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尔源,湖南省涟源市蓝田镇人,湖南省诗歌学会会长。当过煤矿工人,学过木匠。著有诗集《浣洗月亮》,曾在《光明日报》《人民文学》《文汇报》《诗刊》《文学报》《芙蓉》《延河文学》《文学界》《湖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
沉潜在诗歌的精神版图
——梁尔源访谈录
张韵波
张韵波:梁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读一位诗人的诗需要先了解一位诗人的背景,这有助于我们对他诗歌的阅读,我在读奥登的诗歌时就花了大量的时间读他的生平资料。不如您先谈谈您的出生和家庭吧。
梁尔源:我出生在一个古老优雅的小镇上,小镇四面青山环绕,老宅前是溜光的青石板路和古朴的街巷,宅后是清澈见底的小河。小镇的文化氛围很浓,抗战时许多大、中学都从大城市迁徙到这块土地上。著名学者钱基博和儿子钱钟书就在镇上的国立师范大学教书,钱钟书《围城》中的原型地址就是我的家乡。二十世纪中叶这镇上不仅商业发达,而且文人墨客云集此地,给小镇以厚重的文化熏陶。美丽古朴的小镇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刻下了诗情画意,那些洒在小河、拱桥、古井、深巷和石板路上的童趣,经常勾起甜美的回忆。做梦有时也在小河里摸月亮,浅滩上抓小鱼,在船底下扎猛子。那些充满稚气的镜头久久萦绕,难以涂抹。长大后,我下过矿井,挑过砖头,拉过大锯,当过木匠,后来进入仕途。丰富的人生经历给我创作诗歌,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生活基础。
张韵波:习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您的作品中,我总能读出淡淡的乡愁。小何、鸟巢、月亮,这些意向反复出现,我甚至感觉您不止是在回忆过往岁月,而是在寻找精神意义上的故乡和本源。城市和工业文明狂飙突进,人们反而更容易怀念和试图接近古典生活,这样一个时代,乡愁可能成了时代的集体情绪。您认为,您笔下的乡愁是一种不自觉地回溯往昔,还是一种自觉地观照现实,提醒人们重建精神栖居地?
梁尔源:我认为乡愁是一种不自觉回溯往昔。因为家乡是祖祖辈辈栖居地,那里有文化的根,有血缘的亲,有几代人的传承,最撩人的景色和最动心弦的纯情。深深地烙刻在生命的骨髓里,一有条件反射或者情感点击,就会喷然而出。如2015年我在电视中看到两岸中秋联欢会,脑海中马上蹦出儿时在河边赏月的美景,在手机上摁出了《儿时的月光》,发表后,引起众多媒体的观注。因此,乡愁永远是人生精神栖居地。有时人没有回到故乡,虽客居外地,但心灵总在故乡的小河中浣洗。
<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