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位于湘鄂边界,土地革命时期是贺龙、周逸群领导下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谈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曾指出:“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充分肯定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华容苏区的中心地带桃花山。
华容苏区形成了完备的县区乡苏维埃政权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华容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当地的政权建设。华容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历了“一点红、一片红、全县红”的发展过程。1928年初,贺龙领导包括华容在内的荆江两岸元宵暴动后,华容县境东部形成了小块农村割据,产生了游击队,起了组织农民打土豪分财物、抗租抗税和配合红军作战的重要作用,为建立革命政权创造了条件。1929年,华容东北山区即成立了首个苏维埃政权——明碧乡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由党组织指定,但职权范围和应执行的任务尚不明确。因此,总结政权建设的经验,推动苏区政权工作的迅速发展,成为华容党组织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到1930年初,伴随着游击战争的胜利和根据地的扩大,华容苏区逐渐形成,并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这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内容与标志。与此同时,华容苏区的党组织也在探索设立权力机关,加强政权建设。
1929年12月鄂西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周逸群、段德昌等9人组成的鄂西特委,通过了《关于苏维埃组织问题决议案》,对政权建设的有关问题作了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关于政权性质,决议说:“苏维埃是广大的劳苦群众自己起来管理政权的最好方式,是工、农、兵和贫民群众用以‘保护自己’和‘对付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工具。”关于政权组织形式,决议规定,“苏维埃就是工农兵贫民代表会议政府,是广大工人、农民、士兵、贫民等直接选举代表来组织,有立法及行政的权力”;它产生的执行委员会是常设机关,下设各种委员会,分管各方面的工作。关于苏维埃政权的任务,决议指出,它要颁布各种法令,执行土地政纲,实行劳工监督,制裁反革命,组织与发展红军,建立军需机关,等等。此外,决议还提出了组织苏维埃政权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在鄂西党的“二大”决议指引下,华容革命政权的建设得到了迅速健康的发展。1930年1月至3月,先后在县境东北部的明碧山、穆山垄、范家岭、石华堰建立了4个区苏维埃政府,至10月,全县12个区和100多个乡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此时,红六军军长段德昌指挥王一鸣率领的红十六师和许光达率领的红十七师攻克华容县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并遥推曾领导华容革命运动、现在中央苏区工作的红军高级将领何长工、蔡协民等人为主席团名誉主席。至此,全县形成了完备的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权体系。
苏维埃政权的设置及职能
华容的苏维埃政权是在发展中逐步充实和完备的。政权建设的前期,在具体问题上略有差别,但其组织系统、机构设置和职能大体相同。苏区公民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讨论和决定苏区的政治事务。符合条件的选民按一定比例直接选举产生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并选举产生乡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区、县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均由下一级代表大会按一定比例选举的代表组成,并产生同级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各级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由其选举产生,由7至13名委员组成,是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理论上是“议行合一”的。从执行委员中选出主席团,在主席的主持下领导政府的日常工作。蔡玉坤为华容县苏维埃政府第一任主席。
在执行委员会下,县设军事、土地、经济、财政、行政、文化、裁判等委员会及保卫局。分别由蔡玉坤、方阁生、蒋子辉、蓝育才、黄涤非等兼任各委员会委员长或主任。区设土地、财经、行政、文化等委员会,人民法庭,保卫局特派员及赤卫队大队部。乡设土地、财经、行政、文化等委员会及人民法庭,赤卫队中队部。村设土地、文化、妇女委员。1930年12月后,各级均增设妇女改善生活委员会;县增设劳工委员会,县级的财政与经济合为一个委员会。为了指挥上的统一,各级委员会的委员长,均由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兼任,另配秘书、干事、视察员若干人。各委员会职权明确:土地委员会领导土地革命;经济委员会负责工业、农业、商业、军工生产、交通运输及合作事业的建设;财政委员会专司金融和财税收入,以及军政开支;文化委员会负责教育、文化、卫生工作;审判委员会处理诉讼、审判罪犯;保卫局专司侦察及捕获罪犯,维护地方治安;军事委员会领导工农武装及军事工作;妇女改善生活委员会负责与妇女有关的一切事宜,重点领导妇女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作用。
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苏维埃运动的蓬勃发展,华容苏区的各级执行委员会领导苏区军民打破敌人封锁,开展了一些列经济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支持革命战争。如,农业方面,发挥华容“鱼米之乡”的优势,在全县普遍进行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领导农民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养蚕织布;工业方面,兴办兵工厂、草鞋厂以支持武装斗争,并组建农具、渔具、缝纫、榨油、印染等合作社,活跃经济,方便群众;商业方面,成立消费合作社,收购各类土特产,开展贸易;财政方面,没收地主资产,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征收单一的公益费,并每年上缴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一部分税款;邮电方面,设立邮务局和邮务支局,建立苏区邮路网;教育方面,建立列宁小学,编发教材,普及适龄儿童教育。并以各种形式发展社会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同时还举办了两期教师速成班,培养苏区的师资力量;文化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宣传,举办节日集会,唤醒民众、凝心聚力;卫生方面,创办红军医院,自采自制草药为红军指战员和当地群众治病。等等。
华容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诞生地——明碧山。
“提篮政府”是建立政权的初步探索
华容县苏维埃政权由工农兵及其它劳动者代表组成,执行反封建反军阀统治、镇压反革命、支援红军作战及组织人民经济文化生活等任务,是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统治根本不同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它以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行政大权。同时保证了工农兵贫民大众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民及代表对政府工作人员有“直接撤回权”,把民主权力与集中领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又提高了政权的威力。再者,强调政府工作人员要廉洁奉公,刻苦耐劳,勇敢对敌,任何贪生怕死、贪污腐化行为都要受严厉处罚,特别强调“党是苏维埃思想上的领导者”,党应该经过党团的形式在苏维埃中起领导作用,而不能直接命令苏维埃或代替苏维埃,党员在苏维埃政府中供职的都应该是有经验有威信的好干部。华容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蔡玉坤和中共华容县委书记冯世华,都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苏维埃干部努力工作,直至牺牲。在艰苦的斗争中,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创造了一套“游击”办公的方法。干部经常提着竹篮,内装文件及办公用具,深入各区、乡办公,及时解决问题,群众亲切地称“提篮政府”。华容苏区的中心地带桃花山至今还流传这样的歌谣:
苏区干部好作风,手提竹篮来办公。
日举刀枪杀白匪,夜走山路访贫农。
由于中共华容县委坚持了正确的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既保证了党对政权工作的领导,又避免了以党代政、党委包办的现象,有利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容苏区军民建立政权、设立权力机关的初步探索,也是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在团结人民群众、保卫革命成果以及不断夺取胜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华容苏区的建政探索也为整个湘鄂西苏区提供了宝贵经验,1931年12月,湘鄂西第三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在洪湖召开,选举产生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华容苏区走出的干部刘革非当选为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成为洪湖苏区的领导人之一,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华容县委旧址——方之中将军故居。
参考资料:
《华容英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华容风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华容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