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东湖塘镇人大代表周光明(右)与本村群众交流,收集群众意见。
“周组长,我家二轮延包签字遇到问题,您帮忙看看?”“老周,多亏你筹钱安了路灯,大家晚上出门安全多了!”8月中旬的泉塘湾村东风组,蝉鸣裹着稻香飘进村口小院,宁乡市东湖塘镇人大代表周光明正一边仔细核对村民的延包合同信息,一边和路过的乡亲唠着家常。这位扎根基层二十余年的人大代表、老组长、企业家,正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
做基层治理的“和事佬”
“一个组就是一个大家庭,勺子哪有不碰锅沿的?”谈及基层治理,周光明深有感触。作为连任二十多年的村民小组长,他把调解邻里纠纷的经验带进了人大代表履职中——谁家因田埂边界红了脸,谁家因宅基地闹了别扭,他总是第一时间上门,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坝里,端碗茶,听双方把委屈说尽,再用“拉家常”的方式理清症结。他坚持公平公正,耐心倾听、细致沟通,尽量做到“小事不出组”。
为了让村民心气更顺,周光明还自掏腰包购置了音响设备,带领村民跳广场舞。“起初只有几个婶子跟着跳,现在每天晚饭后,有空的男女老少都来场院里活动,跳完舞再唠唠家长里短,邻里关系自然就亲了。”周光明感慨,如今的东风组,吵架声少了,欢笑声多了,人心也凝聚起来了。
做民生福祉的“护航员”
“人大代表不能只戴光环,更要扛起责任,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尖上。”周光明指着村道旁新装的路灯说。针对村民反映的夜间出行安全隐患,他跑遍全村统计需要照明的点位,又主动捐出2万元启动资金,最终带动村民完成了相关村道的亮化工程。
更让村民感动的,是他三十年如一日带动乡亲增收的坚守。作为光明矿石粉厂的创办者,他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就业。“在这里干了十年,每月有四五千元收入,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村民王大姐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期间,他又化身“编外监理”,每天清晨雷打不动去工地转一圈,蹲在沟渠边用卷尺量砌筑厚度,拿着图纸核对涵管安装位置,“老周比我们还较真,有他在,我们干活更踏实。”施工方负责人竖起大拇指说。
“这些年,他为村级公路亮化硬化、修水利、助残扶弱,前前后后捐了近10万元。”村民周大婶掰着手指算账,语气里满是敬佩。而周光明却摆摆手说:“钱花在刀刃上,看到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比我自己赚钱还高兴。人大代表就是要像‘自家人’一样,和群众打成一片,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用真心换真情,这样才能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做惠民声音的“传声筒”
“老周,今年农业补贴有啥新政策?”作为深受信赖的邻长,周光明的手机成了“民生热线”。他总说,“政策落实得好不好,关键看群众懂不懂。”每次接到新政策,他先自己学透,再结合村民实际举例讲解,积极发挥上传下达的“喇叭”作用,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及时了解政策、享受实惠。
“当人民信任的人大代表,要多唠家常听民意。我们要和群众围坐一起,聊聊家常,把政策讲透,像医保养老、乡村振兴这些,让大伙听得明白。还要主动走访,了解群众缺啥、盼啥,把问题记在本子上。要实打实解决难题,对群众反映的事,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拍板,特别是像邻里纠纷这些小事,别拖沓。”周光明说道,“遇到复杂的事情,就联系相关部门一起想办法。但是自己还得先做出榜样,比如带头搞产业、搞环保,参与公益事业,用行动影响身边人,让群众信得过、跟着干。”
二十载春秋扎根乡村,一步一个脚印践行使命。周光明用最朴实的坚守与最踏实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为民本色。未来,他仍将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满民情,在东湖塘镇的田野间继续书写初心答卷,为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编辑:周婷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