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刘杏
十八总临江码头正街靠大码头一侧,有一家远近知名的刘家秤铺。刘家的祖上是江西临丰人,康熙年间,见湘潭是水陆通衢之地,药材、粮食生意兴隆,转口贸易做得活,便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湘潭当老板,从此便在湘潭扎下了根。经过近两百年的苦心经营,刘家秤铺不仅站稳了脚,而且成为了湘潭秤铺的领头者。社会上的口碑就是刘家卖出的都是良心秤,没有短命秤。
刘家秤铺是一进三间两层楼的传统建筑,一楼是木架子卡青砖结构,二楼则是木架子篾织壁石灰粉墙。前店后厂,楼上住家。一楼前门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三杯酒,两壶茶,无需清楚;一颗心,千杆秤,最要公平。”前门是由编号的早拆晚装的细长木门板组成,木门板从最初的杉木本色再到灰白色再到黑色发亮。拆下门板后,便是做生意的前厅。前厅屋稍大约三十个平方,迎面就可见曲尺型的木柜台,木柜上方联着楼顶吊了一个木架子,架子着挂着各式各样的杆秤、盘秤。墙壁上也挂着一副对联:“轻重得宜,大权在手;偏正不倚,天地良心。”据说这副对联是刘家祖上请湘潭一位翰林公所写,笔力遒劲,寓意十足。刘家老祖宗还专门到裱画社裱好后,用木架镜框嵌好,初一、十五还焚香鞠躬。木柜台后的地面上也离地十多厘米架满了一层木地板。刘老板一般是坐在柜台后的一把藤椅里,笑眯眯地望着进来的客人。无人时,他就捧着锃亮的铜水烟袋,咕噜咕噜抽着水烟。这袋烟抽完也不歇气,抽出水黄铜烟嘴敲掉烟灰,又从布袋子里拿出烟丝装进铜嘴压实,再尖起嘴对着有点暗红的纸媒子使劲吹,一下纸媒子就燃起了明火。接着把烟点燃,又是一顿惬意的吞云吐雾。来客了,他先是递过水烟袋给客人:“唆一口?”客人也不讲究,接过水烟袋就抽起来。也有不吸烟的,刘老板就扭过头对着屋里喊:“婆婆子,泡茶。”然后便是谈生意,刘老板走在木地板上吱呀吱呀的脚步声、取秤声、秤坨碰到秤盘声,生意达成,交钱取秤,刘老板送客喊好走的声音。
刘家秤铺是工匠精神传习的场所。刘家首先做的是中药铺专用的戥子秤。后来根据客人不同的需求10斤、20斤的盘秤,100斤、500斤的各式各样的杆秤。古时候称秤杆为“权”,秤坨为“衡”,合起来就叫做“权衡”。民间形容秤是“白蛇渡江,头顶一轮红日;乌龙卧壁,身披万点金星。”刘家在后两间屋的制秤场地,随便什么人随时都可以去观看,他们家不怕别人学了手艺去。因为这个手艺易学难精,看似简单,最要的是精细、精心、精致,一点都马虎不得。制秤时,刘老板带着两个徒弟毕恭毕敬,凝神屏气,一丝不苟地进行包括选材、刨圆、打磨、配砣、定星位、打孔六道工序。一是选材。一般的秤选择红木,因为它质地紧致、不易吸水、长时间使用不会受潮变形。碰到有特殊要求定制的,还会专门选择铁梨木、坤甸木、紫檀木、黄花梨、酸枝木等这些质地坚硬、耐腐蚀、防虫、抗断裂、不易变形的木材,真的可做到爷一代、崽一世。二是刨圆。将选好的木料刨圆,达到合适的尺寸,这是制作秤杆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步骤,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将木头刨圆,两头一大一小,中间略粗。三是打磨。清理干净秤杆上毛刺,对刨圆后的秤杆进行打磨,以保证秤杆的平滑和精确。四是配砣。将适当重量的秤砣配置到合适位置,这是确定秤杆平衡的关键步骤。五是打孔。根据杠杆原理和秤杆的长度、秤砣的重量等因素综合确定刻度定位,在秤杆确定的星位上打孔。这些孔用于安装秤钩和其他固定装置。六是标定星位。用白铜制出不同的秤花标定在秤杆上。确保秤的正常使用和准确性。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操作,稍不留神秤就会成为废秤。刘家每个月总要在街上折断几杆废秤,任由街坊抢捡回去当柴火烧。
刘家秤铺是道德讲习的课堂。刘老板总在初一、十五要召集全家和两个徒弟讲一讲,客人愿意听,他就多加条长板凳,讲完后还留下吃中饭。据他说《礼记》中有:“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史记》中有:“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制秤讲的就是“轻重皆知,一杆在手;偏颇不得,双纽关心。”秤称权衡不能没有定盘星也叫准星。古制十六位进位制,所以秤上有十六颗准星;前七颗星表示北斗七星,告诫人们在用秤的时候,心中要有方向,不可贪恋钱财,不辨是非乃是大忌。中六颗星,表示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告诫大家用秤的时要心居中正,不可偏斜。最后三颗分别是福禄寿星,告诫人们在秤东西的时候要是少一两就是折寿;亏二两就是少禄;少三两就是损福。准星、准星,秤虽小,却可以称人心。利益再多,不取不义之财。刘老板这样年年讲、月月讲秤使用须知,也正了一方风气,在十八总做生意,绝无短斤少两的。若真有顾客告地状,周边邻居地舍和行业帮会会主持公道,令短斤少两者全家无地自容。
刘家秤铺是无住布施的道场。做秤是小本生意。刘家最贵的秤十块银元,一般的秤也只一块银元左右。用刘老板的话说就是饿不死、吃不饱、将就过。但刘家有个规矩。但逢乞讨者上门,不管男女老少、人数多少,饭时每人一碗米饭,不是饭时每人一个铜角子。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变。民国时,逃荒要饭的不少,烟烟缕缕的,多了,一般人家不胜其烦,而刘家总是一如既往,如一缕阳光照亮乱世。解放好多年后,一天忽有一家安徽人找到刘家说是来谢恩。原来是抗战时,他全家逃荒至湘潭,女人怀中嗷嗷嗷待哺的小儿饿得连哭的气力都没有了,刘老板在茶水、米饭招待之余,另外给了一块银元给他家做盘缠。这个恩他家记了一辈子。
早几天,我去清车库,看见祖上传下来的长杆秤弃置于车库一隅,虽长久不用,但秤杆笔直,定盘星仍闪闪放亮,正是刘家秤铺做的老货。我拿起摩娑久之,心想老秤虽如今不用了,但老秤的道理却是天下至道,永远也不会过时。
图文编辑:刘杏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