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文阅读>民主故事
民主故事

眼睛盯着普罗大众,写出他们的辛酸苦乐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张岱  时间: 2025-10-21   上传:刘杏

图片5.jpg

刘杏/绘制

除了命题作文,作者写什么,最能看出他的写作偏好、观察视角与兴趣所在。

我相继写了一些二十世纪中叶生活在湘潭十八总的小人物,诸如云教师、谭铁匠、张篾匠、刘跛子、梅宝、毛懵子······我写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写他们的所感所遇。虽不说栩栩如生,但也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让生活在现世的人们隔着纸页,仿佛也置身其间。

从他们身上最能感受人生的艰辛。小人物的生计全在两只手上,一日不作,便一日无食。过去没有低保社保,吃五保的,全是孤苦无依之人。芸芸众生中虽非千人一面,但勤劳勤快、胼手胝足、勤俭持家,是他们共同的特质。

从他们身上最能感受人性的醇真。小人物生活在社会底层,是最容易被侮辱和与损害的人群。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他们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然而,他们乐天知命,在艰难困苦中展示生命的韧性和与张力。他们抱团取暖,互相顾盼支持。虽然有时也有为屋檐水滴到別人阶基上,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大动干戈,大伤和气之时,但更多的是谁家有好吃的,先给五保户李娭毑送去。大烦小事能帮一把是一把。隔壁王公公住院了,几个邻舍打伙买几个苹果,一个桔子罐头到医院探望。

从他们身上最能感受到历史的传承。万物生长靠自然节律来调整。人类生活靠文化礼仪来调整节奏。端午、中秋、中元、春节等传统节日,住在现在城市小区内很难感受到节日的韵味了,但在老城区内还是如鲁迅所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别有况味与深意。如端午节用雄黄酒在小儿头上写王字。七月半烧祖宗冥纸包封。八月十五日在河边搭砖头瓦片烧宝塔。过年发压岁钱。拜年顺序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拜年拜到初七八,洗了坛子抹了塔。塔是湘潭民间一种盛放食物的瓷器,类似于坛子。生活在十八总的小人物最讲究四时八节、三节两生的礼数与文化,谁家礼数不到堂,会引起街坊邻舍的物议。所以老文化、老礼数在十八总的巷弄子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沿习与传承下来。如过去到亲戚家拜年,主家好客气留客人吃饭,富裕一点的人家餐桌上会上一条整鱼,寓意年年有余,如果主人不向鱼动筷子,客人千万不要去动。因为这条鱼在春节期间餐餐是要上桌子的,你一动,这条鱼下一餐就不能上桌了。还有的人家用木刻的木鱼上桌,凑齐八个碗,大有“医者,意也。”之意。

从他们身上最能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不艳羡富人,谁叫富人命好人灵泛呢?这叫前世修哒福。但他们也不是喜欢过紧紧巴巴的生活。一是他们喜欢吉兆。如他们做某事燕子进屋、蜘蛛悬网、喜鹊报喜等吉兆,一定会喜上眉梢,干劲倍增。二是他们对子女教育看得重。虽然那时没有家教、奥数,但学校里要交什么钱,只要子女一开口,父母从不打嗯捅,再冇得钱借也要借来给子女。一般房间用十五瓦的白炽灯,屋里黄黑仿佛若有光,真是昏昏灯火话平生。三十瓦光亮的大白炽灯,还有那时经常停电,带灯罩的煤油灯总是优先给家里的学生伢子用。家长最高兴做的事,就是把学生伢子的三好学生的奖状用浆糊张贴在墙壁上。谁家的孩子可不可造化,成绩好不好根本不要问,只要看他家堂屋里墙上的奖状便知。

毛主席说文艺要为工农兵和人民大众服务,要少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作为码字工,我时刻不忘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老百姓可亲、可爱、可敬,他们是我的衣食父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树高千尺不忘根。郭沫若先生为杜甫草堂所题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苍痍,诗中圣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的心、我的笔,将永远聚焦普罗大众:把土气写出灵气,把历史写出鲜活,把逝者写成活人。任重道远啊!

图文编辑:刘杏  二审:蒋海洋  终审:刘青霞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