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大智库>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从“三个离不开”到“一个命运共同体”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蹇重新 文 妮  时间: 2023-04-14   上传:杨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民族团结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民族思想是在“三个离不开”民族思想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民族团结理论的新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并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的态度和信念,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个离不开”和“命运共同体”民族思想的阐释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一贯高举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旗帜,致力于推动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个离不开”民族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就特别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981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在对新疆和内蒙古地区工作问题的讨论基础上,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刘澜涛曾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举行的茶话会上传达中共中央意见时提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是关于“两个离不开”民族思想的较早的完整表述,也是“三个离不开”民族思想的基础,它更多的强调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实则是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出发。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1990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两个离不开”民族思想发展成为“三个离不开”民族思想。这个思想不但一如既往地强调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而且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之间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指导思想。“三个离不开”民族思想不再只关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开始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团结的范围扩大化,但各民族仍然存在不少个体状态优先的反映。

“命运共同体”民族思想

“命运共同体”是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中国2011年对外公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对“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进行了专门论述。白皮书提到,“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的理念,它的核心特征是“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同时它是一种审视国际问题、国际形势的新视角,以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与互相借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为目标。这一新理念强调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合作共赢”的路径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一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国政府发展对外关系和周边关系的新指南。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层面对“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绎和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团结的战略性思考,是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的又一次创新。从理论上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以“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两个概念及相关理论为基础的,希望各民族在心灵层面建立精神共同体。从实践中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每一元应通过团结合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想下的我国民族团结理论的发展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既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也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优势。各民族同胞只有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才能真正构筑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长期执政的政党,历来都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前进。从“三个离不开”到“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理论的新发展,这个“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新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伴相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民族思想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历史充分证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中华民族就会任人欺凌、蹂躏与宰割;同舟共济、团结一致,中华民族就会顽强不屈、坚不可摧。今天的中华民族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前进,面临的时势总体有利,但面临的民族威胁也增多。国际反华势力对民族问题的暗中介入,民族内部分裂势力的暗流涌动以及民族之间的贫富差距的增大等都严重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在这个新时代新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必须“拧成一股绳”,更是需要建立牢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性历史性新要求。

第二,各民族紧密联系的新涵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的挑战更多了,对各族人民的要求更高了,但“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既然是“离不开”的关系,那么56个民族必须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地抱在一起,建立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民族思想所表达的民族关系不仅仅是“离不开”,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这种关系强调的是一种融合状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的息息相关性。

第三,民族大团结中的新认同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必须更加强调文化认同这一方向和路径。在新的民族团结发展征程上,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才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和伟大的生命力。在这些认同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民族思想对我国民族团结的影响

新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的民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民族思想,对我国的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决心

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上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共产党所推崇的民族思想深远地影响着我国民族事务的开展。中国共产党积极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努力争取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而从“三个离不开”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我国执政党在民族思想上的一次飞跃,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决心,无论民族大小、发展强弱,我们都同属于一个共同体,我们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二,有助于建立各族人民之间的互信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极少数民族隔阂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当前一定时间内的现实问题。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境外反华势力不怀好意的挑唆,使中国各民族之间尤其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隔阂。民族隔阂的消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民族之间拥有对彼此可依赖性的信心,这种可依赖性的信心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但是,信任必须在熟悉的世界中获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试图建立一个熟悉的共同体,营造一种“各民族是一家”的感觉,这种熟悉关系的巩固得益于对文化认同的强调,信任关系的建立不能完全从社会与文化之中分离出来,信任表达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维度。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建立各族人民之间的互信,互信使得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趋强化。

第三,确立了多民族发展关系的“双赢”定位

“三个离不开”的民族思想虽然强调各民族之间的依赖关系,但是始终各民族以个体状态存在。虽然一直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状态,但是仍有过于强调“多元”而淡化“一体”的嫌疑,这样不仅会造成不同民族间的“文化隔离”甚至对立,而且容易被民族分裂势力利用,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民族至上”“新疆是维吾尔族的新疆”等言论就是新疆的民族分裂分子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的历史,蓄意挑起民族矛盾的行为,严重威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从国家的高度强调“中华民族”这一主体,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被形象地看成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辩证地处理了“多样性”和“个体性”的关系,在应对民族分裂行为中,“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进一步确立了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双赢”定位,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发展,各民族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发展。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如何实现“共同”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民族思想已经形成,它将成为中国共产党未来处理民族事务的一个关键考量。思想如何落实、如何真正实现“共同”,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增强对各民族集大成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强调的是意识层面的“共同”的实现,而从实践层面上的探讨还比较少。笔者希望从“承认—尊重—共同—互动”四个递推关系去思考“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的实践。

第一,承认中华民族

承认不是口头的,而应该是深入骨子里的承认,这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对他民族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的基础上,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主体意识上达成共识,而这个共识的基础必须是对中华民族的承认。承认中华民族这一主体,就是承认各民族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尊重各民族

尊重各民族,特别是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尊重不能盲目,应以遵守我国的根本法、最高法——宪法为基础。既然我国坚持依法治国,那么必须坚持依宪治国,宪法作为人民权利的保证书,应该切实地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不能成为束之于高阁的“神坛之物”,而应与各民族成员的生活产生密切的联系。对于违反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的各民族的陋习应该从法律的高度进行约束,遵守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的各民族的好的习惯和文化也应该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尊重各民族并不意味着毫无保留,应该是建立在宪法基础上的尊重。

第三,共同治理

党的二十大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我党和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多民族国家的治理远比单一民族国家复杂。“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既维护一体的政权,又承认多元的民族,在国家治理上的体现应该是共同治理,吸纳少数民族到治理体系中来,强化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信任。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民族思想出发,我国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促进各民族之间干部的双向的、规模化的交流与调动,发挥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治理这个大家庭的积极性,让各族人民真正感受到作为主人翁的尊严和中华民族成员的自豪。

第四,提升日常互动的实效性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不仅需要从国家战略决策层面进行支持,也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日常互动中去维护。如何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来促进各族人民日常互动的实效性,目前提得比较多的就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造活动来增强日常互动,有的学者更多地强调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对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关注较少。为了提升各族人民日常互动的实效性,就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作者单位:安乡县人大民侨外委)

编辑: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