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源头关”,确保建议办理高质量;把好“办理关”,确保建议办理高水平;把好“保障关”,确保建议办理高标准;把好“成效关”,确保建议办理高评价。
近年来,攸县人大常委会按照“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要求,健全和完善建议办理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建议办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攸县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把好“源头关”,确保建议办理高质量。代表建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办理效果的好坏。一是抓好培训。将人大代表履职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四个一”活动(组织代表至少参加一次学习交流、一次视察检查、一场专题活动,提交一件高质量的建议),全面提升代表的调查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二是建好阵地。不断完善民情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在县人大机关建立“代表之家”,完善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室、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建设,依托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站,有效打通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做好引导。每年县人大会议召开前,组织代表围绕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各项重大改革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入企入户走访、视察调研,为代表提出有分量、有质量的建议做准备。同时,会议期间,就议案、建议撰写等进行业务指导,协助代表完善建议内容。
把好“办理关”,确保建议办理高水平。在代表建议办理过程中,注重建议办理与民生、发展相结合。一是创新督办方式。推进“商、协、督、评”的“四字”工作模式(创新商办模式,协商突破一批;创新协办思维,协调攻破一批;创新督办方式,督促办理一批;创新评办机制,助力解决一批)和“1+1+N”(1名主任会议成员+1个委办+若干代表)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代表建议办理“一答了之”“重答复、轻落实”等问题。二是坚持民本理念。充分利用“一家两室一站”履职平台,不定期组织领导干部代表、“一府一委两院”负责人入“家”、进“室”、到“站”接待群众,畅通代表与群众、代表与政府部门双向联系渠道。三是融入发展大局。坚持把办理代表建议与推进中央及省委、市委、县委重大决策部署相结合,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政府将建议及时转化为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把好“保障关”,确保建议办理高标准。强化保障是增强建议办理实效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健全完善制度。修订完善《攸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攸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职管理办法》《攸县人大代表联系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意见》等制度,明确代表建议的提出、交办、承办、督办等工作程序,促进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代表与承办单位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推动代表建议办理质量稳步提升。二是设立专项资金。每年筛选部分未解决且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实事类建议,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在充分听取县人大代表意见的基础上,运用建议专项资金协助解决。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出台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将考核结果报县委、县人民政府,并将其作为承办单位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
把好“成效关”,确保建议办理高评价。坚持以代表满意、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加强督查督办,提升办理质量。一是开展“面对面”交流。开展“代表议、政府办”活动,适时组织建议办理所在区域的代表与建议承办单位进行“面对面”交流,对建议提出背景、解决方式、办理效果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二是开展“点对点”测评。探索将建议办理工作与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工作相结合,选取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在人大会议和常委会会议上进行满意度测评,现场接受代表评议,当场公布测评结果,并针对票决结果为“不满意”的建议办理情况,由承办单位主要负责人现场作出整改承诺,确保代表建议所提问题真正得到解决。三是开展“背靠背”评价。代表建议办结后,组织县人大各委办、常委会委员开展“走访代表”活动,现场听取代表对建议办理结果的反馈意见,并对建议办理效果进行分类评价,切实提高建议办理评价的真实性。
(作者系攸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