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文阅读>书画
书画

钢铁裁诗铸墨魂 ——姜新初书法工业美学与梅山文脉的双重融合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李 黾  时间: 2025-08-15   上传:杨柳

11.png

书法家姜新初在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自己作品前留影。

在中国书法的众多书法家中,姜新初或许不是最耀眼的一位,但他在湖湘大地上的笔墨实践,却有着独特的分量。他将钢铁淬炼出的筋骨与砚田耕耘出的灵性融合,于湖湘书坛上筑起一座精神坐标——畅墨堂。这“堂”既是他的挥毫之所,也是他的艺术哲学具象,畅达而又不失法度,墨色中自有风骨,其名亦暗合庄子“吾丧我”之后“畅于天地”的空明境界。

22.png

楷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

姜新初生于娄底市新化县,他的艺术人生起始于双重“熔炉”,一是梅山文化,二是涟源钢铁集团。前者给予他梅山文脉特有的朴拙、巫傩般的原始生命力以及山野之灵性,后者则塑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秩序感以及对“力”的精准把握。这种复合气质在书法中沉淀成一种独特的“工业美学”,其线条如钢铸般坚实,结构似机床般精密,空间分割带有现代构成意味,而墨色里却流露出文人独有的雅逸以及梅山烟雨的氤氲。

33.png

章草:文待诏《为陈子复画扇戏题》。

姜新初的书法实践十分遵循老子的哲学思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他在人民大学深造时撰写的《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一文中提出:“中国书法遵循了自然界矛盾统一对照的法则,通过笔墨的轻重缓急、浓淡干湿变化,用点、线、面的大小、长短、高低等组合,生发出各种错落有致、收放自如的造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于规则而又突破规则,在节奏鲜明的线条中产生优美的韵律,诗意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追求。”

44.png

篆书: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姜新初从小习字,对于他来说“童子功”不是简单的技法重复,而是对书法本体语言的深度挖掘和多方位的拓展,是宗白华先生所讲的“在笔歌墨舞中体味生命的节奏”。他艺术疆域的广阔让人瞠目。

篆书:金石为骨,楚韵为魂。姜新初的篆书苍茫古厚,他的篆书作品《陆游诗<游山西村>》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张说诗<幽州夜饮>》荣获首届全国篆书展提名奖、《苏东坡词<月夜饮酒杏花下>》斩获首届全国沈延毅奖优秀奖,用金石之气重塑大篆的原始生命力,线条斑驳,像青铜锈蚀,深得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推崇的“金石气”。他的篆书功底,植根于对金文经典《毛公鼎》《散氏盘》的深入钻研,既精准把握了这些碑刻古朴雄浑、线条凝练的风格特点,又吃透了“结体庄重、气韵沉厚”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楚篆”的奇逸灵动与浪漫写意融入创作,打破了篆书固有的规整对称印象。

55.png

隶书:隶追秦汉、楷法晋唐。

笔法方面,他践行“篆隶相融”的理念,把中锋的稳健、绞锋的苍劲与裹锋的厚重融会贯通,使线条既保留古朴质感,又呈现丰富变化。章法布局上,他注重墨色“浓淡干湿焦”的层次对比,同时借鉴绘画的构成手法,通过营造虚实疏密的节奏,赋予作品更强的画面张力与韵律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书协篆书委员会主任包俊宜先生曾评价他的篆书“构思奇巧,笔力精到,风格极具创新精神,有古韵亦有新风”,称姜新初为“湖南省内隶篆书领域很具代表性很具实力的书家。”

隶书:方劲秀润,篆简交融。姜新初隶书创作以《张迁碑》为根基,深入研习其方劲古朴、沉稳厚重的特质,筑牢“端庄大气、结构严谨”的传统根基。同时临习《石门颂》等摩崖刻石,汲取其线条舒展灵动、气势开张所带来的“疏朗开阔、自然率真”气韵。他格外看重“篆隶相通”的用笔理念,坚持中锋行笔,方圆笔法兼用。更在汉碑基础上,主动融入汉简、简帛书体的灵动笔意,打破规整感,借鉴其行云流水的书写节奏,让作品在大气端庄中添入活泼气息,甚至暗含行草书的流畅意趣,力求达到 “刚柔相济、静中寓动”的艺术效果。如,他入选第三届兰亭奖的作品《杜甫诗〈春日忆李白〉》,于方劲之中透着秀润,波磔之间可见《张迁碑》的浑穆气象与汉简的飞动之势——厚重处如铸铁般敦实,轻灵处似飞轮般流转。

如果仔细研究姜新初的隶书和篆书作品不难发现,他笔下的隶书,吸纳了篆书独有的金石古雅质感与方劲沉雄的气韵。而其篆书作品,则在斑驳苍茫的金石韵味里,巧妙融入了隶书灵动流转的笔势与鲜活生气。这两种书体在厚重古朴的共同底色上,达成了静穆沉稳与飞动洒脱之气的交融贯通。

66.png

楷书:《文待诏题跋方方壶画二首》。

楷书:千锤百炼,文武双修。姜新初的楷书,尤其是小楷,已达到“人书俱老”“刚柔相济”“技道双进”的精妙境界。这是数十年“童子功”千锤百炼出的刚劲笔法,与深厚学养、人生历练所铸就的“钢铁汉”精神的完美结合,在方寸尺幅间构建出气象万千、文气沛然的精神世界,堪称“文武双修”理念在书法实践中的极致呈现。他入选首届兰亭奖的《毛泽东诗词选》及《陋室铭》等楷书作品,基于他核心临习王羲之《黄庭经》并融入王宠疏朗空灵的风格,点画刚劲如铁,转折处棱角分明,力透纸背,好像每一笔都经过了千度炉火的锻打和冷水的淬炼;但整体又透着魏晋小楷的萧散风神,注重线条精细把控和结字灵动自然,追求“不激不厉”的文人气质。刚柔并济,就像把刘禹锡的孤高气节和钢铁公司锻打金属的铿锵节奏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独特的气质,正是他“要成钢铁汉,必练童子功”的最好证明。

77.png

章草:王维诗《山居秋暝》。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字内功夫的千锤百炼和字外人生的百炼成钢相互激荡的结果。姜新初的小楷学习成果获得书坛泰斗欧阳中石先生“根植传统,直追魏晋”的肯定,这更坚定了他的努力方向。最让人赞叹的是他的小楷,《桃花源记》局部细微之处见毫发,舒展之处有乾坤。深夜里的畅墨堂,伏案于灯光之下的是他最日常的姿态,一方砚台,一支狼毫,在万籁俱寂之中与古人对话。他的小楷,既有钟繇《荐季直表》的宽博虚和,又有唐人写经的静穆庄严,在方寸之间构筑起一个与陶渊明文字相呼应的精神乌托邦——这是他对“文武双修”最极致的诠释,技法如工匠般精准的“武”,学养如文士超然的“文”,缺一不可,共同撑起书法的精神穹顶。

88.png

小楷:苏轼《后赤壁赋》。

魏碑:刚柔并济,熔铸古今。在魏碑领域,姜新初以《张黑女墓志》为核心范本,深入钻研其刚柔相济、端庄里显灵动的特点,领会“方劲中蕴含温润”的意韵。他以这种风格创作的作品,成功入展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展。他不断拓展视野,临习《张猛龙碑》的雄强峻峭、龙门二十品中《始平公造像记》的方劲古朴,并借鉴明清魏碑笔法特点。笔法层面,他吸纳了何绍基“中锋行笔、沉雄厚重”的精髓,看重线条的质感与力度,让魏碑书写既留存古雅意趣,又融入个人对笔力的理解,力求达成刚柔相济的个性化表达。

99.png

行书:自作诗《中岁感怀》

行书:篆籒入行,帖碑相融。姜新初的行书功底扎根于“二王”体系,通过临习《兰亭序》等作品,掌握了行书灵动、疏密、贯通的基本规律;同时深入研习宋四家,尤其注重汲取米芾的潇洒纵逸与“八面出锋”的特点。近20年来,他专注钻研何绍基的行书,将其奉为“篆籒用笔”的经典,悉心体悟其中锋行笔、沉雄厚重的笔墨特质。其行书创作依托自身深厚的篆隶与魏碑功底他把篆籒(大篆、小篆)用笔的凝练厚重融入行书创作,着力追求线条的质感与力度,由此形成兼具帖学灵动气韵与碑学沉雄风骨的个人风格,与何绍基“以篆入行”的艺术理念相呼应。相关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2019年主办的“当代名家系统工程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国学修养与书法高研班毕业展”,此次共展出他3幅自作诗词作品,力求以国学修养提升书法的文人气质。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等名家评价姜新初的行书是“篆隶融通、篆籒用笔在何绍基风格行书中得到很好运用”,并肯定“若持续深入将篆隶精华融入行书,未来极具发展潜力”。姜新初行书创作思路强调“临创结合”,精研二王、米芾后再领悟何绍基路径和“帖学为体、碑学为用”,以篆隶沉雄赋予厚重,以帖学灵动保障流畅,追求“刚柔相济、古意新境”,并坚持自作诗词入书,实现“书以载道、文墨相生”。

100.png

2018年8月,姜新初和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现任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左)在江苏太仓合影。

章草:古法新诠,章今相济。姜新初在章草创作上实现了化古为新的突破,《章草苏轼贾谊论》一文将皇象的朴拙之风与索靖的峻利之气,融入起伏跌宕的笔势之中。枯笔如老藤盘曲纠结,涨墨似铁水奔涌向前,字字如磐石般沉稳,既凸显出文论本身的雄辩气势,又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沧桑。他的章草创作,核心根基在于对近代王蘧常古朴厚重风格的深耕细研,同时上溯《平复帖》的率真简古与索靖的刚劲凝练,精准拿捏章草“字字独立、古朴沉稳”的法度要旨。他并未停留在对古人的简单效仿,而是在恪守传统法度的前提下,将今草的牵丝连带与笔势连贯融入其中,以“章草为体、今草为用”的思路打破章草原有的规整感,使线条流动更显丰沛,章法节奏更具变化。

111.png

2018年8月,姜新初应邀参加“烜顶千丹”包俊宜书画艺术展活动,和时任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右)合影。

在章草笔法上,姜新初秉持“篆籒为骨”的创作思路,他依托中锋行笔来保证线条的凝练质感,同时吸纳简帛书体的自然灵动之气,致力于达成古朴厚重与率真活脱的协调统一。而章法布局层面,他着重突出墨色“干湿、浓淡、虚实”的对比差异,借此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始终保持“自然率真”的书写格调。他的作品《古文二篇》入展第三届全国草书展,印证了章草传统与个性探索结合的可行性。近年来,姜新初更是尝试拓宽创作维度,在放大书写中融入篆隶功力与今草笔意,践行“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他的章草创作思路强调“临创结合”,借鉴今草技巧,精研经典,特别是王蘧常章草技法,追求“以章草古朴为骨、今草灵动为气、篆籒用笔为脉”的个性表达,崇尚“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在法度内释放性情,实现“以草抒情、以笔见心”。

112.png

2002年12月,书坛泰斗欧阳中石先生(左)在青岛市美术馆“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展厅,为“兰亭奖”书家姜新初点评作品后留影。

正是这种全面修养,让姜新初的创作从技术走向了时代精神的书写者。2020年,他积极响应“书为大众写,艺为时代用”的号召,参加了娄底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书法作品网络微展。此类主题创作,他避开口号式的图解,而是牢记《周易·系辞上》“立象以尽意”的古训,把“民主”“文明”等抽象概念化为可感的视觉语言:一件行书作品里,“和谐”二字以圆融的笔势相倚相生,结构像太极回环,墨色交融,洋溢着共生共荣的韵律。另一幅隶书“自由”,长横如鹏翼舒展,遒劲有力,竖笔似青松挺立,傲然不屈,在法度严谨中见精神奔放,在理性秩序中寓蓬勃生机。这种“笔墨当随时代”的自觉,透露出他对书法社会功能的理解——艺术不只是书斋里的雅玩,更是化育人心,塑造共同精神价值的无形熔炉。

113.png

2018年8月,姜新初应邀参加中国书协在内蒙古乌海市举行的《现状与理想》学术论坛,向时任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左)汇报书法创作心得。

这份厚重的文化担当,让姜新初常年奔忙于“艺术进基层”的现场。2017年冬天,双峰县井字镇便民服务大厅里,他同几位同行书画家,半天时间就创作了几十幅作品。他在一张有些粗糙的宣纸上泼洒着《沁园春·雪》的豪迈词句时,围观的乡民由最初的好奇围观,慢慢变成屏息凝视,再慢慢体会出那墨迹与线条的美妙,最后暴发出的掌声,像热浪一样驱散了冬天的寒冷,这就是艺术打通“最后一公里”时最动人的回响。

114.png

2016年10月,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篆书专业委员会主任包俊宜(左),在贵阳市美术馆为姜新初题写“畅墨堂”。

4年后,涟源一中沸腾的绿茵场边,姜新初用饱蘸浓墨的“天道酬勤”四字,送给即将出征省运会的足球少年。那一瞬,书法与体育精神同构,那些像运动员绷紧肌肉般的饱满线条,那些像精妙战术布局般的严谨又富有张力的章法,在无声诉说着“千锤百炼终有成”的生命哲学,在这些鲜活的场景里,姜新初的身份悄然从书斋艺术家变成文化薪火的传递者,他的笔墨也由个体的心性流淌升华成与社会、时代对话的温暖载体。

115.png

2013年12月,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聂成文(左),在辽宁省美术馆给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展获奖作者姜新初颁奖后合影。

姜新初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聘专家、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书法联考评委库成员。他的多幅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包括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等。纵观姜新初的艺术版图,他最宝贵的贡献是重塑了书法的“当代性”,既不割断传统脉络,像篆籀之气的润泽,又不陷入古法窠臼,像工业美学的注入,他用梅山诗文涵养其韵,用钢铁意志铸造其魂,在畅墨堂里流过的墨迹,是梅山烟雨孕育的文人情怀,也是高炉铁水淬炼的工业史诗,当

他在丈二宣上饱蘸浓情,落下一个“醉美涟源”四个大字时,那支如椽巨笔似乎携带着山风与炉火,笔触既是对他乡的热烈吟唱,又是对哺育他精神的工业文明的深情致敬——浓淡枯湿间,一个书家与一座城市的灵魂对话、精神共鸣已经完成,留下的是一段熔铸了地域精魂与时代烙印的金石之声。

116.png

2017年5月,时任中国书协秘书长、国学班导师郑晓华(右)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与参加中国书协第四届国学班学习的姜新初合影。

当代书坛有人总爱搞个“传统与创新”的二元对立,姜新初用半生的书法实践给出了超越的答案:传统不是一具僵死的标本,而是一颗鲜活的种子,只有扎根于时代生活的土壤,经受现实风雨雷电的洗礼,才能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芽。他的“童子功”哲学,看似守旧,实则开新。当别人热衷于追求形式上的奇观时,他回归了书法最本质的问题,怎样用笔墨安放自己的心灵,怎样用笔墨与社会对话,怎样用笔墨熔铸时代,就像他在章草里枯笔与涨墨的交响,在断裂处见气脉相通,在矛盾中求和谐共生,这也恰似他在各类书体中始终践行的“临摹与创作相结合”之路:先对经典碑帖进行精准临摹,透彻掌握其内在规律;再尝试意临,将个人理解融入其中;最终在创作中实现风格的融合。他小楷融合魏晋风骨与王宠笔意,魏碑糅合《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与何绍基的特点,隶书汇通汉碑与简帛韵味,篆书融合金文与楚篆风格,行书兼具帖学灵秀与篆籒碑刻的沉雄之气,章草则融古法与今草、简帛笔意,力求达成“刚柔相济”的个性化表达。

姜新初的书法人生也如此:在钢铁的冷峻铿锵与水墨的温润氤氲相撞相融,在梅山的古韵文脉与现代工业的回响相交织中,他锻造出的正是属于这个时代、这片土地的金石之声——一种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精神印记。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刘青霞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