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芙蓉区人大代表向艳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长沙市芙蓉区人大代表向艳华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代表人民发声、为人民谋利。
初心不变,播撒文艺的种子
向艳华自幼沐浴在苗家文化中,那醇厚的文化底蕴如丝丝春雨,无声地滋润着她心中文艺的种子。于是,少年之际,向艳华毅然踏上专业声乐学习之路。后来她成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用音符传递着知识与情感。而后,她进入湖南大剧院,从此,与文艺紧紧交织,难舍难分。2010年,向艳华开始创业,创办了2家艺术培训学校、3所艺术幼儿园、2家文化传播公司,一直从事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组织、策划、创编工作,先后担任国家级和省、市级音乐赛事和演出的策划及执行总导演,执导了由湖南省委宣传部和其他部门联合主办的“山尖上的太阳”湘籍三大青年男高音独唱音乐会、“苗寨欢歌”十八洞村主题歌会、湖南省文联、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潇湘八景》《浏阳河之光》等上百场次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向艳华主持东瑞社区“我们的节日”中秋国庆主题活动。
深耕“芙蓉一家亲”的文化沃土
2021年,向艳华当选人大代表,她肩负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走上了砥砺s深耕的履职尽责之路。
向艳华的履职之路既充满挑战,也满载收获。她利用业余时间,深入街道,走进社区,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居民促膝长谈,深入交流。从老年人的健康养老到青少年的教育成长,从老旧小区的改造升级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城市交通的疏堵保畅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她认真倾听每一位居民的声音,记录下他们的期盼与诉求。每一个议题都关乎百姓福祉,每一次调研都力求精准深入。她用心聆听民声,用情体察民意,努力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向艳华在深入基层走访中发现文化发展与青少年美育教育之间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她将关注点聚焦在“青少年儿童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上,为更好地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兼具中西音乐审美素养的青少年儿童,她提交了关于加强芙蓉区音乐美育教育建设、提升芙蓉区教育等建议。同时,向艳华高度关注芙蓉区文旅融合发展,提交了提升长沙市芙蓉区文化软实力、提高长沙市芙蓉区公共文化建设等建议,期望能为芙蓉区建设文化高地,激发标杆区城市活力,优化文化服务供给尽绵薄之力。
“芙蓉一家亲”行动是芙蓉区人大常委会发起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聚合各级人大代表的力量,为区域内的困难群众提供精准帮扶,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是区人大代表履职的一个重要平台。
在“芙蓉一家亲”行动中,向艳华帮扶了一名年仅5岁,患有先天性听力残疾的唐姓儿童。唐姓儿童小小年纪已做过两次左右耳蜗手术,一家人的生活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勉力支撑。向艳华始终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的帮扶纾困不仅要解决当前之急,更要着眼长远。向艳华坚持从教育入手,对接优质教育资源,为唐姓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帮扶,唐姓儿童收获了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幸福童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如今活泼的她在困境中逆风飞扬。
绽放为民履职的绚烂之花
使命呼唤担当,责任驱使前行。一路走来,向艳华收获满满。人大代表职务是责任与担当。作为人大代表,向艳华见证了芙蓉区从昔日的旧城改造到如今的现代都市,从传统的商业街区到新兴的科技园区,芙蓉区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坚持热爱,梦想花开。在履职过程中,向艳华充分发挥自己文艺工作者的优势特长,不断延伸自己的履职触角,聚众智之所为,合积力之所举,用她的专业和执着,积极参与到“芙蓉一家亲”、“唱支红歌给党听”、东瑞社区“我们的节日”中秋国庆主题演出等各重大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中,为人大工作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望来时路,展望新征程。一直以来,向艳华以奋斗者的姿态,用实际行动践行“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铮铮誓言,让这份情怀绵延赓续。
编辑:杨柳 二审:刘青霞 终审:田必耀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