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似舟,岁月如流。当我服从组织分配,脱下相伴多年的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时,未曾料到自己正碰上历史的转折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这艘历经沧桑的巨轮,正以磅礴之势向前航向,从阶级斗争为主的漩涡中挣出,破浪航行,驶向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光明海域。
我的职业生涯,与这场伟大的时代变革紧密交织。从岳阳市起重电磁铁厂车床的轰鸣,到岳阳市制药一厂实验室的静谧;从市环保局治理污染的前沿,到经开区管委会规划蓝图的会议室,我始终未曾离开工业战线——这个观察中国社会变革的绝佳窗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我目睹一个个企业在时代洪流中起起落落,见证它们在阵痛中蝶变、在迷茫中寻路、在挑战中重生。这些经历,如同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时代画卷,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回首往昔,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厂宛如温室中的花朵,在国家的悉心呵护下安稳生长。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被精准安排,产、供、销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严丝合缝地运转。每年按时下达的生产指标,如同恒定的节气,工人们只需按既定节奏完成任务。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事宜,都需层层上报,等待上级审批拨款。
这种体制虽保障了基本稳定,却也抑制了创新的火花。我清晰记得第一次走进岳阳市经编厂仓库时的震撼:各式各样的经编布堆积如山,几乎顶到屋顶;不远处的麻纺厂,滞销的麻袋铺天盖地。年复一年的生产,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那时我便想,这哪里是仓库,分明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真实写照。
在那个特殊年代,工人们依靠每月三四十元的微薄工资维持生计。调整薪资时,厂领导办公室总是门庭若市。有限的调资名额如同稀缺的甘霖,难以滋润每一颗渴望成长的禾苗。我见过两位昔日亲密的工友,因一个调资名额反目成仇;也目睹过老工人因多年未调工资而在车间黯然神伤。这种“大锅饭”体制,不仅消磨了人们的积极性,更禁锢了企业的发展活力。
彼时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解放牌汽车数十年款式不变,九英寸黑白电视机稀缺珍贵,凤凰牌自行车一车难求,这些都折射出我国工业体系的落后与封闭。与此同时,日本、美国的汽车、彩电、冰箱等产品如潮水般涌入国门,这种经济领域的“入侵”让我们这一代人百感交集。记得有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一台日本产的彩电,其清晰的画面、鲜艳的色彩,让我在惊叹之余,内心涌起难以名状的压抑与屈辱。相信这也是那个时代许多中国人的共同感受。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的春风吹进工厂的每一个角落,但观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最初实行的“双轨制”,如同孩子学步时的辅助轮,既保留了一定的计划性,又为市场打开了一扇窗。在起重电磁铁厂,我亲历了企业从“等靠要”到“闯改创”的艰难转型。
印象最深的是姜克之厂长组织的“销售攻势”。当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全厂上下总动员,按地域划分销售片区,开展激烈的销售竞赛。那些平日埋头生产的技术员、操作工,都学着走出去,向陌生客户推介产品。有位老技术员,第一次出差归来,皮鞋磨破了底,却兴奋地拿着第一份自主争取的订单。起初大家都不适应,但市场的反馈让我们逐渐明白“以销定产”“客户至上”的理念。
这种转变虽痛苦,却让企业重获生机。销售科的同志常聚在一起分析市场动态,技术部门也根据客户需求改进产品。“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思维定式被打破,“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新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开始重视技术创新。电磁铁厂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和设备,并组织技术攻关小组。那些挑灯夜战、反复试验的日子,如今都成了珍贵回忆。我特别记得一位姓张的工程师,为攻克一个技术难题,连续一个月吃住在车间,最终找到解决方案。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兴奋的笑容展示成果时,所有人都被他的创新精神所打动。
当自主研发的新产品问世,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秘诀。“等靠要”的思维被彻底摒弃,敢闯敢试的创新勇气取而代之。工厂的技术改造不再依赖上级拨款,而是主动寻求银行贷款,自觉承担市场风险。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融入了每个人的思想深处。
管理机制的改革同样令人难忘。经济指标与工资挂钩的考核制度,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工人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车间氛围焕然一新。“出工不出力”的现象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你追我赶的生产热情。这让我明白:好的制度能激发人的潜能,坏的制度则会抑制发展。改革的魅力,就在于能激发每个人内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沈阳变压器厂破产的消息传来,社会为之震动。“工厂怎么会破产?工人怎么会失业?”这样的疑问萦绕在每个人心头。随后,岳阳市经编厂、轴承厂、麻纺厂、玻璃厂等工厂相继破产,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市场经济遵循优胜劣汰法则,没有永远的避风港。
记得市经编厂破产那天,许多老工人在厂门口久久不愿离去。他们抚摸着熟悉的机器设备,眼中满是泪水。这些机器陪伴他们度过了美好年华,这个工厂承载着他们的青春与梦想。但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这种阵痛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
一些有胆识的工人和技术员开始自主创业,他们凭借在国有企业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在新的领域施展才华。改革不仅是破旧立新,更是结束与开始的交织。
1985年冬天,我调任岳阳市制药一厂,恰逢企业推行厂长负责制的关键时期。这场管理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广泛争议。“党委没有实权了,如何体现党的领导?”“厂长权力过大,会不会滋生腐败?”面对质疑,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在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上,争论异常激烈。老党员担心削弱党的领导,老职工担心厂长权力过大易腐败,而年轻的技术骨干则认为改革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会议一直开到深夜,各种观点激烈碰撞。最终,我们达成共识,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给予厂长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令人欣慰的是,新的管理体制显著提升了决策效率。过去需要一个多月的审批流程,现在几天就能完成;过去需层层请示的事项,现在厂长可直接决策。企业能更快响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厂长、党委、工会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制药一厂迎来了辉煌时期。
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入深水区。企业改组、改制全面推进,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曾工作过的起重电磁铁厂和制药一厂,先后被大型民营企业收购兼并,这在当时引起不小震动,很多人担心民营企业无法管理好老牌国企。
令人欣喜的是,从这些老企业中孵化出众多新兴民营企业。中科电气公司便是典型代表,它由原电磁铁厂的职工创办。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几间简陋厂房和十几名员工。但他们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很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我曾拜访过中科电气的创办合伙人。他们说,创业初期最艰难时,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但大家都没有放弃。“我们在老厂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如今,中科电气已发展成为上市公司,产品远销海外。
还有天力、强力等电磁铁厂,也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些企业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它们如同原野上的蒲公英种子,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阳光,就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回顾这段跨越数十年的历程,我深切感受到经济体制改革让企业重获新生,增添了无穷活力。如今走进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不少国产品牌更是走向世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当然,改革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双轨制时期的“官倒”现象、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都需要我们正视。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听闻一起倒卖计划指标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手段隐蔽,令人触目惊心。但这些问题终究是支流。随着法治建设的完善和反腐力度的加大,这些消极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正如大雨过后天空会更明净,整顿后的市场环境逐渐规范有序。
如今,我们迎来了数字化、人工智能的新时代。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催人奋进的时代。华为、海尔、腾讯等企业勇立潮头,在全球化竞争中展现出中国企业的实力与智慧。这些企业的成功告诉我们,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唯有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最近,我参观了一家智能制造企业。在整洁明亮的车间里,机器人精准操作,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生产流程。年轻的工程师们热烈讨论技术方案,眼中闪烁着创新的光芒。这一幕让我想起三十年前在电磁铁厂车间的情景。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但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未变。
前不久,我作为“老装备制造业人”,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湖南杨子冶金实业有限公司进行过几次较为详细的实地调研,这是一家在改革浪潮中成立的省内唯一集科研、冶炼铸造、锻造、冶金成套设备供应为一体的大型装备制造民营企业,总投资规模24亿元,连续多年纳税过亿元。目前,杨子公司的军工产品订单供不应求,仅今年1月至8月订单金额已过百亿元,整体订单已签到2035年,且购买方的产品每4个月须更新一次,已开发形成包括美、德、法、日、印等国家的国内国外100多个大中型企业客户群体。产品正呈报进入“十五五”规划。
来到杨子冶金的车间,只见忙碌的工人们正在将一台台数十吨重的重型装备打包装车,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和骄傲。车间有着全国仅有几台的大型车床,每台价值都在千万元以上。办公室内陈列的证书和奖牌琳琅满目,公司拥有100多项国家技术专利,使我大开眼界,为之震撼。公司创始人杨吉松信心满怀地告诉我,他们正推进实施“国家重器”的国际顶尖端技术——超薄、超轻、超承载、超耐腐蚀的“超级钢”创新发展,十年内产值将达千亿元。近年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法系统、发改委、工信、环保、税务、治理营商环境办等单位和部门领导带领一班人纷纷前来支持工作,为公司向前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杨子公司的成就充分说明民营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突出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坚信,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它们将继续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不经风雨骤,哪有群峰青。这段跨越数十年的企业变迁史,不仅记录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更映照出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追求精神。作为亲历者,我倍感荣幸;作为见证者,我满怀希望。改革的浪潮仍在奔涌,企业精彩故事还在不断续写。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刘青霞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