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庆祝全国人大和湖南省人大成立70周年报道
庆祝全国人大和湖南省人大成立70周年报道

立法撑起非遗“保护伞”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梁厚能  时间: 2024-08-13   上传:杨柳
2006年3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全票通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民保条例的出台,是湘西自治州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先行先试的伟大创举,在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立法工作中,首开立法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先河。

图片

苗族赶秋。
笔者作为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会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见证了条例的制定过程。当年为配合条例的贯彻宣传,写出长篇通讯《把根留住——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制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纪实》,并发表在《中国人大》《人民之友》《团结报》等多家媒体,该文荣获当年的湖南人大新闻奖。
在我的记忆里,条例的制定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湘西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民风淳朴,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溪流田园边的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各族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出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独特的民族语言、民族艺术、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如祭祀仪式类的土家族社巴日、毛古斯、梯马跳神,苗族椎牛椎猪、接龙跳香;舞蹈类的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音乐类的苗族情歌、飞歌,土家族哭嫁歌、山歌、打溜子、咚咚喹、三棒鼓;戏剧类的辰河高腔;工艺美术类的西兰卡普、苗画、土家织锦(即西兰卡普)、土家竹雕等等。

图片

吉首市苗族四月八活动。龙凯峰/摄
据史料记载,西兰卡普早在汉代就列为朝廷贡品,在当代,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土家族打溜子、辰河高腔曾代表中国到欧洲多个国家巡回演出,在当地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但是,在人们对湘西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津津乐道的时候,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却摆在人们面前。那就是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加速变化,无数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威胁。在新文化、新思潮、高科技的影响下,一些人对民族、民间文化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甚至还有部分人将一些优秀文化遗产看成是愚昧、落后的东西加以批评、抵制。一些口口相传的文化遗产,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湘西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一些急功近利者打着开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旗号,却在做着破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事。
毕生研究土家族语音、文化的吉首大学老教授叶德书先生,眼看自己步入耄耋之年,力不从心了,想带一名弟子以承其衣钵,但他苦苦在全州寻找多年,只因学此艺难以谋生,竟没有一个人愿意跟随他,老先生喟然长叹,最后抱憾黄泉。如今,会讲苗话、土语的人越来越少,辰河高腔没有几个人会唱了,会跳神的梯玛渐渐老去,已后继无人。
好在,自古湘西不缺有远见卓识的高人。这么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的严峻现实,引起一批有识之士的关注。在湘西自治州一次重要会议上,一位研究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本土资深学者痛心疾首地说:“一批批文化传人相继人亡艺绝,已经造成了不可换回的损失。我们的政府若再不组织抢救,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一旦消逝,必将永远成为绝响。”这番犀利言辞,让人振聋发聩。
这位竭力为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鼓与呼的花甲老人,他名叫张子伟。张先生1942年9月出生于花垣县书香门第,其祖父张称达,是清末进士,工诗文、善书画。作为土生土长的湘西土家族人,张先生从小就受到家庭教育熏陶,以致走上了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艰辛之路,并取得丰收成果,他创作各类戏剧、小品、曲艺40多部,出版文艺研究理论专著11部、446万字,并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他曾担任州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一级编剧,还兼任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湖南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作为湘西民族文艺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连续四届当选为州人大代表,连任三届担任州人大常委会委员。
张子伟以一名民族文化研究专家的深邃眼光和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03年1月初,在湘西自治州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联名11名代表,提出关于实施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议案。该议案一经提出,立刻在人大代表中引起广泛共鸣,并经全体人大代表表决通过。在张子伟代表的领衔推动下,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工作拉开了序幕。

图片

土家族毛古斯舞。卢瑞生/摄
正在这时,国家也开始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层面的重视,给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工作带来曙光。
2003年4月8日,州人大常委会向州人民政府交办了1号议案。同年12月17日,州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议案办理情况的专题报告。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发现,政府的办理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大家对办理工作提出意见。张子伟在审议发言时,对政府的办理工作和工作态度提出严厉批评,他说:“如果今后办理工作依然没有进展,我将提出质询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州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审议结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州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州政府加大工作力度,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由53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州内各门类一大批专家学者加入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张子伟被推举为专家委员会主任。接着,州县两级分别成立常设的办事机构“民保中心”,州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

图片

土家族打糍粑。
湘西自治州保护工作行动起来了,同时来自北京、长沙的利好也不断传来。2004年4月13日,通过积极申报,湘西自治州被文化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单位,接着又获批“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省文化厅也将湘西自治州列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地区。借着国家和省级层面重视的东风,湘西自治州的保护工作力度也不断加大。2005年3月,州委州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做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湘西综合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议案办理工作扎实有效,得到张子伟等人大代表的点赞。在议案的办理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认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仅靠一件议案远远不够,只能解决眼前问题,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撑起法律的“保护伞”。
于是,民保立法问题又摆上州人大常委会的议事日程。
2004年10月,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会根据代表和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建议,及时对本届立法规划进行修订,将制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列入规划之中。2005年3月,州人大常委会成立条例起草领导小组,随即组建工作班子。
当时,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开展。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地方立法中也没有先行者。只有云南、贵州、福建等三个省制定过类似条例。没有可以借鉴学习的蓝本,在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就摸着石头过河,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充分听取专家、传承人和人民群众的意见。紧密结合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现状,拿出较高质量的民保条例草案文本。
2005年8月31日、12月27日,州人大常委会会议两次对条例草案进行审议。2006年3月26日,湘西自治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民保条例。同年5月31日获得湖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的批准。
民保条例共六章三十六条,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重点等11个方面做了具体规定,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条例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这标志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这也标志着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路。

图片

土家族摆手舞。卢瑞生/摄
这样,从代表提议案呼吁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视保护,到保护条例正式出台,历时四年多时间。条例的出台,使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走过严冬,走向春天,对湘西自治州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极大的法制保障作用。此后,湘西自治州的民保工作好戏连台,走在全国前列。
就在条例实施不久,湘西自治州申报的土家族打溜子、摆手舞、毛古斯、苗族鼓舞、辰河高腔、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七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在,条例已实施十八年了,随即又出台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试行),法制保护更加完善。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已形成社会的广泛共识,保护成效更是繁花硕果。
到目前,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1310项,其中,国家30项、省级111项、州级247项、县级922项;全州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1694人 ,其中,国家级33人、省级137人、州级295人、县级1229人。此外,2016年11月30日,湘西自治州的《苗族赶秋》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湘西自治州持续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利用,全面完成3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建成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区云上展示馆、非遗文化遗产网,构建非遗展览、展示和展销为一体的数字化传播平台,为全州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创建了新模式,开辟了新阵地。
(作者系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