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鼎城区人大常委会灌溪街道工委深入贯彻“三会三文”精神,按照区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参与诉源治理的工作要求,持续探索人大代表与法官联动解纷模式,形成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123”工作法,努力让法治力量与民意桥梁在矛盾源头紧密融合,绘就了基层治理新画卷。
灌溪镇人大代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法律知识培训会。
组建“一个团队”,凝聚代表解纷新合力
人大灌溪街道工委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组建了由20名群众基础好、调解能力强的驻站人大代表组成的调解团队,包括善解矛盾纠纷的机关领导干部、熟悉社区情况的居委会干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联络站联合区人民法院灌溪法庭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培训,提升代表法律素养和调解能力。
4月18日,人大灌溪街道工委联合灌溪法庭开展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法律知识培训会,调解团队成员及其他驻站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法庭工作人员围绕人民调解法、民法典、土地管理法等法律,针对辖区内案件数量较多的婚姻家庭、民间借贷、买卖合同等纠纷从法律规定、调解技巧以及裁判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结合实际案例,多角度向大家传授调解技巧以及矛盾纠纷的预防与化解策略。
搭建“两个平台”,畅通代表解纷新渠道
为了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关口真正前移、触角深入基层,人大灌溪街道工委着力推动阵地融合,搭建了一“站”一“庭”的双平台。
一是在人大代表联络站设立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室。驻站人大代表每月轮流“坐班”,提供法律政策咨询、纠纷调解引导和心理疏导等服务。
二是在灌溪法庭设立“人大代表调解室”。当法庭受理案件中当事人为灌溪街道居民,且案件适宜调解,特别是涉及乡土人情、邻里关系、家事纠纷等类型时,承办法官及时和人大灌溪街道工委工作人员沟通,经当事人同意后,将案件引导至“人大代表调解室”,由具有相关经验或地域联系的人大代表介入调解,为人大代表参与调解、监督司法提供便利通道。
5月13日,辖区内一起交通事故纠纷的调解陷入僵局,受害方家属周某到人大代表联络站向驻站区人大代表邓小敏、刘雅兰寻求帮助,“我的老母亲已经70多岁了,遭这么大的罪,肇事者还不积极进行赔偿,我真的太气愤了,还请帮我们调解一下!”邓小敏、刘雅兰随后了解到肇事方唐某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对于受害方要求的医疗费、护理费等共计10万余元的赔偿,她表示实在无力履行赔偿义务。邓小敏、刘雅兰首先联合居委会干部与唐某进行沟通,希望她在能力范围内积极承担赔偿责任,随后联合法官将当事人引导至人大代表调解室进行调解,向周某解释说明情况,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双方在赔偿金额和期限方面达成共识,并签订调解协议。
人大代表旁听鼎城区人民法院灌溪法庭巡回审判。
发挥“三个优势”,释放代表解纷热效应
发挥代表群众优势,当好矛盾调解员。在涉及民间借贷纠纷、离婚纠纷、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等关系到群众根本利益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自身的公信力和乡土人脉优势,联合法官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以“依法调解,法理并行”为宗旨,采取法官释法与代表说理的方式,双方密切配合,实现了“1+1>2”的解纷效能。
在王某和唐某的劳务合同纠纷中,双方对于未结劳务金额争议较大。在调解现场,法官负责法律释明,对涉案账目进行核对,驻站区人大代表刘雅兰和镇人大代表廖兵从情理角度出发,为双方提供调解思路,引导双方互谅互让、权衡利弊。最终,唐某同意王某两年内分期偿还其劳务欠款22万元,矛盾得以化解。
发挥代表监督职能优势,当好司法监督员。一方面,挑选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案件调解,监督法庭工作人员在调解中处事是否公正,司法行为是否规范,提高调解工作质量。另一方面,组织人大代表参加旁听庭审活动,了解法庭履职情况,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对司法实践的监督职能,提升司法公信力。
2024年6月18日,人大灌溪街道工委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在百家坪社区会议室旁听灌溪法庭巡回审判,审理案件为两起租赁合同纠纷。庭审时原告坚决要求走诉讼程序,不接受调解。法官以法为据向当事人分析利弊,“不论你们走诉讼还是调解,你们的合法诉求法庭都一样支持,但是诉讼程序成本高、时间长,调解书与判决书是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驻站镇大人代表潘利军现身说法引导双方接受调解,“你们看,这是我的调解书,我经历过借贷纠纷,当时也是通过法庭调解成功解决的,如果被告不还钱,这个调解书是可以提交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最终促成双方在还款期限方面达成共识,并当场签订调解协议。
发挥代表桥梁纽带优势,当好普法宣传员。在调解过程中,代表们注重结合案例,向当事人和周边群众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针对调解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如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等),及时向人大灌溪街道工委反馈,推动相关部门加大源头预防和普法宣传力度,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在施某和李某的离婚纠纷中,施某因与李某感情不和而要求离婚,李某因施某户口归属问题不同意离婚,双方争执不下。驻站镇人大代表李书吾到当事人李某家中进行调解,法官从政策法规角度提出施某可另立户口的办法,李书吾从感情疏导角度劝说双方各退一步,好聚好散,最终纠纷得到圆满解决。事后,就这起纠纷中涉及的随嫁迁来的户口离婚后处理问题,李书吾联合法官对周边居民进行了普法宣传。
实践证明,人大代表与法官联动解纷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2024年5月以来,人大灌溪街道工委共接收灌溪法庭移交案件69起,成功化解37起,涉及婚姻家庭、买卖合同、民间借贷等多方面纠纷,群众切实感受到“身边有代表、解纷有依靠”,法治获得感显著增强。
人大灌溪街道工委将持续深化这一模式,为构建源头预防、非诉挺前、多元化解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贡献人大力量。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