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扶贫攻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柑橘、茶叶、烟叶、百合、畜牧水产等扶贫产业快速发展,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贫困程度得到了较大缓解,人民群众得到很多实惠。
2013年,州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了“走百村、进千户,三农问题大调研”;2014年,开展了新型城镇化与农村扶贫工作大调研。在深入全州乡村、企业、社区、学校走访代表和群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扶贫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好事没办好、费力没讨好的现象大量存在,民生工程没有充分赢得民心。
扶贫工作为何没有获“高分”
扶贫精准度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扶贫对象不准确。对贫困村贫困户识别精准度不高,一些极度贫穷地区和农户没有进入扶贫视线,有些交通便利条件相对较好,扶贫容易的村却多次安排工作队,重复扶、反复扶,边远贫困村意见较大。二是扶贫规划不科学。到村到户的扶贫规划往往是扶贫工作队员进村后才做的,扶贫规划往往不切合实际,针对性、时效性和长效性不强。三是扶贫项目不实用。很多扶贫项目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没有同群众商量,没有得到群众认可,一定程度存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情况,项目效益较差。如,农村无房户建房本是赢得群众拥护的德政工程,但目前国家每户大多只补1万元,农户自己又无配套资金,根本无法建房,乡镇为了落实政策,只好是哪家有钱建新房,就将钱补给他,真正无房的特困户却没有享受,群众意见大。
扶贫主体参与性不够强。扶贫工作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现在往往是为民代劳,本末倒置。人民群众参与不多,一些扶贫规划没有听取群众意见,扶贫项目的确定没有得到群众认可,扶贫项目的实施没有群众参与,扶贫过程群众难以监督。久而久之,群众参与扶贫的热情不高,主人翁意识减退,不同程度的滋生了“等、靠、要”思想,有些地方实施扶贫项目甚至出现阻工和上访告状等现象。
基层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员作风不够实。有的基层干部和扶贫队员在扶贫工作中,没有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工作作风不实,不注重听取群众意见,不了解社情民意;不注重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注重求真务实,为民排忧解难办实事;不注重勤俭办事同甘共苦,艰苦创业,热衷于唯书唯上,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有的甚至挪用扶贫资金,吃喝玩乐、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破坏了扶贫工作形象。
扶贫工作宣传教育不够到位。扶贫工作的宣传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群众知晓率低、认知度小,人民群众对扶贫开发的认可度大打折扣。同时,我们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重视物质帮扶,忽视思想教育,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部分群众在认知上有所偏差,同党员干部的关系疏远了,对政府扶贫工作认可度降低了。
努力创新扶贫机制
让扶贫工作赢得民心,要以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为重点,以推动贫困地区贫困户持续快速脱贫致富实现小康为目标,努力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把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直接帮扶、股份合作、委托帮扶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