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桃花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华容、石首、公安三县地处湘、鄂边界,荆江之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是贺龙领导下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有较好的武装斗争基础和群众基础。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派遣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跃过长江,挺进江南,开辟了以湖南华容桃花山为中心,辐射湖北石首、公安的石公华抗日根据地。
石公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期间出现在湖南境内的唯一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它的建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湘西北地区,极大地鼓舞了湖南人民敌后抗战自卫的信心与勇气,在湖南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石公华抗日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障、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其中政治方面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为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和各方面代表的会议,成立了石公华县行政委员会和石公华县临时参议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局部地区的早期探索实践,为以后在全国范围推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石公华县临时参议会的成立背景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政府退至四川重庆之后,湘鄂边界地区成为敌我双方拉锯交战的战场。处于这一区域的湖北石首、公安和湖南华容三县,战略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特别是这一带盛产的粮食、棉花,更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物资。
1943年3月,侵华日军发动鄂西战役,江南的石首、公安、华容先后沦陷。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华中局的既定方针,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党委作出了“准备由襄南向江南敌后发展,待机挺进洞庭湖畔”的指示。9月,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和中共石公华县委分别成立,杨震东任支队长,张泽生任县委书记。
1943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跃过长江,于12月1日抵达华容桃花山,进而开辟了以桃花山为中心,辐射石首、公安和华容三县的石公华抗日根据地。
为了长期敌后抗战,最有力地打击敌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石公华县委遵照党关于“凡是八路军新四军所到之区域,只要有可能的话,就不能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不能不实现民主政治,不能不建立抗日各阶级的统一战线政权”的指示,立即着手建立县行政委员会。1943年10月,石公华县委根据斗争实际需要,在江北炮船口召开石公华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石公华县行政委员会。会议历时3天,到会代表100余人,县委书记张泽生主持会议,研究了发展地方武装、收缴土匪枪支、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阻止日军南下等问题。按照“三三制”原则,规定解放区的抗日民主政权领导成员的组成,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民主选举抗日政府——石公华县行政委员会领导人。会议选举了魏恒若为县行政委员会主席,李树人为副主席。县行政委员会下设民政、财粮、建设、教育、司法、动员等六科。侯礼和任民政科长、赵沛任财粮科长、徐国珍任建设科长、周遐任教育科长、毛春奚任司法科长、江克成任动员科长。是年年底,魏恒若赴荆(门)潜(江)县工作,县行政委员会由李树人继任主席,万流一任副主席。中共石公华县委和石公华县行政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党领导下的桃花山抗日根据地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更加完备,1944年春,中共石公华县委、县行政委员会作出成立石公华县临时参议会的决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等备工作。
参议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动员和团结广大民众参加抗日战争而设立的人民代表机关。参议会能向各阶层宣传、解释党的政策,消除中上层人士的怀疑和恐惧,调动一切抗日积极因素,参加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在桃花山抗日根据地建立参议会更有特殊意义。长期以来,这里的地主、士绅对共产党、新四军存在着恐惧心理。因为一方面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们曾看到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至今心有余悸。另一方面,土地革命失败后,许多地主、士绅充当“清乡”委员和铲共义勇队员。这些人既有害怕共产党的一面,也有愿意抗日的一面。因此,县委要求各联乡办事处对统战对象认真摸底,就他们对抗战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石公华县临时参议会代表名单。遵照《鄂豫边区县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审定候选人,以县委和县行政委员会的名义向应邀代表发出请帖。
石公华县临时参议会的成立过程
1944年8月,县行政委员会在华容县东山镇大旺厂包家仓召开代表大会,宣告石公华县临时参议会正式成立。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开明士绅、国民党员,共100多人。中途因日军破坏,会议秘密转移到石首斋公桥继续进行,先后开了7天。会议选举张泽生为石公华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爱国民主人士刘文斌为副参议长。会后不久,徐国珍以社会贤达的身份补选为副参议长。国民党员李向云、郭清民、王子衡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蒋子辉、李作斋、应东文等选为参议员。会议听取了县行政委员会和江南挺进支队的工作报告,讨论了石公华地区的田赋、税收、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及推行建国公债、普及文化教育等议案。石公华县临时参议会成立,使士绅、地主、资本家看到了抗日民主政府对他们的重视。共产党、新四军不但不计旧恨,而且还请他们参与政事,因此,他们原来存有的恐惧心理消除了,不少人积极投入了根据地的建设。
石公华县临时参议会的主要功绩
石公华县临时参议会成立之后,积极投入根据地建设,支援抗日斗争。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石公华县临时参议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积极参与征纳田赋税收工作,带头购买建国公债。当时,桃花山抗日根据地一直处在敌、伪、顽的夹击之中,战斗频繁而又残酷,致使根据地财政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征纳田赋税收、发行建国公债是克服根据地财政经济难的一项重要措施。1944年5月,临时参议会在包家仓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当前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所面临的困难,要求参议员积极响应县委、县行政委员会的号召,带头交纳税款、购买建国公债。会议结束后,第五、第六联乡的参议员积极协助本联乡办事处开展税收和发行建国公债工作。在税收方面,他们向群众宣传根据地的税收政策,配合联乡办事处的干部进行查田定产,以产定税,使税额和实际产量的比例与规定的税率相当,并将征收办法由月征改为年征,取消随意摊派,使税收走上正轨,人民的负担趋于合理。在参议员宣传发动下,第六联乡在三个月内就完成30多万元的税收任务。在发行建国公债方面,参议员不仅自己带头响应,而且还做好其他人的思想工作。县参议员樊希珍在会议结束后,首先购买五万元的建国公债。在樊希珍的带领下,其他商户也踊跃购买。仅华容县板桥乡的商户就认购建国公债10万元。不仅根据地的土绅、商人、地主购买建国公债,日伪占区富商在参议会的宣传下,也认购建国公债。副参议长刘文斌以士绅、族长的身份经常到湖北省石首县调关镇召开商户会议,宣传抗日道理,动员各商户认购建国公债,一次就购买建国公债3000多万元。由于参议会努力工作,全县认购公债达1亿元之多,为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利用合法身份,进行抗日宣传。华容沦陷后,城关镇、北景港、三封寺等地成了日军的重要据点。参议员可以利用绅士、社会名流的公开身份与各方面人士交往,宣传抗日政策。参议员应东文与湖北省石首县焦山河日伪区长叶炳章有总角之交,应东文经常向叶炳章宣传“抗日救国、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了叶炳章的民族自信心,积极为根据地工作人员提供方便。同时,参议会还动员家住县城附近的参议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日伪动态,掌握敌方情报,及时上报。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奉命撤退江北,石公华县撤销,县临时参议会亦随之停止工作。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代议制形式实现当家做主的初步探索,它团结了一大批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巩固了根据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援了新四军抗战,为石公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