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报告是桂东县寨前镇人大主席组织第四代表小组于8月中旬在流源村开展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成果。寨前镇人大代表主动作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些建议性意见。
根据《桂东县人大常委会农村村庄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方案》(桂常发〔2018〕16号)和《中共寨前镇委员会关于开展农村村庄和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寨发〔2018〕27号),寨前镇人大主席团精心组织,组织第四代表小组人大代表进村入户,实地调查,圆满完成了资料收集,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流源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流源村现有27个村民小组,908 户 3150 人,农田2219 亩,其中:水田2051亩,旱田168亩。村经营性集体经济收入 10 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7元。从家庭情况来看,该村外出务工人才较多,是该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本次入户773户2569人,分别占总户数的85.13%和总人口的81.56%,其中贫困户213户,占总户数的23.46%,外出务工人员859人,占调查人口数的33.43%,2017年收入总计1795.49万元,人均6989.06元。从该村的文化水平来看,接受义务教育的较普遍,高学历人才偏少。从劳动力情况看,18岁以上60岁以下男劳动力771人,18岁以上60岁以下女劳动力699人。从调查情况看,该村人才分布具有以下特几个特点:
(一)流源人杰地灵。流源村一块红色土地,培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力群,创造了“一门三杰”辉煌历史,后代几乎都是博士以上学历。流源村精英人才辈出,现任县级领导2人,全村本科以上学历23人,在经商、科技、工艺、教育等方面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力才。本次调查中,退休人员返乡新乡贤12人,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学历水平不高。该村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高学历人才少。从调查情况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092人(不含在校学生),占调查人口数的42.5%,初中及高中(含中专、职高)文化程度784人,占调查人口数的30.51%,大专文化程度96人,占调查人口数的3.73%,本科以上文化程度23人,占调查人口数的0.89 %。该村行业领头人物还没有成型,经济带动能力不强。从村级集体组织经济方面看,从业人数仅1人,产业单薄。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看,组建合作社7家,由于管理人才缺乏,合作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效益低下;种养大户3家,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还没有形成有效规模,农业负责人仅2人,从事竹子粗加工。回乡创业、返乡创业、下乡人员几乎为零。
(三)人才意识不强。调查组在入户交流时,群众对人才培育答非所问,对家庭教育十分冷淡,普遍认为读书是后代的事,书读得好不好,能不能培养成人才要求不高,有的概念不清,很多家长认为“现在衣食不忧,只要身体健康能赚钱就行了,还更自由”。党员、组长对人才理解较片面,认为人才就是从政、从教、科研,忽略了“行行出状元”。尽管村支两委就人才出台一些政策措施,比如每年考上重本、二本的给予600元/人的奖励,也落实县里了一系列奖扶政策,但群众普遍不太清楚这些政策,对普通家庭影响力不大,促进作用不明显。
(四)人才流失严重。在调查的2569人中,外出务工859人,占33.44%,占调查人口中劳动力总数的58.44%。在家居住的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8人(其中,村支两委3人,合作社带头人1人,新乡贤4人),占全村大专以上学历的6.7%,绝大部分外出务工创业,经商、办厂等方面的成功人士几乎都在外地发展,部分农业技术人员都受聘于一些大中型农业公司实体。进户调查中,接受调查的对象普遍是老年人和中年妇女。
(五)外来人才不足。调查中发现,该村的实体企业仅1家小型竹制品加工厂,项目工地仅是村部附近一座在建的致富桥,手工作坊、手工工艺、种养大户少,外来就业、务工人员几乎为零。
二、造成人才队伍建设困难的主要原因
流源村人才的培养、人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