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大智库>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推进汝城县生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何浩光  时间: 2023-09-10   上传:刘杏

xhj.jpg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则是产业振兴的关键。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动汝城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汝城县人大常委会服务大局、主动作为,组成专门的调查组,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同时到外地考察交流学习,通过听、查、看、访、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方式,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对如何推进全县生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开展了调查,并提出系列对策与建议。

生姜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考察,亲临汝城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考察时,和种植大户亲切交谈,了解小黄姜、奈李等农作物生长情况。汝城小黄姜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迅速提高,汝城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生姜产业,常年种植生姜5万亩,年总产量15.4万吨,年生产产值9.2亿元,全产业链总产值18亿元以上,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种植面积和产量初具规模。县人民政府编制了汝城小黄姜地方性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高效低毒农药使用等绿色生产技术,从源头保障生姜品质品相。通过政策引领,创建了千亩标准化种植基地1个、百亩高产示范基地3个、连作示范基地5个和姜瘟防治试验示范基地8个。汝城小黄姜种植规模、种植范围不断拓展,基地从县内14个乡镇逐步扩展到桂东、茶陵、崇义、韶关等地,除建县内基地5万亩外,另有县外汝城小黄姜基地万余亩。

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初步形成。2020年10月,汝城县生姜协会成立,现有会员217家,其中营销经营主体55家、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9家、种植大户83家。培育小黄姜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县级龙头企业2家、生姜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3家)。国家级合作社香岭生姜专业合作社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近年来,生姜协会及各类营销主体定期不定期召开生姜种植技术、产品质量交流会34次,通过宣传推介,规范汝城小黄姜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逐步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协会发展模式,促进汝城县生姜行业有序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生姜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引导生姜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务工、订单生产等方式,带动4280户农户发展小黄姜1.8万亩(其中30亩以上种植大户176户),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推行品牌战略,产业链条有所延伸。目前,县域内共认证生姜绿色食品6个,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姜生产基地3个,“湘江源”“湘赣红”区域公共品牌授权生姜企业2个。县人民政府以建设汝城县小黄姜产业园为契机,全县建成小黄姜高标准恒温冷冻库2万立方米,成为了全省最大的生姜冷储基地,小黄姜的保鲜时长从一年延长到两年,损耗从30%降到10%。福寿生姜、聚鑫农业等经营主体新建了清洗生产线3条、姜片和姜粉加工生产线2条、腌制池900立方米、分级分选厂区3处,实现小黄姜从销售“泥姜”等初产品,升级到销售“净姜”、姜片、姜粉等初级加工产品。福源食品有限公司开发了原味姜、泡姜牙、五味姜、腌制姜等类别,一定程度提高了汝城县生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条。据统计,汝城县现有小黄姜专卖档口62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广西、海南等地,实现小黄姜日销售30万斤以上;吸引全国各地300余名生姜购销商加入汝城小黄姜销售网络,并引进兴盛优选、多多买菜等线上社区网购平台,销售网络不断拓展,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生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植面积拓展受局限、基地化程度不高,规模化效益不显著。一是基本农田非粮化一定程度制约了生姜种植面积发展;二是在以往的生产中普遍重施化肥,有机肥施用相对较少,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造成土壤有益微生物减少、有害微生物增加,生姜青枯病、茎基腐病、姜瘟等病虫害时有发生,土传病害频发,生姜主产区出现不同程度连作障碍;三是汝城小黄姜姜种以农户“自留种”为主,导致“姜瘟病”等毁灭性病害随种子传播,导致生姜连作困难制约了面积发展;四是生姜种植以散户为主,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紧密程度不够,“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不广,基地化程度不高,规模化效益不显著。

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利用不够、标准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难保证。一是生姜作为无性繁殖作物,长期种植易导致品种种性退化,抗病性下降,而现阶段品种选育提纯复壮重视程度不够,成熟技术少,造成品种种性欠优,良种化程度低;二是普遍缺乏生姜高产栽培技术作指导,大部分姜农在生产中仅凭个人经验,大水大肥粗放式管理普遍存在,产品质量产量难保证,降本增效难实现;三是检测能力薄弱,监管存在缺位现象,对一些农残、重金属指标检测不够及时经常,产、加、销各环节产品质量难保证。

产品精深加工少、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由于汝城县生姜深加工产业缺乏技术、研发力量、设备、资金等原因,且冷链贮存物流设施依然欠缺、能力不足,加上无具备实力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生姜产业基本处于“自发生产、原料销售、粗放加工”的发展阶段,产业链条结合度不紧,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

推进生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县人民政府应用支持茶产业发展的力度,成立生姜产业发展协调指挥部,组建工作专班,制定生姜产业发展规划,契合“康养”理念,推进汝城县生姜全产业链发展;二是加大争资立项力度,整合涉农资金,设立生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生姜园区、市场交易、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以奖补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汝城县生姜产业发展工程;三是引导种植户走出生姜主产区乡镇到其他乡镇乃至外县外省,加强生产技术标准规范和质量检测监管,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的发展合作模式,实行产、供、加、销一条龙服务,推进生姜产业扩面提质,开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强化综合服务,支持合作社加强土地流转,解决有地种问题;四是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培育一批产业联合体、机械化服务、统防统治、技术服务培训中心等社会化服务机构,不断提高产业服务水平,不断降本提质增效;五是加大品牌打造营销力度,加强“二品一标”申报认证,打造一批绿色、有机产品,将“汝城小黄姜”申报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力构建“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建设,统一分级分选,统一定价标准,统一包装销售。实施“二维追溯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机制,实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确保产品质量和信誉。通过组织招商会、推介会、发布会、展览展示会等形式,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搭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科研合作平台,依托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技术力量,对“生姜品种开发、种植技术、储存保鲜技术、生姜成分分析及其医药、保健、化妆、食用等新产品、新技术”开展科技研发。开展土壤普查,逐步划定小黄姜生产适宜区、禁止区;开展小黄姜抗“姜瘟病”品种选育,繁育优良种姜,提高抗病性;开展降铅试验研究,探索小黄姜降铅栽培技术措施,降低重金属染污风险;开展姜瘟等关键性病虫害防治、连作、土壤修复改良、脱毒组培繁育等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提高小黄姜可连作面积、产品质量和单位产量;扶持和培育一批有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和合作社,创建省级、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统一品种、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大力推广低毒高效药剂防治地下害虫、姜瘟病综合防治、杂草科学防除、水肥一体化管理、遮阳网覆盖栽培等技术,支持引进推广适合山丘地块耕作的小型农业机械和购置精深加工自动化设备,广泛开展农机作业服务,逐步发展设施高效农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通过示范、带动、辐射,引导广大姜农标准化生产,极大地凸显效率和效益。

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一是编制生姜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区域布局。以现有马桥小黄姜冷链中心为基础向周边辐射,扩建冷库,新建分拣分级包装中心、集散交易中心、研发中心、检验检测室、洽谈展示中心等设施设备,培育和引进加工能力强、营销网络广、市占率高的龙头企业入驻,走复方型深加工路子,加工生产以生姜为原料或辅料的食品、调味品、保健品、药品、日用化工品等产品,如精制姜油、姜茶、姜糖、生姜火锅料、生姜洗发油、生姜牙膏等,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打造生姜产业的冷链、储存、物流、收购、销售、加工一体化中心,发挥集约化优势,形成合力走向国内大市场,迈向国际市场,争取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际市场的准入标准倒逼全县生姜产业品质品牌的提升。二是加强要素保障,完善配套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筑巢引凤,要引得进、留得住,就要给予企业良好地发展环境和空间,优质的服务和保障,特别是要保障用地供给,完善水、电、路、讯、排污等配套基础设施,优化吃、住、行、购等生活服务设施,在立项审批、土地报批、争资立项、信贷融资、招工用工、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税费优惠等方面加大协调支持力度,使园区企业得到高级、便捷、优质的服务,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助力全县生姜产业持续滚动发展,为实现农业强县目标提供优势产业支撑。

(作者系汝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