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铁规矩”。今年,党中央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举措,让我们如品尝了一顿丰盛的“作风大餐”,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感悟颇深、收获良多,最想说的便是:让好作风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不拘于活动,重在触动灵魂
中央八项规定,虽篇幅简短,却字字珠玑、内涵丰富。我们绝不能将学习教育简单视为一项活动,而应看作是以学促教、以学促干的过程,深刻领悟党中央开展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具体要求及根本要义,真正使中央八项规定触及灵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想要有触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教育,本质是政治信仰的再度培塑与人民立场的重新校准。我们要深入研读《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及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逐章逐条领会“铁规矩”背后的政治逻辑。以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为镜鉴,从内心深处防范“四风”问题反弹。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每一次违规行为看似微小,实则可能逐渐侵蚀党的执政根基,破坏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时刻保持警醒,才能在思想上筑牢防线,不被不良作风所侵蚀。
整改要出实招。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对照标准,自我查摆问题,实现以学促改、以学促治。尤其要坚持开门纳谏,精准查找“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如过度留痕、文山会海)和“享乐主义新变种”(如电子红包、隐蔽场所吃喝)等问题,深挖思想根源,抓好问题整改。例如,在一些工作中,过度留痕导致基层干部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填写表格、整理资料上,而忽视了实际工作的落实。我们要敢于直面这些问题,不回避、不遮掩,通过实实在在的整改措施,提升工作效能,让工作回归到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上来。
转化要见实效。通过机制建设固化学习效能与整改效能,针对“四风”问题的隐形变异,有针对性地出台刚性制度约束,细化执行标准,形成可操作的规范,堵塞“四风”漏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要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例如,建立健全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监督考核机制,明确量化指标,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的严肃问责,从而形成有效的制度闭环,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不浮于表面,落在全面覆盖
学习中央八项规定,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将自己、职责融入其中,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切实让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渗透到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思想教育全覆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本质是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靡之风、强化廉洁从政、倡导务实作风,学习教育需涵盖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员、年轻干部等群体。各群体应根据自身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筑牢思想根基。比如,年轻干部可能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廉洁自律和务实作风的学习;而领导干部则要更加注重对政治信仰和人民立场的深入理解,以身作则,引领良好作风。通过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使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形成共同抵制不良作风的强大合力。
制度体系全贯通。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具体标准,避免执行中的弹性空间。针对“四风”隐形变异问题,及时修订制度漏洞,形成闭环管理。将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干部选拔、考核评价、审计监督等制度,把作风建设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例如,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把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作风不过硬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在审计监督中,重点关注与中央八项规定相关的经费使用情况,确保每一笔资金都合规合理。通过完善制度体系,让作风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长效机制。
监督整改全发力。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享乐奢靡顽疾,多渠道精准监督。对苗头性问题立行立改,对系统性漏洞建章立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整改标尺,作风硬不硬,群众说了算。群众是作风建设的直接感受者和评判者,我们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例如,通过设立举报热线、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对干部作风的反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作风建设成效的最终标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迅速核实处理,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不断提升群众对作风建设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不疏于执行,贵在身体力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长期有效的“硬杠杠”,其核心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厉行勤俭节约、改进工作作风,需始终全身心践行。
慎小慎微。注重细节和细微之处,从小事做起。拒绝“小意思”,不对看似正常的“礼尚往来”伸手;管住“小爱好”,不让自己的兴趣成为他人“蓄意攻击”的软肋;纠正“小错误”,不因小节失守而大节不保,最终触犯党纪法规。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底线。比如,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礼品、宴请,往往是不良作风的开端,我们要坚决予以拒绝,防止因小失大。只有在小事小节上做到坚守原则,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定立场,维护党的良好形象。
慎始慎终。管好第一次,守住第一关。初之不慎,后患无穷。领导干部尤其要谨防一念之差、一时冲动。慎终相对于慎始,更难把握。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实证明,做事若不能善始善终,往往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如“59岁现象”,一些领导干部在临近退休时,认为任期将满、年龄到限、职务到头,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企图侥幸过关,最终身败名裂。这警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初心,持之以恒地坚守良好作风,不能有丝毫懈怠。
慎独慎欲。独自一个人时仍能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做到表里如一,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定力,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8小时内外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有没有监督一个样。节制自己的欲望,时刻以党纪国法约束言行,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做到云淡风轻。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品质。我们要时刻保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心中有戒、行有所止。例如,在工作之余,也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参与任何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不局于时效,志在长效坚持
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学学停停,而是要实现长效化、制度化、浸润化,真正让好作风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学习长效化。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纳入常态化学习,强化“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的认知。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教育贯通,强化“纪律是管党治党戒尺”的认知,从思想源头杜绝特权思想和行为异化。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使全体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将其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形成一种自觉行为。例如,定期组织专题学习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解读,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不断深化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始终保持对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
落实制度化。通过制度体系固化,形成可操作、可检查的规范,避免“一阵风”式整改。将作风建设与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以实干实效检验作风成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作风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确保作风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例如,建立作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对党员干部的作风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等挂钩,激励干部积极改进作风,真抓实干。
文化浸润化。作风建设需培育崇廉尚俭的政治文化,传承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基因,强化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作风认同。净化社会风气,通过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如严格规范婚丧嫁娶、节庆活动,遏制攀比奢靡之风。良好的作风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干部的行为。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将红色基因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例如,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传播廉洁理念,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
总之,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让好作风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我们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良好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永州市农机事务中心)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刘青霞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