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岳阳旅发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本土作家李十全先生的《岳阳楼新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为读者呈现了岳阳楼跨越千年的雄浑与沧桑,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中,谱写了一曲关于历史、文化与时代的赞歌。
纵横捭阖,铺陈形胜之美
文章开篇,作者以磅礴的气势勾勒出岳阳楼的不凡地理位置。“洞庭之北,巴陵故郡,崇楼岿然,名曰岳阳。枕大江而瞰云梦,吞九派以纳八荒。”短短数语,便让岳阳楼的方位、周边环境及其吞吐山河的豪迈气魄尽显无遗,奠定了全文雄浑壮阔的基调。作者巧用夸张与比喻,如“压鲸波而峙鳌背”“贯虹霓而接太清”,将岳阳楼的雄伟气势与超凡神韵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若能看到一座拔地擎天、直插云霄的楼阁,屹立于浩渺洞庭之畔,与天地同辉。在描写岳阳楼的建筑细节时,“鸱吻凌霄,若鹏翼垂天之状;藻井曜日,似璇玑列宿之图”,从屋脊的鸱吻到天花板的藻井,以细腻笔触展现其精巧华丽,形象地描绘出岳阳楼如鹏鸟展翅、星辰罗列般的壮美姿态,彰显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绝伦,这绝非范仲淹之辞所能全然涵盖,足见其独特魅力。
溯源历史,镌刻岁月沧桑
赋文对岳阳楼的历史沿革追溯详尽,从汉末鲁肃筑台阅军,到唐时张说扩阁赋诗,再到宋庆历四年滕子京重修,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其间穿插着杜工部“乾坤日夜浮”的浩叹,李青莲“水天一色”的醉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以及吕洞宾三过留下的神秘传说,众多历史人物与岳阳楼紧密相连,使这座楼阁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的传承者。作者以楼为线索,将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烽火、文人的情思串联起来,“一楼阅尽兴亡事,四壁长萦忠义魂”,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岳阳楼在历史长河中的特殊地位,它目睹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却始终坚守,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忠义精神。
借景抒情,传承文化脉络
在描写岳阳楼的四时之景时,作者笔触细腻,情景交融。“曙色初分,金乌浴浪,檐牙与朝霞竞彩;暮烟四合,素魄浮空,棂牖共星斗交辉。”从清晨到傍晚,从旭日东升时的朝气蓬勃到夜幕降临时的静谧祥和,自然之景与楼阁相互映衬,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意境。春景之“沙鸥集樯,芷兰盈岸”,秋景之“荻雪漫汀,雁阵惊寒”,更是将洞庭湖的四季特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不仅如此,作者还巧妙地融入了轩辕奏乐、娥皇泣竹、屈子行吟、贾生垂涕等上古传说与文人典故,使岳阳楼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元。这些传说与典故如同璀璨星辰,镶嵌在岳阳楼的文化脉络中,体现了这片土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也为岳阳楼赋予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立足当下,展望时代新篇
文章的一大亮点在于对现代元素的巧妙融入。“虹轨驰南朔之野,艨艟通瀛寰之津。文旅融汇,使楚辞汉赋现于虚拟之境;产城相生,教稻粱鱼蟹化为科技之珍。”作者以“虹轨”代高铁,“艨艟”代巨轮,形象地展现了现代交通的便捷与经济的繁荣。文旅融合与产城相生则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传统农业产品也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了价值的提升。“巴陵古调翻新韵,洞庭鲜螯醉远宾”,进一步描绘了地方文化与美食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而“扶贫攻坚,岂让寒士忧冻馁;绿水青山,长使黎庶乐康宁”,则深刻地体现了对范仲淹“忧乐”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将古人的家国情怀与当代社会建设紧密相连,展现了新时代的担当与责任。
《岳阳楼新赋》是一篇兼具历史深度、文化厚度与时代温度的佳作。它以四六骈文的形式,用典雅的语言、丰富的典故,将岳阳楼的形胜、历史、文化与时代变迁完美融合,不仅让读者领略到岳阳楼的独特魅力,更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强大生命力。在古韵与新声的交织中,激励着人们传承历史文化,心怀家国天下,在新时代中奋勇前行 ,续写辉煌篇章。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刘青霞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