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筻溪村风雨桥上,几位老人正拉着家常。这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古廊桥,在人大代表“微小组”的推动下,仅用两个半月就完成了修缮。“以前桥两边的栏杆都烂了,撑柱也有些歪斜,顶上廊屋的房棂子很多也都腐朽了,走路都提心吊胆,怕廊屋倒下来压到人,怕瓦片掉下来打破头,现在连雕花都复原了!”村民刘大爷的感慨,道出冷水江市沙塘湾街道的人大代表“微小组”工作带来的真切变化。
2024年10月13日,人大代表“微小组”实地调研筻溪风雨桥。
“微小组”感知民生温度
走进冷水江市沙塘湾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墙上的“微小组”分布图格外醒目。全街道21名人大代表组成6个“微小组”,每个小组3至5人,“微小组”通过代表联络站、微信群、入户走访等多渠道收集民情,选取群众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作为履职重点。
“过去,代表履职多是开会、调研,现在‘微小组’让履职更日常化、更接地气。”人大沙塘湾街道工委主任颜煦介绍。2024年10月,“微小组”收集到村民反映风雨桥年久失修的问题,小组成员当天就前往实地查看,用手机拍下10余处破损点,三天内就形成详细的修复建议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代工委。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督办下,修复工程迅速启动,如今这座桥不仅安全稳固,还成了村民休闲的新地标。
闭环机制跑出民生加速度
2024年11月,“微小组”接到桃园小区居民反映落水管老化、墙体瓷砖脱落的问题后,立即组织成员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人大沙塘湾街道工委向市住保中心发出建议函,推动市住保中心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施工进度,及时调整改造项目。短短一个多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居民王大姐说,从反映问题到施工完成,只用了45天。这背后,是“微小组”建立的“四制工作法”(即:问题发现机制,通过走访、联络点、微信群等渠道,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快速反应机制,对收集到的问题及时核实、调研,形成初步处理建议。交办督办机制,由市人大常委会交办相关部门,代表全程跟踪督办。结果反馈机制,办理情况及时向群众反馈,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从问题收集、快速交办、全程督办到及时反馈,让民生问题得到高效解决。
“小平台”书写治理大文章
在沙塘湾街道,“微小组”的创新实践正在不断深化拓展。各社区设立的“民情茶话会”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社区治理;代表们对街道民生实事项目开展“点对点”跟踪问效;“微小组”还联合社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提供贴心帮扶。“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娄底市人大代表、沙塘湾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海鹏深有感触地说:“‘微小组’让代表履职更接地气,也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微小组”的创新和实践,是人大沙塘湾街道工委践行“三会三文”精神的缩影,从风雨桥的重生到老旧小区的“逆生长”,从落水管的更换到邻里矛盾的化解,“微小组”用一件件“微实事”诠释着“民生无小事”的真谛。
编辑:袁超岚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