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法治社会>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

城头山下,一座农耕文化博物珍藏呼之欲出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魏仙耘 韩冬  时间: 2021-01-22   上传:redcloud

  6000多年前,绵延逶迤的武陵山余脉被莽莽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澧水蜿蜒而下,流经一马平川的澧阳平原,注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这里阳光充足、水土丰润,动植物生长旺盛,这里也成为早期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在蛮荒向农耕过渡的澧阳平原,一座凝聚着先民心血与才智的城垣横空出世,奠定了华夏文明的里程碑。

  这里,就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

  时至今日,又一座农耕文化的宝藏在这里孕育而出。

  澧县大堰垱筒车村,沿着一条石磨铺就的小径,过青石板桥,走近一栋三层民居。屋前近千根石磙在草丛中堆成一面墙,上吨重的石磨、十人同踩的水车静静地躺在一侧,另一侧遮雨棚内各式风车排排站,旋转风车摇把,发出“呼呼”的声响,一台长满青苔的石风车格外打眼,岁月的年轮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大物件在室外,而走进民居,则是另一番天地。小器具铺满整个地面、墙面。1000多个品种、8000余件农耕藏品就这样陈列,有些简陋,但分类有序。

  一人之力,20年的收藏,来访者为之震撼,业界为之惊呼:可以建一座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成立农耕文化研究会,对其藏品进行鉴定、申遗。

  冬日暖阳中,这位收藏爱好者的日常,开窗通风,擦拭端详一件件藏品。记者多次走近这方宝藏,聆听关于器具、关于农耕、关于稻作文明的故事……

  潜心收藏,一座农耕博物馆初见雏形

  收藏古币的有之,收藏瓷器玉器的有之,收藏农耕器具的甚少,而专一收农耕器具、且收得如此之全,在常德、乃至湖南找不出第二人。其实在收藏之初,行家们并不看好,戏说“尽收些笨重、残缺又不值钱的家伙”。

  在收藏者陈柏枝看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深挖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耒、耜、犁、蒲滚、连枷、水碾……随着时代变迁、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些农耕工具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陈柏枝道出收藏初衷:给家里的后辈们留几件农耕器具看看,留下些许记忆。从2001年至今,他在全省各市州布点,网罗古玩商和串乡收货的朋友广泛收集,渐渐的,网点延展至10多个市。

  “如犁,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材质、形状不一。”新石器时代的石犁头,商周时期的铜犁头,战国时期的铁犁头,唐宋时期的犁头、犁壁,近现代洞庭湖地区的平底宽犁,山丘区域的窄小犁、长把曲辕犁,耕棉地的小铧犁……藏室里,“犁”有一块小天地。

  采莲蓬的划子两头尖尖,乌篷船的顶棚用桐油与黄蜡涂抹得油黑发亮,鸬鹚船由两条小木船拼搭而成……“同样是船,因为不同的用途,有着不同的造型,这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生活在鱼米之乡,具有水域特色的船只渔具他也收藏了不少。

  油灯是一种起源较早,延续和发展时间较长的一种生活用品。藏品中,油灯有300余盏,办一个油灯展绰绰有余。擦拭一盏一盏油灯,感受几千年来积淀的油灯文化,他细细品读: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形制比较简单,奠立了油灯的基本造型,后来形态各异的灯则是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物。

  每一件藏品都有它的故事,有艰辛、有曲折、更有快乐。

  信手拿起一根扬杈,这是陈柏枝“转山”寻老物的收获。这杆老茶木扬杈来自张家界市慈利县,很好保留三根枝条的原始形态又饱刻岁月的痕迹。两次跑慈利、几次登门,70多岁的老婆婆硬是不卖“用顺手的树杈”,实诚的老人觉得:这不值钱,不值得买。无奈之下,他只能在当地请朋友给老人做了一杆新的扬杈,这才换物成功。以旧换新,老人很满意。临走时,他还塞给老人200元钱。

  收不易,运出来也不易。直径4米、高0.5米的大石碾,填了一段路,调集铲车、吊车、货车“联合作战”才从湖北鹤峰从深山里运出。背扛肩挑的功夫也随时用上,古法榨油的木龙榨曾经一人扛过几公里路。

  为了收藏的完整性,小到一架纺车的“梃子”部件、弹匠的“牛筋”弹线、缝纫机配套的老划粉,他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用心。

  这些年工作之余,马不停蹄地奔走。积少成多,精挑更替,从追求数量种类到追求质量。时至今日,业内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他的农耕藏品种类多、藏量大、品质高,涵盖时间跨度长,覆盖地域广,材质型制风格多样”。

  从个人喜好,到供后辈“长长眼”,再到传承农耕文化,为社会留下一笔“文化财富”,对自己走的这条路,陈柏枝内心越来越笃定。

  呼吁保护,一份传承农耕文明的情怀正在延续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了多样性的农业生产,在这过程中升华了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浓缩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可以说,农耕器具的变迁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发展史。

  这批农耕器具时间跨度从远古至今,从旧、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战汉、唐宋、明清,至近现代的代表型农耕具。收集地域遍布全国,以长江流域为主。通过各具特色的器具的演变,梳理历史的脉络、人类劳作的变迁,能够系统的表达农耕文明。特别是稻作生产的全过程,耕地整地、育秧播种、稻田培管、收割脱粒、运输晾晒、仓储保管、去壳碾米、炊饮食用、副食加工、农产品交易、劳动保护、农民文艺等,代表性农具应有尽有。

  之前,这批收藏存放在澧县县城租用的大仓库,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前年,陈柏枝在老家村里建起了一个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藏库,谓之“家庭博物馆”。并进行了分区陈列,一楼东为“老木板、木船、小石器、木工、漆工、维修区域”,一楼西为“运输工具、培管工具、陶器、石狮、城砖”,二楼东为“匠人工具、播种移栽工具、餐饮用具”,二楼西为“耕地整地工具、收割脱粒工具、加工贮藏工具”,三楼东为“民居、织布、计量交易、狩渔工具、酒具、油坊具、坐桶、板凳、圈椅”,三楼西为“高古、雕版、油灯、烟具、锁具、文艺、劳动保护”。

  每年“捯饬”这些藏品需要花一番气力。夏天,请专业师傅做维护保养,桐油熬上百斤,趁着大热天去潮上油防虫。

  几千年来,农耕具是人们从事农事活动的基本工具,在不断摸索中改进发展。工业化文明、信息化文明将人类文明带入高速行进的轨道,与农耕文明漫长的历史相比,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陈柏枝经常与朋友们交流农具收藏的心得,不忘宣传农耕收藏的意义,他说,必须对农耕具进行抢救性地保护收藏。

  因为现实情况刻不容缓,一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大量农业机械取代了传统农具,使传统农具的使用戛然而止,传统农具大量丢弃和损毁;二是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扶贫力度的加大,农村老旧房屋改造和易地搬迁,原本搁置在阁楼、墙梁上的老旧闲置农具在漂亮的新房里无处可放,不少农具被当做柴火烧了;三是新生代孙辈们对传统农具没有情感,“落后”的农具被弃之。“可以说,传统农具在近三四十年来发生了断崖式的停用、丢弃和损毁,不少地方(特别是发达地区)已经消失。”

  “花甲之年,心更敞亮了”的陈柏枝说,随着年龄的增大,管理维护能力有限,想为这批收藏找个好的归宿,让更多人了解农耕文化,感受农耕精神,记住美丽乡愁。

  充分利用,一颗文旅融合的种子亟待培育

  有学者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如今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仍具有现实意义。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文化保护困难、专业人才缺乏又成为现实问题。除了政府机构建立的博物馆等文化载体之外,一些民间博物馆的诞生,为文化的传承、文旅的融合尽了一分力。

  建川博物馆,全称建川博物馆聚落,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博物馆占地500亩,拥有藏品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9件。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匠心独具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博物馆”的概念,它将酒店、客栈、茶馆、文物商店等各种商业等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新概念博物馆和中国百年文博旅游及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以环保为理念,多年来保存、修复和展示中国宝贵的传统艺术的“六悦博物馆”也是其中之一。2017年,拥有3万多藏品的六悦博物馆正式落户苏州市吴江区,由美籍收藏家杜维明开设。杜维明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老物件,开设六悦博物馆的初衷是,希望为中国的年轻人保存这些美丽的艺术品。在六悦博物馆里,历史被激活。奇特的古老物件如同时光机器般带领大家进入历史的旅程。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人尽享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

  能否建一座农耕文化博物馆?让收藏“活”起来,“零距离”体味乡土气息,感恩先祖,敬畏自然;再现农耕时代场景,体验劳作,增添乐趣,锻炼身体;追溯农耕文明,寻找精神家园,传承农耕传统文化。

  湖南考古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何介钧在《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中称:“在城头山古城未确证之前,中国已知最早的一座城为仰韶文化晚期筑造的河南郑州西山古城,距今5300年。而城头山古城始建于6000年前,将中国古城出现时间推前了700至800年”。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城头山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遗址反映了洞庭湖6000年前已经进入较为成熟的稻作农业经济阶段,佐证了澧水流域是中国稻作文明最发达的地区。

  在城头山建设农耕文化展示馆、体验馆,与城头山稻作文明相契合、文旅相融合,形成品牌,推向全国,展示其社会价值,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农耕文化便是极具辨识度的新亮点。相关部门也正积极探讨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何立足发展打造5A景区,农耕文化体验园(馆)的建设在考虑之列。

  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定位和陈列,陈柏枝心里有谱,近年来,他的脚印遍布各地博物馆,阅读、整理了大量资料。一本《农耕文化醉城头》的手稿于2018年8月完成,较为系统的梳理了他收藏的器具,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素材,同时他还拿出一套由专业机构出品的《农耕文化博览馆建筑设计》。较之工业文明,农耕文明更能寄托人类的情感。农耕博物馆要更加注重体验感,就是要让一家几代人参与其中、寓教于乐,找到情感的共鸣。

  时间不知不觉地就在整理、筛选、钻研中溜走,常常由一件器具引发良久沉思。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农村长大,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陈柏枝和有识之士正在酝酿——建一座中国一流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且将博物馆建在家乡城头山。

  挖掘传承农耕文化,深度推进文旅融合,留住我们生活的根。这是一份对稻作文化的记录与传承,及时地抢救稻作民族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更是对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明的尊重与珍藏。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