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疑似真凶”赵志红在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此前,2014年11月20日,呼格案进入再审程序,同年12月15日,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宣告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12月31日,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送达国家赔偿决定书,决定支付国家赔偿金205.9万余元。2014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案。
如今,前者冤情终于昭雪。聂树斌案由最高人民法院接掌,并指定异地重审,已说明此案颇具蹊跷之处。
呼格案沉冤昭雪,聂树斌疑案异地复查,让人感受到法治中国的决心。只有坚持对错案疑案纠错澄清,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和对法治的信仰。
长达九年的艰难申诉
2014年12月31日,李三仁、尚爱云拿着儿子呼格吉勒图照片与《国家赔偿决定书》。
1996年,不满19岁的呼格吉勒图因犯强奸杀人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死,由此宣告了呼和浩特市“4 ·9”命案的终结。
如果不是犯罪嫌疑人赵志红2005年的主动认罪供述,呼格吉勒图家人或许还将在屈辱和忍耐中度完一生。赵志红自我供述“有罪”,无疑是此案得以扭转的一个重要条件,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呼格的父母开始了长达9年的上访之路。从2006年5月24日至今,李三仁夫妇进京上访,留下的火车票就有46张。从2007年到2009年,仅最高人民法院给的回条就有18张。
如今,呼格被宣告无罪。在呼格的父母眼中,最值得感谢的,不是司法机关,而是一名记者——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高级记者汤计。他与呼格的父母素昧平生,为寻找真相和正义,9年来为呼格案再审奔走呼吁。
从2005年11月23日,一篇名为《内蒙古一死刑犯父母呼吁警方尽快澄清十年前冤案》的情况反映开始,5份内参引起高层关注,导致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赵志红的一审被暂时“休庭”,诉讼程序进入“僵持”,相当于“枪下留人”,也为呼格案的重审留下了一丝希望。
尤其是2011年5月5日,他与记者林超撰写的舆情反映《呼格吉勒图冤死案复核6年陷入僵局,网民企盼让真凶早日伏法》,推动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首次组成了呼格案复查组。2013年年初,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正式复查完呼格案,认定呼格案原审判决证据不足,后上报最高人民法院,为呼格案再审埋下了伏笔。
值得庆幸的,还有前所未有的法治氛围。呼格案再审前夕,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出了铿锵有力的法治誓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也让尘封多年的冤案得以直面阳光。
与呼格案类似,聂树斌案件再审决定的背后,也有诸多“功臣”。当事人父母不屈不挠固然重要,诸多学者和律师的助力也不能忽视。2011年9月11日,贺卫方、何兵等学者和60位律师在石家庄市聚会,讨论聂树斌一案并签署呼吁书,要求法院尽快启动再审程序。如此庞大和富有影响力的专业力量,无疑也是推动此案“回炉”的重要因素。
当良知无畏、民心舆情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契合时,司法再审的滚滚车轮已经无法阻挡了。
办案机关疑点重重的“粗疏错漏”
如今回看呼格吉勒图案,呼格被定罪量刑的疑点着实太多。神秘失踪的精液、莫名其妙的“铁证”血样、绝非“供认不讳”的笔供,似乎都印证着此案的蹊跷诡异。特别是赵志红落网后,主动交代了其1996年犯下的第一起强奸杀人案,就是让呼格被执行枪决的案件,赵对于犯罪地点和作案细节的供述,准确程度令人吃惊。
更匪夷所思的是,司法机关在诉讼过程中的“粗疏错漏”。如2006年11月28日,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赵志红系列强奸杀人案,检察机关进行控诉时,竟“意外”遗忘了与呼格案休戚相关的“4·9”女尸案,原本应指控赵志红奸杀10名女青年,也在公诉书中变为9名。而且,赵志红案自2006年开庭后休庭至今,竟然8年没有再审,早已突破了新旧《刑事诉讼法》的审理时限。
呼格案为何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惧怕问责。的确,当年办理“4·9”案的专案组成员,后来几乎都得到了提拔,在公检法各条战线上担任领导。这个案件一旦被翻转,问责无异于一场政法大地震。
此言绝非空穴来风。接受媒体采访时,时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长的郝峰透露了一个重要细节。2005年赵志红供述“4·9”女尸案时,当晚他即安排警力秘密羁押赵志红,并要求所有与该案有关的警官一律回避。然而,严令之下,当晚仍有原专案组重要成员违反规定,单独提审赵志红。
聂树斌案也是如此,疑点颇多。如王书金供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