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法治社会>热点追踪
热点追踪

2025年安全生产月主题深度解读: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安全长城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齐兰贵  时间: 2025-04-30   上传:杨柳

星火燎原处 安全护潇湘

洞庭波涌连天雪,湘江北去载安澜。2025年安全生产月主题“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如同穿越巴陵古道的晨钟暮鼓,在潇湘大地上激荡起新时代的安全强音。这不仅是安全生产月的主题宣言,更是八百里洞庭对7000万湖湘儿女的生命守护承诺。

安如泰山:新时代安全治理的湖湘辩证法

安全与发展交响曲。从“有色金属之乡”到“智能制造新高地”,湖南用安全基因重构发展密码。三一重工智能工厂里闪烁的安全生产预警系统,中车株机车间流动的“安全文化积分制”,印证着“抓安全就是抓发展”的治理哲学。2024年,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3.6%的亮眼数据,正是安全与发展同频共振的最佳注脚。

人民安全观的新觉醒。长沙“4·29”自建房倒塌事故的惨痛教训,催生出全民安全意识的涅槃重生。如今的湖南街头,“安全隐患随手拍”小程序日均接收线索超万条,社区“安全明白人”队伍覆盖率92%,诠释着“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生动实践。这种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认知跃迁,构筑起最坚实的人民防线。

图片1.jpg

湖南省安全生产智能监管平台实时监测画面。

三维赋能:构建现代安全治理共同体

智慧安监新生态。在湖南应急指挥中心,数字孪生技术让全省高危企业尽收眼底。“5G+北斗”的精准定位、AI智能巡检的毫秒响应、区块链安全存证的可追溯性,构建起“天眼地网”式监管体系。湘潭某化工企业通过VR应急演练系统,将事故处置时间缩短40%,彰显科技赋能的硬核力量。

文化浸润工程。“安全生产月”变身全年不断的文化盛宴:衡阳“安全皮影戏”走进非遗工坊,岳阳楼前千架无人机编队演绎安全警示灯光秀,中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开设“元宇宙安全实验室”。这种将楚文化基因注入安全教育的创新,让安全理念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法治护航新格局。《湖南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实施周年之际,全省开展“铁腕治安”专项行动。建立企业安全信用“红黑榜”,推行“一案双罚”制度,对某烟花爆竹企业开出360万元的年度最高罚单。法治利剑高悬,督促主体责任落实,擦亮法治湖南的安全底色。

图片2.jpg

社区微型消防站实景。

应急能力现代化:平战结合的湖湘答卷

15分钟应急圈。在长沙开福区,“家庭应急包、楼栋应急柜、社区救援站”三级体系全面建成。每个社区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第一响应人”,实现“接警即处置”的黄金救援。2024年洪灾中,常德某社区依靠该体系成功转移群众300余人,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

平战转换机制创新。建立“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复合型救援队伍。中联重科工程机械应急救援队、山河智能无人机侦察分队等37支社会救援力量纳入省级调度体系。在郴州森林火灾扑救中,政企联动的“空地一体”作战模式缩短救援时间58%,展现平战转换的湖湘智慧。

隐患治理:显微镜与望远镜的辩证运用

隐患透视工程。推行专家会诊、智能诊断双轨制排查。在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引入德国TÜV安全认证体系,建立“隐患基因库”。某机车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设备疲劳曲线规律,将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7%,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跨越。

全民找茬行动。开展“安全隐患消消乐”全民互动。群众通过“湘安全”App上传隐患线索,积分可兑换地铁票、景区门票。张家界某游客发现索道支架裂纹获奖1万元,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活动开展3个月,累计整改隐患12.8万处,构建起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

图片3.jpg

湖南省安全生产学会专家在实验室指导新技术研发。

安全生产学会:智库引擎驱动创新裂变

前沿技术孵化器。湖南省安全生产学会联合国防科大研发“安全超脑”系统,攻克粉尘爆炸预警难题。该系统在邵东五金产业集群推广应用,使相关事故率下降76%。组建院士领衔的“安全未来实验室”,布局量子安全监测、生物安全防护等前沿领域,抢占安全科技制高点。

人才培养新范式。创立“安全工匠”培育计划,在湖南安全职院试点现代学徒制。毕业生王伟发明的“智能安全帽”获国际红点奖,带动形成产值过亿的智能安防产业链。这种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四链融合,为安全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湖南安全生产月成效显著,笔者欣慰之际作赋一篇,聊表心意。

安澜赋

当第一缕晨曦掠过衡山祝融峰,安全生产月的号角已在三湘四水间奏响时代强音。从流水线上的智能传感器到千家万户的应急包,从院士实验室的量子监测到田间地头的安全快板,7000万湖湘儿女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安全发展的潇湘答卷。这答卷,写在崛起中的长株潭都市圈天际线上,刻在十八洞村乡亲们的笑颜里,更烙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湖湘精神基因中。(作者系湖南省安全生产学会会长)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