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大智库>人大研究
人大研究

弘扬伟大红船精神 为推进“一中心四样板”贡献人大力量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   作者:吴爱清  时间: 2021-06-03   上传:redcloud

  一、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悟思想、明道理,首先要明晰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这便是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就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红船正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红船精神”就充分体现了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这也就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之源。

  中国共产党沿着红船的航向,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上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对此,毛泽东同志称之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董必武同志在故地重游中欣然命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南湖红船点燃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使四海翻腾,五岳震荡。我们党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中国共产党扬起红船的风帆,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惊涛骇浪不断的革命大潮中,红船在升腾,共产党人的信念也在升腾。当初,党的“一大”会议在白色恐怖中召开,由上海转至嘉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之后,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还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不管风吹浪打,不怕急流险滩,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大船劈波斩浪、不断奋进。

  中国共产党载着红船的意愿,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肩负为人民谋利益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宣传、发动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英勇奋战,在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不断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个时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寻找着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

  在中国人民顽强前行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索我理想之中华”矢志不渝,“唤起工农千百万”,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亿万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答案。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说到:“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制度、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制度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等主要发展阶段。

  1. 红军时期的苏维埃: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苏维埃,意思为“代表会议”,起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在这次会上,宣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临时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的政权组织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具备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2. 抗战时期的参议会:1940年3月,抗日根据地各级民主政权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在参议会的人员构成中,贯彻执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资产阶级。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通过推行“三三制”,各级民主政权有了广泛的代表性,有力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团结抗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工作效率。

  3. 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最早提出建立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是陕甘宁边区。1944年底,谢觉哉(当时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曾提出将边区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会议。1947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政权组织形式问题的指示信,要求在土改中,应使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从此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在各解放区相继建立起来。这一制度对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又为建国后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4. 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首次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就确定了国家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由于建国初采取普选的方式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就采取了过渡的办法,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从1953年下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我国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普选。在此基础上,由下而上逐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系统地建立起来了。

  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6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深刻把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的领导。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深刻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今年人大机关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切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滋养,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做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凝聚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强大动力。

  (二)要把握目标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坚持学习党史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结合起来,与人大依法履职尽责结合起来,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相结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强大动力,推动“一中心四样板”(一中心:湘赣边区域中心城市,四样板:一是湘赣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样板区,二是湘赣边新型城镇化样板区,三是湘赣边乡村振兴样板区,四是湘赣边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样板区)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三)要找准初心使命,发挥人大优势。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融入人大履职的全过程、各方面,使监督更贴近群众关注,代表建议更贴近群众急难愁盼,以实际行动和实在成效,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扎实做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真正选出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人民群众拥护,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人大代表。要进一步优化机关作风,始终做到坚持“一个统领”,牢记“两大誓词”,建设“三个机关”,摒弃“四种陋习”,做到“五个率先”,不断提高人大机关服务大局、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系攸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