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湖南人大工作》(《人民之友》前身)创刊。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一名从1984年8月从事人大工作,到退休后亦未曾脱离人大工作的“老人大”,总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感到特别的温馨、激动和快乐。其中,1994年1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人民之友》更名前后的点点滴滴,令我终身难忘!
办刊,开历史先河
1985年下半年的一天,同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的胡正扬让我跟他一起办《工作简报》。原来是有省人大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加强人大自身宣传阵地建设,时任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张式军对此高度重视,决定研究室安排两个人,按办杂志的要求,试着将现有的《工作简报》办成正式的机关刊。第二年,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从长沙市教育局调易强来研究室,参与办刊工作。我们三个人都是“半路出家”,在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孙载夫的领导下,不断学习编辑业务,借鉴经验,从封面设计、栏目设置到版式安排、文章体例等多方面进行尝试。通过两年多的摸索和实践,报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工作简报》获得“湖南省报刊登记证(内部)第84号”,并改名为《湖南人大工作》。
1988年1月,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夕,《湖南人大工作》第1期出版,系套色铅印,封面为紫色,意指“紫气东来”,刊名由著名湘籍书法家、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题写。时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焦林义为创刊号撰文《加强地方人大工作研究,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代发刊词)》,称赞《湖南人大工作》说:“它的出版发行,是我省人大工作的一件喜事,也是我省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件喜事,可喜可贺。”
“《湖南人大工作》将成为广大从事地方人大工作的同志交流经验、研讨问题、学习知识的园地。”创刊号还专门刊发著名法学家、时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友渔为张式军率省人大机关部分同志编写的《地方人大工作研究》一书所作序文《政治体制改革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1988年10月,《湖南人大工作》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国内统一刊号“CN43—1227/D”,从而正式成为全国第一家公开出版发行的人大期刊。当年第10期《湖南人大工作》封面改彩印,刊登国家副主席王震(浏阳籍)亲切接见时任全国人大代表、长沙电冰箱厂厂长邓文全的照片。
从开办之日起,我们就根据人大工作的实际,结合杂志的特点,将《湖南人大工作》定位于“人大代表的良友,人民群众的知音;人大工作的窗口,民主政治的园地”,设置有“专文”“专访”“经验交流”“工作研究”“代表园地”“法律监督”“乡镇人大工作”“简讯”“一月政务动态”“外地人大工作信息”“杂谈”等栏目,并逐步将刊物改为四封彩印、正文胶印。1989年12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新闻出版报》第四版刊发我的述评文章《良友·知音·窗口·园地——介绍<湖南人大工作>月刊》,首次向全国新闻出版界及广大读者推介这份新生的人大期刊。
1994年第1期起,《湖南人大工作》更名为《人民之友》。
更名,得大力支持
1994年,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四十周年。同年1月起,《湖南人大工作》月刊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意见,正式更名为《人民之友》,主办单位亦由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改署为省人大常委会,从而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作为时任副主编,我有幸成为这次更名建议的提出者、更名手续的承办者和更名之后的办刊工作传承者。
事情还得从全国省级人大期刊联系会说起。1991年1月至1992年11月,先后有上海、江西、四川、江苏、吉林、河北、甘肃、广西、广东、福建、河南等11个省级人大常委会机关刊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国内统一刊号,一时间有“人大办刊现象”。
199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刊物主编袁一飞找到时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声标(此时,孙载夫已离开省人大,任职邵阳市委常务副书记;胡正扬正在祁东县挂职锻炼),商量建立省级人大期刊联系机制一事,“旨在互通情况,交流经验、探讨问题,进一步办好人大期刊”。经商定,全国省级人大期刊联系会第一次会议,于1993年6月上旬,在四川省乐山市召开,上述11个省级人大期刊社作为成员单位,除吉林因故请假外,都派人出席了会议,尚未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湖北、山东、山西、陕西、贵州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期刊社应邀派人列席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研究室派有关负责同志莅临会议指导,新闻局新闻处处长郝维连代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新闻局局长周从奎和研究室主任刘政讲话,对这种机制和这次会议表示热烈祝贺,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大家在刊名上要开阔视野,在宣传上要开拓思维,在形式上也要力求生动活泼,在发展上还要有一点竞争意识。各成员单位就期刊联席会有关事项签订协议书,并确定1994年的联系会第二次会议由湖南承办。我和社长万伏秀、美编王建华参加会议,受到鼓舞,也感到压力,更发现新的发展机遇,从四川回来后,我们及时向时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夫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沈瑞庭、副秘书长兼主编胡正扬作情况汇报。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和主任会议及秘书长会议历来十分重视和支持办好杂志、建好阵地,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宣传。1993年7月7日,秘书长会议专门听取我代表杂志社所作的关于办刊工作几个具体问题的汇报,以会议纪要形式同意杂志社提出的关于更改《湖南人大工作》刊名和变更主办单位的意见,强调“更改后,办刊宗旨不变,机构规格不变,主管部门不变,并应努力提高刊物质量,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明确“上述意见报经主任会议审议决定后,由杂志社按规定办理有关报批手续”。同年7月23日,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同意秘书长会议的意见;8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同意我省申请;9月13日,秘书长会议又进一步研究确定有关重要工作,包括设立由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沈瑞庭为主任的刊物编辑委员会,聘请刊物顾问,办公厅召开“《湖南人大工作》创刊六周年暨更名为《人民之友》座谈会”等。
沈瑞庭副主任高度重视并直接领导我们的办刊工作。在确定更名后,他组织征集刊名并最终选用《人民之友》这一刊名;赴京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时,带我一同汇报更名工作,办理有关事项,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的赞许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家新闻出版署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亲笔题写《人民之友》刊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书赠“办好《人民之友》,加强人大宣传工作”题词;省委书记王茂林给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夫生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王宋大,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文选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厉以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刘政,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周成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夏家骏,全国人大代表、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曾建徽(岳阳平江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委原书记熊清泉应邀担任本刊顾问。至今我都清楚记得沈瑞庭同志当时在京告诉我“田纪云副委员长欣然答应题写刊名”的情景,记得新闻局局长周成奎、副局长沈掌荣在办公室听我汇报并引荐我去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办事的情景,也记得我到亚运村向曾建徽面呈顾问邀请函的情景。
在1994年1月,第1期《人民之友》出版时,沈瑞庭发表卷首文章《乐为人民鼓与呼——致〈人民之友〉广大读者》,指出:“乐为人民鼓与呼,既是人大工作本质属性的生动体现,也是广大读者对本刊的基本要求。”“应当把乐为人民鼓与呼作为办好刊物的一条重要方针,长期坚持下去。”
在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人民之友》竟得如此之高的重视、有如此之大的格局,为日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极好基础,创造了极好条件。现在想来,都心潮彭拜,热血沸腾!
发言,获广泛好评
如果说1993年11月下旬,我们在《湖南人大工作》创刊六周年暨更名为《人民之友》座谈会上,第一次集中而系统地向省直有关机关单位和新闻出版界介绍我们的办刊工作特别是即将登台亮相的《人民之友》;如果说1994年11月上旬,我们在全国省级人大期刊联系会第二次会议上,第一次向各省级人大期刊社同行交流办刊心得、阐释办刊理念;那么,1994年9月,我和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兼刊物主编胡正扬参加“首都各界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则进一步扩大《人民之友》在首都思想、理论、新闻、出版界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机关的影响,赢得广泛好评。
大概是1994年五六月,我收到了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信件,内有一帧白底红字、朴素大方的邀请函:“定于1994年9月15日(星期四)下午三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都各界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请参加。”落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同时有“凭柬进东门,在大礼堂一楼就坐,请提前二十分钟入场,请勿带包”“编号:03066”字样。不多时,我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副局长沈掌荣电话,说这次纪念大会前将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座谈会,还有书画作品展等系列活动,中央各有关机关和宣传单位负责人都会参加,已经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机关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参加,特邀你以《人民之友》副主编身份参加,并在座谈会上代表各人大期刊社发言。听到这里,当然喜不自胜——这可是《人民之友》的荣誉,也是我个人的荣誉呀!
我和胡正扬同志一起赴京参会,聆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座谈会上的讲话。那天座谈会上,根据安排,我以《贴近人民群众,弘扬民主法制,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为题,简要汇报我们办刊的探索与体会:一是始终坚持办刊宗旨,自觉把握时代旋律;二是积极拓宽办刊思路,努力贴近现实生活;三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认真抓好通联工作。同时也汇报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发展与进步,《人民之友》月刊质量有了提高,期发量已由创刊时的不到三万份逐步增加到九万七千份,这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密切配合的结果。应该说,通过这次赴京参加纪念大会和座谈会,作为一名人大期刊工作者,我进一步坚定做好人大宣传工作的信念,明确做好人大宣传工作的方向,也让首都新闻宣传界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机关有关负责同志加深对《人民之友》的印象和了解。会议期间,我和胡正扬同志还专程前往军事博物馆,当面向李铎先生汇报刊物更名情况,并请李铎先生再次为我们题写刊名。李铎先生非常愉快地答应我们的请求,并考虑今后改版的需要,当场以横式、竖式书写了两个刊名供我们选用。李铎先生题写的“人民之友”四个字,自1998年1月第一期起沿用至今。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原巡视员)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