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庭湖畔的华容县,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文化使者——他常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于华容县的各个角落。田间地头,有他为农民朋友送去精神食粮的身影;街道工厂,能见到他与工人们亲切交流文化感悟;学校机关,也时常回荡着他传播文学知识的声音。他总是第一时间把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杂志送到读者手中,让文化的芬芳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生活节奏,在基层文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近几年,他荣获了湖南省“星级文化志愿者”称号,他和两位志愿者创办的万庾镇兔湖垸文化分馆先后被授予“岳阳市文化惠民示范基地”“最美潇湘文化重地”以及“播撒艺术的种子”志愿服务点。他就是岳阳市第九届人大代表,华容县谷雨文学社社长、文化志愿者潘季平。
以文化人,“播种”万名读者
2001年,对于潘季平来说,是人生转折与梦想启航的一年。当时,他因所在工厂宣告破产而失去工作,面对生活的困境,潘季平没有消沉,而是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一起,创办了湘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纯文学刊物《湘北文学》。这本刊物就像一颗文化的种子,在湘北大地生根发芽,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然而,迫于现实压力,6年后,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湘北文学》不得不遗憾停办。尽管杂志停办了,但这段经历却让潘季平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也更加坚定了他传播文学、弘扬文化的决心。
2011年,对文学已达到痴迷程度的潘季平迎来了新的机遇,他被临聘到县文化馆担任文化宣传员。在深入乡村调研的过程中,他发现华容县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在文学创作方面却还存在一些短板:青少年缺乏专业的写作指导,他们的文学梦想无处安放;成人创作也缺少展示的平台,许多优秀的作品只能埋没在角落里。文学不应该只是城市的“专利”,潘季平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要让乡村也充满文学的气息。
他坚信文学要向多维度延伸,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潘季平开始四处筹措资金,为创办《谷雨》杂志而奔波。此时,他的妻子被确诊淋巴癌晚期,他一边照顾妻子,一边为杂志的创办而努力。创刊资金的严重匮乏和精力的极度透支给予他双重打击,但潘季平没有被生活的重压击倒,他四处奔走,向相关部门申请支持,与企业沟通赞助,还发动身边的文学爱好者一起努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1年秋,《谷雨》杂志终于正式创刊。他既当编辑,又当发行员,还要负责组稿和杂志印刷。为了能让杂志生存下去,每期都要联系一两个商业广告作支撑,这在杂志刚刚起步还未被大众认可的情况下何其艰难,但企业主们被潘季平的执着所打动,承诺与他合作。
“程大哥,杂志给你送来了。”潘季平骑着自行车,敲开章华镇万圣村村民程斯军家的门,递给他一本刚印刷的《谷雨》。程斯军是万圣村的第一个《谷雨》读者,13年前因小儿子的征文比赛与潘季平结识,从此两人以杂志结缘。他告诉潘季平,现在他只看《新闻联播》和《谷雨》,前者能让他了解国内外大事,后者能让他了解孙辈的写作水平。
迄今,《谷雨》杂志已坚持了14年,已发行93期,固定读者已超过2万人。《谷雨》文学社出版了《谷雨佳作选》《谷雨处女作》《岁月留痕》《谷雨诗选》等8部作品;潘季平参与县文化馆编辑出版了《华容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华容何冬保》《华容著述录》《华容长江沿岸风情录》和《华容民间故事》等作品;推出华容作者系列文学丛书10部;潘季平出版小说集一部。潘季平开办的“谷雨少年文学院”已举办6期培训班,培训文学青少年142名,其中有45名学生被华容一中录取。从《谷雨》起步,有32位文学新人加入省、市作家协会,1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中,卜云华获岳阳市“青年文艺岳家军”扶持;蒋新宇出版散文集《走过雨季》;郑德宏出版多部诗集,成为全国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谷雨》与湘鄂边6县市文学界联动,成为湘鄂边文学大本营。
情系乡村,搭建文化桥梁
2019年3月,潘季平在乡村文化建设调研中发现,很多新建的村民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里的人寥寥无几,而麻将馆却夜夜爆满。“不是老百姓不爱文化,而是文化场所功能不齐全,又没有专人引导。”许多村民反映。村民的话,潘季平记在心里,也痛在心上。从那时起,他发誓要在某个村子建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化场地,以点带面慢慢向周边辐射,把群众文化搞活跃。他将这个设想向县文化馆领导反映,这个想法与县里打通乡村文化振兴“最后一公里”的理念高度契合。万庾镇兔湖垸村有一所闲置小学,村里正准备用做制瓦厂。潘季平得到这个消息后,多次与村干部和村民协商,反复讲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用事例加以说明,提出建一个文化分馆。他的建议经兔湖垸村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最终,潘季平与兔湖垸村达成建设文化分馆的协议。
搞文化建设不像搞经济建设那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回收,家人朋友都劝潘季平不要把钱打水漂。他说:“即使我一个人在经济上吃亏了,但很多老百姓在精神上丰收了,这样算来我也不亏。”2019年4月,潘季平联合白赛宇、何怀香两名志愿者,每人贷款30万元,着手兔湖垸文化分馆的建设。
9月,华容县兔湖垸文化分馆正式成立,设图书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会议室等多功能区;开辟华容著述录展柜,收集华容地方历代作者300多人著作千余部;地方姓氏族谱200余本;各种文献资料1000多册。
文旅志愿服务是分馆的“重头戏”。在这里,常态开展“春天读书”“全民阅读”“与你相约文学沙龙”“枣园丰收节”“湘鄂舞友秋天会”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为留守儿童进行免费的艺术培训;每年开展书画展览、送春联等惠民活动。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潘季平和志愿者精心打造,力争让兔湖垸文化分馆环境更美、品味更高,文化广场的假山、竹园、垂柳、诗画长廊更增添了几分浪漫与诗意,成为兔湖垸人群众饭后休憩的打卡网点,也成为单身青年男女情感交融的“伊甸园”。
2021年,共青团华容县委、县妇联和万庾镇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我在兔湖垸等你”单身青年联谊会,成功牵手12对青年男女,文化广场已升级为华容县集体婚礼的首选场地,也成为县人大常委会、县委政法委、县妇联和县禁毒协会、县文联等单位的定点活动场所。
“我打牌也没有瘾了,现在经常去文化广场跳舞”。广场舞队建起来后,张大妈成了“妈妈舞队”的主力。她说:“过去打麻将,身上老是痛,现在跳跳舞身体好多了,心情也很舒畅。”现在,天一黑,文化广场上的几支舞蹈队就开始跳起来,散步、打球、健身的村民络绎不绝,还吸引邻村许多村民参加。
潘季平(左一)走村入户倾听群众的文化心声。
履职尽责,彰显代表风采
“惠民的事情就要坚定地去做,认定的建议就要反复去建言。我是人民选出来的代表,就要时刻为民着想,为民发声。”潘季平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践之于行。成为市人大代表后,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期望,于是将履职聚焦在乡村振兴这一关键领域。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潘季平对此有着深刻地认识。他深入华容县的各个乡村,走村串户,与村民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在文化生活中的需求和困扰。经过细致的调研,他发现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文化设施不完善、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文化人才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他连续三次提交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该建议在市、县两级人大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华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学松高度重视这一建议,多次在全县各乡镇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探讨用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新举措。在潘季平的积极推动下,一系列文化振兴举措在华容县的各乡村落地生根。乡村文化道路建设不断推进,原本崎岖不平的乡间小道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文化之路,方便了村民出行,也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省文化部门来华容县开展“艺术播种”活动,艺术家们走进乡村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绘画、音乐、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让乡村孩子也能接触到优质的艺术资源,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潘季平关注留守儿童心灵守护,组织志愿者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开展心理辅导和关爱活动,让这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再孤单。此外,政府部门还鼓励回乡青年创办文化实体,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一批充满活力的文化企业在乡村扎根发芽,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潘季平的关注点不仅局限于乡村文化,他还时刻留意着乡村发展中出现的其他问题。2024年,潘季平在日常走访中发现,汽车维修钣喷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许多钣喷门店分散在各个角落,缺乏有效的环保设施,喷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随意排放,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发现问题后,潘季平立刻行动起来。他深入到各个汽车维修钣喷门店,实地查看环保情况,与店主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在环保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他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咨询了环保专家,为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经过深思熟虑,他提交了关于规范汽车维修钣喷市场的建议,主张规范汽车维修喷漆门店,划拨统一集中地域建造,成立绿色环保钣喷中心。
这一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人员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论证,认为该建议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针对性。今年5月,岳阳华骐汽车钣喷中心“绿岛”建设项目在华容县发展和改革局成功备案。该项目总投资1607.12万元,将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对汽车维修钣喷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汽车维修行业的环保问题,为乡村的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刘青霞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