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来,全国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坚守人大工作的大方向、大原则、大道理,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人民之友新媒体编发这些经验做法,供参考。
四川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建设核心区,境内96.6%的水系属于长江水系,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径流的三分之一,流域面积接近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肩负着守护长江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法治手段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上游保护下游污染”问题有效破解,长江干流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及以上。
6月8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主题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5年宣传活动在四川省举行。四川省的做法值得借鉴。
加强区域协同合作。长期以来,跨流域保护治理一直是江河保护的难点。为共同保护赤水河流域,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三省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在协同立法的保障下,三省跨区域协同保护和联合执法日益完善,有效破解“上游保护下游污染”问题,达到“1+1+1>3”的效果。除区域协同立法,在司法管辖上,四川也积极适应环境资源案件案情跨区域、影响跨区域的特点,探索跨区域集中管辖,提升保护效果,避免同案不同罚。
依法打击违法行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过程,加强执法、司法对违法行为的处置效能是关键。在以执法、司法手段处置违法行为的过程中,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注重创新,将打击与治理相结合,补偿生态损害,切实提高治理效果,护佑绿水青山。司法机关不断创新恢复性司法举措,灵活运用增殖放流、巡河值守等方式,修复长江上游水生生态环境。2021年以来,共判决补种林木超过27万株,增殖放流鱼类逾419.49万尾。当地司法机关还与成都市动物园等多家单位签署协议,共同设立“恢复性司法执行替代修复基地”“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司法保护实践基地”。
推动转变发展方式。近年来,四川省各地不断健全法治,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以竹代塑”,通过关于加快推进“以竹代塑”的决定,保障“以竹代塑”产业发展方向的稳定,给企业投资信心,也给各部门落实政策的具体指引。当地先后吸引10余家以竹浆、竹材为原料的企业投资建厂。目前,宜宾“竹浆纸一体化制造”“竹浆一次性餐具制造”等典型产业门类集聚成势。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成都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成都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规定排水管理与污水处理要求等;检察机关在黄龙溪水域建立“检察公益生态修复基地”,监督生态修复责任人累计投放鱼苗2万余尾。通过几年的水域治理,锦江流域水质优良率由2016年的69%提升至100%,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连续60个月保持在Ⅲ类及以上。随着水质改善,阔别多年的黄龙溪龙舟赛于2023年重启。区域年游客量从治理前的每年不足200万增至600万,“水经济”带动餐饮、民宿等业态蓬勃发展。
(斯好/整理)
编辑:袁超岚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