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的硝烟虽已散尽,但洞庭湖畔的风依然裹挟着历史的余温。当和平的阳光洒在岳阳的街巷,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抗战记忆,却在时光深处愈发清晰。岳阳这方承载着湖湘儿女不屈精神的土地,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长城,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新墙河悲歌:曾惠民营的钢铁防线
踏入岳阳县抗日战争纪念馆,玻璃展柜里泛黄的家书、锈蚀的枪械、布满弹孔的旗帜,在冷光灯下静默无声。馆外不远处,新墙河依旧蜿蜒流淌,河岸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当年的腥风血雨。
1939年9月,第一次湘北会战爆发,日军第六师团及奈良支队如恶狼般扑向新墙河防线,而扼守此处的,是国民革命军第52军第25师150团曾惠民营。彼时的新墙河畔,战火如同汹涌的潮水,自9月19日起,便将这片土地彻底淹没。日军的炮火如密集的雨点般倾泻,飞机的轰鸣震得人耳膜生疼,天空仿佛被硝烟染成了黑色。营长曾惠民总爱将一支钢笔别在胸口第二颗纽扣处,可此刻早已无暇顾及这支陪伴多年的笔——他和战士们,宛如屹立不倒的钢铁长城,凭借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展开隔河互击。
21日清晨,部分日军渡过新墙河,在八斗坡与2营遭遇。刹那间,刀光剑影划破了黎明的寂静,白刃战的喊杀声直冲云霄。曾惠民手持战刀,身姿矫健如鹰,冲锋在前,他那沙哑却坚定的怒吼声穿透硝烟:“守住一寸土,就是守住身后万家灯火!”在他的带领下,全营将士勇猛拼杀,硬是将日军从王街坊、八斗坡赶到了汪家林。然而,敌人并不甘心失败。23日上午,日军两个师团发起全线总攻,五十余门山野炮的轰鸣声震得大地都为之颤抖,40余架日机在空中疯狂投弹,仿佛要将这片土地彻底摧毁。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释放大量毒气烟幕,那刺鼻的气味如同死神的触手,毫无防备的400多名中国官兵全部中毒,失去战斗力后被日军残忍刺死。
年仅31岁的曾惠民,被炸得只剩下两条腿留在原地。后来,战友在血泊中拾起那支扭曲的钢笔,笔尖还凝着干涸的血迹——那是他最后书写“人头作酒杯,饮尽仇雠血”的见证。那一刻,新墙河的浪涛突然变得汹涌,似在为英雄的陨落悲鸣;岸边的芦苇纷纷低垂,仿佛在为烈士默哀。 如今新墙河抗战遗址的纪念碑巍然耸立,与纪念馆内的史料相互呼应,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触摸到那段滚烫的历史。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常常拄着拐杖来到这里,颤抖着抚摸纪念碑上的文字,浑浊的眼中满是泪水,那是跨越时空的致敬。
草鞋岭鏖战:胡春华营的五百壮士
与曾惠民同样英勇的还有第52军第2师8团某营营长胡春华。9月18日,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新墙河以北的中国守军发起猛烈攻击。胡春华营奉命坚守金龙山、斗篷山和草鞋岭阵地,这里是防线的重中之重,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战斗伊始,胡春华就立下誓言:“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他总爱用那把缺口的梳子梳理头发,战斗打响后,那梳子便被他随手塞进了口袋。面对3000余人装备精良的日军,他和500多名战士毫不退缩,宛如一颗颗钉子,牢牢钉在阵地上。三天三夜,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血肉之躯,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刺刀断了,就用石头砸。阵地前,敌人的尸体堆积如山,但我军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日军久攻不下,竟丧心病狂地使用化学武器。没有防毒面具的战士们,在毒气中痛苦地挣扎,他们的咳嗽声、喘息声,夹杂着对敌人的咒骂声,在阵地上空回荡。胡春华也身负重伤,腹部的伤口不断涌出鲜血,染红了他那打着补丁的军装,但他依然咬着牙坚持指挥战斗,眼神中的坚定从未有丝毫动摇。
最终,除7人因身负重伤先后被送出阵地外,胡春华营全部壮烈牺牲,无一生还。打扫战场时,那把缺口的梳子从他口袋滑落,齿间还沾着几缕被战火燎焦的头发——这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印记,他们用生命捍卫了阵地的尊严,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如今,金龙山的青松依旧挺拔,仿佛在守护着这片浸染英雄热血的土地。
大云山军魂:李玉魁与三战三捷
沿着蜿蜒的山路登上大云山,半山腰处“三战三捷”的摩岩石刻历经风雨,却依然苍劲有力,仿佛是历史镌刻的勋章。1941年9月,第二次湘北会战爆发,大云山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国民革命军第58军第11师31团3营营长李玉魁,奉命率部坚守大云山阵地。出发前,他特意将母亲寄来的平安符塞进贴身口袋,那是他唯一的牵挂。9月13日,31团与敌13联队主力相逢,一场恶战就此展开。日军从草鞋岭、西塘、港口等地增援步炮2000余人,对31团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战士们笼罩其中。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李玉魁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大声喊道:“兄弟们,我们身后就是湖南的父老乡亲,决不能让小鬼子越过这座山!”那声音,如同洪钟般响亮,在山谷间回荡。在他的带领下,全营官兵奋勇杀敌,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子弹呼啸而过,擦着耳边飞过;炮弹在身边爆炸,掀起漫天尘土。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守住大云山!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阵地多次易手,但李玉魁始终坚守在最前沿,他的身影,成为了战士们心中的一座灯塔。
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全营官兵伤亡惨重。李玉魁在战斗中不幸中弹,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鲜血染红了那枚平安符。但他依然挣扎着站起来,举枪继续射击,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当他倒下的那一刻,手中还紧握着沾满敌人鲜血的手枪,眼神依然坚定地望向敌人的方向。全营官兵见营长牺牲,悲痛欲绝,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继续与敌人展开肉搏,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后来,当地百姓在收殓他的遗体时,发现那枚浸透鲜血的平安符,背面还绣着“儿安”二字——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的牵挂,也是一位战士对祖国最深的忠诚。他的英勇事迹,在大云山的山山水水间传颂,如同山间的松柏,永远屹立不倒。如今,常有游客驻足摩岩石刻前,低声诵读这段历史,感受当年的金戈铁马。山风掠过石刻,发出呜呜的声响,似在诉说着当年的壮烈。
青山岛绝唱:刘虞卿的洞庭忠魂
在洞庭湖中的青山岛,也上演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194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第二次湘北会战,第197师59团1营少校营长刘虞卿,率领全营官兵负责守护青山岛。日军先用舰炮对阵地发动猛烈攻击,并出动6架飞机配合轰炸,一时间,青山岛陷入了火海之中。炮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岛上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化为灰烬。刘虞卿总爱用一只怀表计算时间,此刻,他却将表盖打开,凝视着妻子的照片——那是他在炮火中最温暖的慰藉。他沉着冷静,指挥官兵利用岸上炮台,居高临下对来犯的日军展开还击。每一发炮弹都精准地落在敌人的舰艇上,溅起巨大的水花;每一次射击都让敌人付出惨痛的代价,日军的惨叫声在湖面上回荡。
但敌人并不甘心失败,20日凌晨,增援日军在舰炮和飞机的掩护下再次展开强行登陆。终因寡不敌众全营官兵无一生还,刘虞卿也在战斗至最后被俘。凶残的日寇对他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断头、挖眼、割舌,但他始终没有屈服,他用生命捍卫了中国军人的尊严,他的灵魂,如同洞庭湖的水,永远奔腾不息。如今,青山岛的浪花拍打着岸边,像是在为烈士们呜咽。
人民的力量:岳阳民众的抗战史诗
岳阳的抗战记忆,不仅仅是这些英雄营长的故事,更包含着无数普通民众的默默付出与牺牲。当战火燃起,岳阳的百姓们纷纷行动起来。在岳阳的乡间小道上,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佝偻着背,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走,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仿佛是他们对战士们无声的支持;妇女们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制着军衣,她们的眼睛熬红了,手指被针扎出了血,却依然不肯停下,嘴里还念叨着“多做一件,战士就能少受些寒”;孩子们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大街小巷,传递着重要的情报,他们小小的身影在夜色中奔跑,眼神中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在岳阳大撤退时,百姓们扶老携幼,踩着结冰的湖面西逃。冰面下的水刺骨的冷,冰裂处泛着血水,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更没有忘记对祖国的热爱。一位母亲紧紧抱着啼哭的婴儿,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孩子,嘴里轻声哼唱着岳阳特有的民谣《月光光》,那歌声在寒风中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力量。他们相互搀扶,相互鼓励,那一声声“咱们一定能挺过去”的话语,在寒风中回荡,成为了最温暖的力量。
日军在岳阳犯下的暴行,罄竹难书。他们在城陵矶用刺刀挑婴儿取乐,那一声声啼哭,刺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他们烧毁村庄,浓烟滚滚,无数百姓失去了家园,一位老人跪在废墟前,老泪纵横;他们屠杀百姓,鲜血染红了大地,岳阳的天空仿佛都被蒙上了一层阴霾。然而,岳阳人民并没有被敌人的残暴所吓倒,他们擦干眼泪,继续与敌人抗争。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如同洞庭湖的波涛,永不停息,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薪火相传:抗战精神的时代回响
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岳阳的街头,看着繁华的城市、幸福的笑脸,更应该铭记那段苦难的历史,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牺牲的先烈。走进岳阳县抗日战争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站在新墙河抗战遗址旁,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枪炮轰鸣;仰望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岩石刻,先辈们的英勇无畏令人肃然起敬。在岳阳的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每一块墓碑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站在这些墓碑前,我们仿佛能看到先烈们那坚定的眼神,听到他们那激昂的呐喊。岳阳的抗战记忆,是湖湘文化中最悲壮的篇章,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闪耀的光芒。
当今时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依然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贸易摩擦的阴云、科技封锁的压力、全球危机的冲击……这些新时代的“战火”,同样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但抗战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像那些抗战英雄一样,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它教导我们在享受和平的同时,要居安思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它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忠诚。当我们在科研攻坚中遭遇瓶颈时,当我们在国际竞争中面临压力时,当我们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时,都应该想起岳阳大地上那些浴血奋战的身影——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灵魂。
此刻,那支曾别在曾惠民胸前的钢笔,静静陈列在岳阳抗战纪念馆,笔尖依然倔强地指向东方;胡春华的缺口梳子,齿间仿佛还留存着硝烟的味道;李玉魁的平安符,带着母亲的牵挂与战士的忠诚,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刘虞卿的怀表,永远定格在他抛向湖面的瞬间,成为永恒的丰碑。而岳阳县抗日战争纪念馆里的参观者们驻足凝视,新墙河遗址旁的纪念活动庄严肃穆,大云山石刻下的凭吊者络绎不绝,青山岛的浪花依旧翻涌,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对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延续。这些凝固的记忆与鲜活的精神,共同见证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岳阳这座英雄的城市,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懈奋斗,勇往直前!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刘青霞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