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办公室电话响起,我拿起电话,是一位老先生的声音:“请问李园李在吗?”“我就是。”老先生说:“看到你写的一篇文章,你认识赵洪章吗?”
我很愿意帮助老年人寻找老朋友,我耐心地问:“您是想找赵洪章吗?”老先生说:“是啊,我和赵洪章在1947年就相识了。我看到文章《赵洪章:战地小花分外红》,就打电话给你,想找到赵洪章。”
《赵洪章:战地小花分外红》,赵洪章?顿时,勾起了我的回忆:那是2024年1月,我作为省委老干部局“抢救性挖掘离休干部红色资源”工作组的联络员,前后参与了省直及中央在湘单位16位离休老同志的采访工作,老同志的年龄都在90岁以上,这是一项等不起等不及的抢救工作。2024年3月29日,我和省发改委的3位同志一起坐高铁直奔广州,采访赵洪章奶奶。
终于,在军休所,我们见到了92岁高龄的赵洪章奶奶。她很热情地招呼我们。在赵老住的小楼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她年轻时的照片,大家都惊叹赵老年轻时漂亮得像演员。很可惜,有些老奖章已经在几次搬家中遗失了。我们搬着小凳,坐在院子外的大树底下,听赵老回忆她年轻时的生活。

赵洪章奶奶(前排坐者)及家人与采访者的合影。
赵老回忆,她16岁参军,在部队认识了她的老伴老杨。老杨是老红军,在部队是政治部主任。赵老跟随部队从东北走到华北、湖南,又从湖南走回东北。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婚后,老杨去了抗美援朝一线,赵老在国内。解放战争前后,在部队夫妻分别是常事,各自忙工作。赵老告诉我们,她刚参军时,总是跟着大部队行军打仗,做宣传工作,有时给战士们表演节目。
采访结束,赵老执意要送我们。她坐在轮椅上,她的女儿推着她下了两个很大的坡。我们一步三回头,她在大院门口,不停地向我们挥手告别。来不及吃晚饭,我们一行4人又赶到高铁站,坐上了回长沙的高铁。
2024年国庆期间,《风展红旗如画——湖南离休干部亲历记忆》出版了,书中记录了100位离休干部的回忆。其中《赵洪章:战地小花分外红》就是我写的,能参与其中,我觉得很自豪。

年轻时的赵洪章。
想到这些,我的思绪被电话那头急切的声音打断。老先生名叫周振宇,他凭着文章末尾的落款找到了我。周老的声调提高了:“赵洪章,洪是洪水的洪,章是文章的章,对吗?”电话中周老的声音坚定又柔和。“是的!”我深深记得当时已92岁高龄的老奶奶,瘦弱的身材还是难掩她的美丽。我饶有兴趣地和周老聊起来:“赵老年轻时长得很漂亮哦,大大的眼睛,圆润的脸庞。”周老问:“你见过她吗?”我说:“我曾到广州赵老家里采访过她,见过她年轻时的照片,两条大辫子,很可爱很漂亮。她的两个女儿全程陪着赵老。”周老说:“她是很漂亮。她的先生还在吗?”我回答:“她先生已去世多年啦。”之后,周老又问到赵老的近况:“她的女儿是在哪里工作呢?”我回答:“她的大女儿也在军队工作,已经退休了。赵老现在住在广州市白云区军休所的一栋小楼里,那里很安静。”

赵洪章年轻时与丈夫、女儿的合影。
“您还记得您年轻时和赵老的故事吗?”我迫不及待地问道。
周老回忆起青年时光就打开了话匣子:“我是1946年参加解放军,1947年认识赵洪章。当时,她是宣传员,我是分队长,应该说是我还领导她呢。1个宣传队有4个分队,男同志3个分队,我是一队的分队长,女同志1个分队,大家彼此都熟悉。她挺好,是年轻的小妹妹。我们是同志关系,行军打仗时,会互相照顾。我和她刚共事时,她还没结婚。她结婚后,只有周六才能跟丈夫见面,其他时间都在宣传队工作。当时,我和她共事的时间,比她和她丈夫在一起的时间还长一些。”
周老的语气一直比较平和:“在战争年代,宣传队工作的女同志很辛苦。打仗时,宣传队不上前线,要在后方看俘虏、照顾伤员、慰问伤员、表演节目。部队行军时,我们宣传队就站在山岗上打竹板,唱竹板戏,收集好材料,表扬好的干部、战士,鼓励战士一块儿行军,就像你们现在在电影上看到的一样。记得有一次我们演一个短剧,演的是军民互动:解放军走到老百姓家里,给老百姓挑水时打破了缸,我们还赔了一口新缸。这是剧情中的细节,实际中,战士也确实是这样的,这些在我们眼里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当时,我演主角,赵洪章演群众演员。我们在一起工作行军,虽然艰苦,但是很开心。”
我说:“我是生长在改革开放之后,从小就能吃饱穿暖,所以不能想象战争年代的艰苦。”
周老轻轻叹口气说:“战争年代,苦应该说是太多了。比如行军,有时候一天走80里路,男女同志相互照顾,女同志也要跟着走。赵洪章年轻时工作很积极主动。行军时,部队没有营房,我们吃住都离不开老百姓,有司务长专管伙食,炊事班行军时背着军用锅,到目的地就做饭,要向老百姓借粮、填条子、欠账、以后再还,这是部队的纪律。我们睡的是门板,走的时候,把门板上好,卫生打扫好,我们才能走。有时飞机来了还得躲开,白天怕飞机轰炸,晚上才行军。晚上行军,前面后面用绳子拴着,一个牵着一个走。有的战士掉队到别的队伍去,或者掉到山沟里,那就很危险了。”
“那后来赵老到了抗美援朝前线,你们联系多吗?”我好奇地问。
周老说:“1948年,我去连队当指导员,我和她就分开了,我和赵洪章就没有工作关系,只有同志关系了。到抗美援朝时,我上了战场,她还是宣传员。在战争年代,见面不容易,见面就显得十分珍贵。在和平时期,我到团里当指导员,她和她爱人在湖南省军区工作。多年以后,我们见过一面,一起吃过一顿饭。之后,我们还是老同志的关系,有时候打电话,有时候会见面,但联系很少。这一晃78年过去了。”
电话这头,我露出了微笑:“冒昧问一句,您年轻时,对赵老有好感吧?”电话那头,老先生说话的速度很敏捷,一点也没有迟疑:“那当然。”老先生继续说着:“我们1947年就相识啦。当时,我是西北军分区宣传队的分队长,她是宣传员。1947年,你还没有出生吧?”我回答:“我的父母都还没有出生。您等一等,不要挂电话,我找一下看有没有赵老的电话。”我打开电脑上“老干部局抢救性挖掘工作”这个文件夹,快速地找到了“《风展红旗如画》书稿”这个子文件夹,但没有线索。我想起赵老是由省发改委服务的离休干部,于是我对老先生说:“我没有找到赵老的联系方式,但我可以和赵老单位的同志联系,请他们让赵老和您联系。请您把手机号码留给我。”老先生说:“我今年97岁,是湖南师范大学的离休干部,我的名字是周振宇。我的手机号码,我要问问我的家人,你等一下啊。”这位老先生不记得自己的电话号码,但深深记得78年前的老战友。我有些惊讶,电话那头的老先生已近百岁高龄,我说:“您97岁?”他回答:“是的,97岁。”我笑着说:“您的声音听起来,还挺年轻的。”周老把他的手机号码告诉我之后,非常诚恳地说:“能和赵洪章见一面最好,不能见面,能听到她的声音也很好。”

《风展红旗如画——湖南离休干部亲历记忆》由中共湖南省委老干部局编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们的通话结束后,我迅速联系了省发改委的同志,我把周老的联系方式和他的心愿发了过去。发改委的同志回复说:“我这就联系赵老的女儿,请他们自己约个时间视频先见面。”我说,周老是看了《风展红旗如画》这本书上,写赵老的文章,才找到我的。对方感叹:“也是缘分啊。”
“78年前,战火纷纷。当时,没有向赵洪章表达好感,仓促一别78年过去,你是不是挺遗憾呢?”我和周老通电话时,这句话到了我的嘴边,却没有说出来。我想,这些话还是留着周老和赵老他们见面时,当面说吧……“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九十多岁的两位老战士,一定会有谈不尽的革命友谊,说不尽的巴山夜雨。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刘青霞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