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将贯彻落实省委、省人大常委会“三会三文”精神摆在重要位置,以“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的高度自觉,努力开创全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4月16日,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蒋锋到鼎城区,调研基层人大贯彻落实省委、省人大常委会“三会三文”精神和全市“基层人大工作落实年”动员部署会精神情况。
坚持“高站位”推进,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
着力构建“党委统揽、人大主抓、部门配合、县乡联动”的责任体系。市委高位推动,确保责任明晰明确。
第一时间向市委常委会专题汇报“三会三文”精神,推动出台常德历史上首个专门指导人大工作的市委1号文件,逐条梳理形成20类88项具体任务。通过专题会商、现场推进、进度通报等方式,推动责任清单落地见效,确保省委、省人大常委会部署在常德一贯到底。
人大宣传发动,确保责任应晓尽晓。以“学深悟透、精准传达、全员覆盖”为目标,着力构建“领导干部带头讲、骨干力量深入讲、基层代表互动讲”的立体宣讲格局。精心编印“三会三文”精神应知应会学习手册,确保全市三级人大工作者入脑入心、学以致用;组建宣讲“小分队”,理论与案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进机关、进站点、进社区,宣讲对象广泛覆盖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群众,实现宣传宣讲从“层层传达”向“精准滴灌”转变。
各方整体联动,确保责任落地落实。紧扣省委文件“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核心要求,突出“制度创新、机制重构、效能提升”三大抓手,制定印发贯彻落实市委1号文件工作方案,将88项具体任务细分为103项责任事项,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确保谋划“一盘棋”、推进“一体化”。
蒋锋(左一)在基层了解人大工作情况。
坚持“高起点”谋划,推动“全领域”创新实践
以“创品牌、扩影响、树形象”为抓手,努力形成“多点开花、强链成势”的工作创新格局。
紧扣履职重点,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擦亮立法“小快灵”品牌。颁布实施《常德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监督若干规定》,着力推进全省首部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立法,破解民生难题、推动发展大计,实现“小切口”服务“大治理”、开辟“新赛道”。不断拓宽监督“组合拳”路径。紧扣“内部规范提质、外部贯通增效”的监督目标,探索制定市人大常委会闭环监督工作办法,持续完善人大监督“六贯通”(人大监督与司法监督、执法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财会监督全面贯通)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人大监督效能。严格落实建议“高质量”要求。建立健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市政府分管领导领办、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归口督办”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一”工作要求,市委书记带头督办重点建议。
赋能履职主体,突出系统创新。按照“六下功夫”“解决四力”工作要求,组织全市五级人大代表开展“三亮、五进、当好五员”(“亮身份、亮服务、亮承诺”“进站点、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组”和当好“法治宣传员、决策参谋员、履职监督员、民情联络员、群众服务员”)主题活动。通过“三亮”强担当。代表“信息公示”全口径、“身份标识”全覆盖,推动代表身份透明化、服务公开化、承诺具体化,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依托“五进”拓阵地。着力打造站点、园区、企业、社区、乡村等综合履职平台,延伸履职触角,人大工作“坐等上门”变“主动敲门”,“会议履职”变“一线履职”。聚焦“当好五员”提质效。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引导鼓励代表做“内行人”“同行人”“懂行人”,开展有效监督、精准建言献策,促“金点子”变“金钥匙”。今年以来,全市建成代表联络站(点)300个,全面覆盖乡镇(街道)、村(社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617条,推动解决民生问题1106件。
扩大履职影响,实行协同创新。市县联动积极开展“一委一品牌、一县一特色”创建工作。市级层面,制定出台关于推动人大工作融入基层治理的指导意见,系统构建“六融入”(依法治理、网格治理、诉源治理、基层自治、小区治理、社区养老)工作体系,推动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创新建立“12345”预算审查监督机制,监督助力零基预算改革;及时出台重污染天气应对监督机制、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监督机制,同步推进“听民意、聚民智、惠民生”工作机制建设等工作,让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相互支撑。县级层面,武陵区实施“六联三创”联动机制,激发代表履职活力,驻区市代表及区代表参与率达100%;鼎城区首创“四步闭环”诉源治理模式(法院派送、人大交办、代表领办、跟踪反馈),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6件;桃源县建立“双测评双挂钩”机制(重点工作述职测评与评优、任用挂钩),12个被测评单位推动15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临澧县打造“家门口”代表履职平台,累计接待联系群众87人,推动解决实际问题13个,实现代表履职“零距离”、服务群众“常态化”。
填补履职空白,注重源头创新。紧紧围绕“怎么议”“谁来议”“议什么”“议得成”,指导县市区人大探索建立街道居民议事工作机制。目前,已有鼎城区、澧县、津市市等地,比照乡镇人大“两规则四办法”构建起“1+3+N”制度框架,努力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新路径。
坚持“高标准”落实,开展“全方位”基层指导
紧扣省人大常委会“六好一融入”工作要求,确定2025年为“基层人大工作落实年”,2026年为“基层人大工作提升年”,采取“三围绕、一聚焦、六化”工作举措(围绕“中心任务、群众关切、法规实施”、聚焦“主责主业”、实行“任务清单化、标准模板化、操作手册化、推进图表化、落实机制化和督导常态化),进一步做深、做实、做细基层人大工作。
抓会议统筹,凝聚落实共识。年初召开全市“基层人大工作落实年”动员部署会,组织市县乡三级人大工作者230余人参会,印发基层人大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明确10大类35项具体任务。抓规范引导,细化落实标准。组织编写基层人大“六化”工作规程(试行)解决基层人大“制度零散、流程不清”等问题,系统梳理任务清单、流程机制、制度规范、文档资料等参考模板达95项,基层人大工作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
抓业务培训,提升落实能力。分两期举办基层人大工作者专题培训班,实现基层人大培训全覆盖。通过既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更教会“怎么办”,进一步提升基层人大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抓专题督导,完善落实机制。按照“市级统筹、县级指导、乡级落实”总体要求,建立“季度专项调研、半年分析通报、年度综合评价”督导调研工作机制。市级层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分别牵头、机关相关委室具体负责,不定期对9个县市区、部分乡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工作开展督导调研。县级层面,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对辖区乡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全覆盖联系,定期下沉调研、指导工作。市县两级常态化督导联系、多维度会商协调,及时发现、研判并解决问题。
抓难题破解,强化落实保障。立足补短板、强弱项,重点破解“精力分散、缺人干事、差钱办事”等保障难题。人员保障上,按照“一主一副一专干”的统一标准,配齐配优基层人大工作力量,人大班子成员一律不参与政府分工。经费保障上,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五百、五千、五万”的标准,把联络站运行、民生实事票决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坚持“高水平”建设,强化“全要素”履职保障
紧扣“四个机关”定位要求,以“六抓六促”(抓学习、促本领增强;抓创新、促品牌打造;抓制度、促规范运行;抓作风、促工作落实;抓纪律、促清廉建设;抓智网、促效率提升)主题活动加强自身建设,为全市人大工作提质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队伍建设突出“三个强化”。强化能力提升,领导领学、干部跟学、集中研学和个人自学“四学联动”,实现政治素养与履职能力双提升。强化梯队建设,建立机关推荐选拔任用干部项目库,干部分类入库、梯次培养选拔。强化实践锻炼,引育年轻干部、选拔处级干部、选派挂职干部,提高干部能力素养。
制度建设注重“三个规范”。规范履职程序,制定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等工作规范,配套流程图、细化任务书。规范机关管理,修订完善干部考核、财务管理、公务接待、公车管理等内部规章制度。规范监督机制,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严格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努力提高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水平。
作风建设坚持“三个常态”。常态开展主题活动,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做到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常态组织廉政教育,强化风险防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常态进行调查研究,坚持“解剖麻雀”和“典型示范”相结合,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人大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成效。
效能建设聚焦“三个转型”。紧扣“办公向无纸化转型、会议向数字化转型、监督向智能化转型”工作目标,稳步推进无纸化办公和数字会议系统升级改造,统筹建设代表履职平台、预算审查监督平台,有力推动人大工作提质增效。
(作者系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编辑:袁超岚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