区的院墙下,发现立着一方五尺来高的石碑,碑的上方刻有两行大字:校长耀寰父张作富葬地,下方则刻有一版小字,介绍墓主的生平。我立时惊叹,这个荒野之地竟长眠着华容的教育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母校华容县第一中学的创始人张耀寰先生!苍茫暮色之中,凝望这简陋的石碑、褪色的碑文,再怀想起张先生的道德功业以及我在华容一中的求学时光,作为同乡晚生、隔世弟子,我不禁肃然生起十二分的敬意,思绪涌动,一时难以平静。
最早听说张耀寰先生的大名还是从祖母口中。祖母是华容望族青湖张氏的苗裔,和张耀寰先生同宗。先生德才兼备,据说在民国时期曾担任华容青湖张氏族长,有许多事迹在家族中流传,祖母常对我讲起。后来我到华容一中求学,切身感受到张耀寰先生的教泽未泯,对这位母校的创始人有了进一步认识。
张耀寰先生,字作富,号挺秀,清光绪二十八年出生于华容县胜峰乡珠头山一户殷实的家庭。幼从父张岩泉读书,勤奋好学,民国十一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十三年考入武昌师范大学(后改武昌大学、武昌中山大学),十七年辍学回乡,从事教育工作。民国十八年,张耀寰先生被聘为岳郡联立中学教务主任,受到岳(阳)、平(江)、临(湘)、华(容)四县教育界一致好评,升任校长。治校五年,成绩卓著,四县同仁为其在校园建亭纪念。民国二十七年春,张先生调任华容县教育局长,仍兼任岳郡联立乡村师范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华容沦陷,县政府迁至乡下,张先生挺身而出,收拾残局,保卫桑梓,一度代理县长。这是张先生前半生的主要事迹,作为偏远小县的一介书生,功业已然不菲。而张耀寰先生最耀眼的事业、最杰出的贡献还是他后期创立华容县立初级中学即后来的华容县第一中学。
沱江书院。
民国三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百废待兴,素以文教昌明著称的古邑华容彼时竟无一所县立中学。华容在外的知名人士刘公武、白瑜、袁芸雪等先生极力提倡创办,时任县长袁振基也极热心教育,乃于当年十一月成立县立中学筹备委员会,礼请教育界名士张耀寰先生为筹委会主任委员。张先生欣然应邀,辞去之前所有职务,专心致力于学校创建。一番考察、甄别之后,他最终择定县城北郊黄湖山南麓的沱江书院旧址作为新的县立中学校址。创业维艰,张耀寰先生在学校草创期间想必作了不少抉择,不得不感佩的是,选址沱江书院实为其中最具眼光、最富意义的一项。从校长、实干家这一角度看,沱江书院旧址留存了一些房屋,是现成的校舍,能够节省不少开办经费。且这里依山傍水,环境幽静,风光秀丽,颇能涵养学子心性,是天然的读书佳处。同时,地处郊区,既方便师生往来县城,又为学校今后发展留足了空间;而从士人、教育家的角度看,书院旧址兴新学,犹如老树抽新芽,让早已荒芜、颓圮的沱江书院又响起了弦诵之声。沱江书院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学制、院训皆比照岳麓书院而制定,曾是华容最著名的学府。沱江书院的前身则是明代的龙峰书院,明代唯一的湘籍状元黎淳、“弘治中兴”名臣刘大夏都是龙峰书院的学子,可见书院人文之鼎盛。直到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张耀寰先生出生的那一年,清廷废科举、办学堂,由龙峰书院衍变而来的沱江书院才告停办。历史真是惊人的巧合,历史选择在那一年终止了老迈的沱江书院的使命,历史又在那一年降生了张耀寰先生,而多年以后正是这位学人使得沱江书院涅槃重生。当时张先生择地书院旧址,想必既有激励学子效法乡贤前辈之意,又有承袭自明代肇始的龙峰书院、沱江书院的学统之心。这就将几乎断绝的沱江书院数百年的文脉接续了起来,也将几乎断绝的古县华容的文脉接续了起来。就像湖南大学择址岳麓书院而延续千年学府的历史一样,从此黄湖山麓、沱江岸边,古老的沱江书院衍变成新生的中学,一抖岁月的尘埃,汲取历史的养分,积蓄前进的动力,阔步走上现代教育的通途,真正实现了前人在《沱江书院记》中所期望的“腾梓里之光,为子臣之鹄”。
创校期间,张耀寰先生苦心筹谋,四方奔走。县政府从艰难的财政中特拨黄金十三两、法币一千六百万元,但资金亏空仍然较大。毕生以振兴家乡文教为己任的张耀寰先生便毅然卖出家中稻谷八百余担和在护城官垸的水田五十亩,才还清欠款,使得学校顺利创建。这是张耀寰先生在创办县立中学时作出的一项伟大贡献,也是为华容教育界所铭记的一大壮举。2016年秋,华容一中举办七十周年校庆,记得时任校长在致辞时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张耀寰先生毁家兴校的那段历史,在场师生校友闻之无不动容。
筹备不到一年时间,民国三十五年九月,华容县立初级中学即开学上课,张耀寰先生成为首任校长。新诞生的华容县立中学如日之升、茁壮成长,引得各方瞩目。从华容走出的当时的国共两党要人以及社会贤达均以各种方式致以祝贺。如湖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刘公武捐助黄金九两,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何长工捐赠仪器一批,民主人士罗喜闻赠送《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史载张校长治下的华容县立初级中学“全校学生人数达三百五十余名……现任校长张耀寰苦心筹划……其各种校具之精致为滨湖各县立中学所少有。校舍背山面湖、风景清幽,教职员均和衷共济、专心办学,学生管教綦严,校风良好……为新兴中学之中最有希望者。”这些学子中就有后来成为著名考古学家、中国首位获得“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的严文明教授。
华容县立初级中学校舍。
岁序常易,天翻地覆。华容县立初级中学开办三年后,历史的航船驶入了1949年。这一年“百万雄师过大江”,担任过国民政府要职的张耀寰先生并没有像他的同僚、友人一样避走海外,而是留下来保护学校,并参加了湖南进步军人民主促进社,迎接解放,将县立中学和平转交给新政权。1952年,学校更名为“湖南省华容县初级中学”,而后又改名为“湖南省华容县第一初级中学”“华容县第一中学”。也就是在1952年,因曾经供职于国民党政府,张耀寰先生以“反革命罪”被县人民政府枪决,年仅五十岁。改革开放之后,拨乱反正,1983年张耀寰先生乃平反昭雪。而此时,华容一中已成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老校长当含笑九泉矣!
五年后的今春,我回乡再访张耀寰先生的墓地,不过已经杳无痕迹,连昔日的小山岗也夷为平地。附近建起了状元湖公园和状元湖学校,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盖过墓址,连接大路,似乎这里从未有过任何历史遗迹。雨洒湖山春色远,不知何处吊先生?默对良久,我怅然若失——家乡太需要一处地方来纪念这位嘉惠学林、光耀人寰的夫子了!一番思虑之后,我又若有所得——今日享誉湘鄂的母校华容一中不正是这位华容现代教育的开拓者、文教事业革故鼎新的第一人张耀寰先生最好的纪念碑吗?
此时,春雨又落,草木蔓发。再次走过老校长张耀寰先生的墓址前,我在心中反复吟唱:湖山茏茏,沱水溶溶。先生之教泽,山水乎何穷!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