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监督

汝城人大:助力奏响接续奋斗乡村振兴“进行曲”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   作者:邱从仁  时间: 2021-07-28   上传:redcloud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突破口,良好生态环境是广阔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汝城县人大常委会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指导各乡镇人大和全县各级代表会聚焦聚力农村空心村越来越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压力大等乡村振兴难题,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开展“三大革命” 行动(农村厕所、垃圾、污水),做好“先行、先试、先为、先导”四篇文章,奏响接续奋斗乡村振兴“进行曲”。“我们谨记习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嘱咐,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治理,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文明乡村,以实实在在的履职成效构筑起环东江湖流域乡村生态安全屏障,倾心为汝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支撑保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欧永古说。

  决议先行,打响乡村振兴“第一仗”

  近年来,汝城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常委会围绕“生态宜居、绿色发展”分组分片调研,问计问需于民,指导各乡镇人大会结合乡情、民情适时作出决议决定,交由当地政府贯彻执行。2019年3月,大坪镇人大组建学习考察团赴祁阳、宁乡等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先进经验,形成了可操作、可借鉴的考察报告,明确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首选战略”,建议开展“两拆两改三包三评”行动,达到村庄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率、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管控率三个“100%”,务求村容村貌、组容组貌、院容院貌、户容户貌“四容四貌”明显转变。在当年度该镇人大会议上,《“两拆两改三包三评”行动决议》成为代表分组讨论的热议话题,一致推举为大会议案并获通过。镇人民政府迅速制定《“两拆两改”行动方案》(村庄整治)、《“三包三评”行动方案》(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明晰奖励激励措施。针对“拆改”有畏难情绪的问题,分年度量化“两拆两改”阶段性任务,落实系列激励机制;针对 “三包三评”保障乏力的问题,新置“三个一”(新购置一辆垃圾运输车、一辆道路清洗车,逐步为每个自然村重新配置一辆环卫板车)、新增“一个三”(逐步为每个自然村新增3个垃圾桶)、新加“一个十”(由镇财政增加人平10元的环卫保洁资金以奖代补到村)。主席团还利用代表视察调研、听取政府专项报告等监督形式,既查找工作盲区和不足之处,更提供决策参考。截至2020年6月,该镇共拆除危旧房10300平方米,拆除旱厕293间;完成了改善自来水供水、9个村污水治理,改厕1190户;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757亩。全镇上下净化美化、爱卫护卫蔚然成风,争创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示范村氛围浓厚。

  项目先试,助推土地复垦普惠民生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已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汝城县人大常委会认真组织学习中省《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关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若干意见》《关于用好用活用足增减挂钩政策对易地扶贫搬迁实行特殊土地政策支持的意见》等政策法规,助推县人民政府用活用足国赋予贫困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异地交易”等政策,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工作上进行有益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增”成效。常委会悉心指导土桥镇人大在闭会期间,加强“关于把土地增减挂钩作为乡村振兴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11工程”议案的跟踪督办,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全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结合“决胜脱贫攻坚、建功乡村振兴”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代表主题活动,耐心为群众算好“得失帐”“好处帐”“发展帐”,收集交办了加快张贴发放土地增减挂钩公告、明确拆除复垦补偿标准,推行分类补偿、集中拆除复垦措施,完善落实《土地复垦协议书》等建议、意见,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好地将党委工作意图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人民的共同行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镇龙潭桥村部分代表提出沿袭农村风貌留住乡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和体验农业的思路,县人大常委会和该镇人大主席团因势利导,助推该村着眼风情风貌自然生态本土化原则,坚持少拆房、不砍树、不填湖,大力推进“拆旧如旧、建新如旧”工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组建合作社承包村里土地增减挂勾项目40多亩土地,集中流转新建菜园、果园,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我们汇聚所有力量参与巷道建设、菜地改造、厕所整治和沟渠硬化,现如今石头铺砌的巷道、篱笆围成的菜园、野花装点的房屋,绿荫幽草游园,小桥流水人家,处处皆为村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成为外出游子魂牵梦萦的记忆!”人大代表曹海波说。土桥镇乡村振兴“龙潭桥村模式”现成为周边县市竞相学习的样板,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热潮。

  文旅先为,建设美丽乡村旅游胜地

  文明瑶族乡沙洲村,是红军长征途中“半床被子”故事发生地,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该村考察,惊喜于“红色文旅+乡村休闲度假观光+绿色生态产业”新发展模式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县人大常委会积极融入县委“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不负汝城人民重托”主题实践活动,向政府提出“红色旅游赋能脱贫攻坚”建议,指导文明瑶族乡人大主席团在沙洲村设立代表联络站,为辖区内接待群众、收集建议、反映问题做实履职平台。代表联络站充分发挥代表优势和作用,配合景区建设指挥部围绕项目建设征地、土地流转和施工环境等难题,跑单位、访群众,抓协调、促项目,联络站负责人、省人大代表、沙洲村支部书记朱向群面对拆迁、征地等复杂难题,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在朱向群等代表和村支两委一班人的不懈努力下,妥善解决了群众关心关注的每一件小事,群策群力地做好了景区的每一项规划、每一个设计。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各项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半年就流转土地480亩、完成征地261.45亩,解决各类问题32次,处理矛盾纠纷15起。同时,加快实施了“空心村改造”、滁水河整修、环村公路绿化、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游客公厕提质改造等惠民工程。众志成城关山越,戮力同心金石开,沙洲村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里即建成了4A级景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也有了质的改善,成功打造了红色老区乡村振兴新典范。2020年12月,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挂牌成立。

  “以产业园为引导,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文旅产业,我们将搭乘政策东风,继续在文旅开路、乡村振兴的幸福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朱向群说。

  文明先导,新风新俗彰显治理成效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治理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与稳定。常委会锐意新发展格局,紧盯县乡村三级联动、创新议事协商形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乡村治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联系村巷人家”、“讲好村巷故事”、“引领村巷治理”代表主题实践活动,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标杆,以修改完善村规民约为突破口,鼓励支持全县各级代表踊跃参选、加入、配合各村(居、组)村务村情理事会,围绕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开展工作,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热水镇人大主席团引导高滩瑶族村辖区内人大代表参与组建村民理事会,制定完善《高滩瑶族村规民约九条》,规范农村建房、村庄改造、畜禽圈养、卫生管理、尊老爱幼等行为事项,做到村民事情自己商议着办,村民事情大家相互监督,有力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肇始于泉水镇人大、现被全县推广的代表参与群众“微信互助会”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帮扶交流、组织活动,力促“有事大家商、困难大家帮、村庄大家管”,画出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最大“同心圆”。今年以来,全县组建群众“微信互助会”125个,参与代表、群众6800多人,募集资金80多万元,实现微心愿2830多个,开展微公益310多个,帮助群众3240余人,营造了“邻里相帮、守望相助、情感相融、健康向上”的浓厚发展氛围。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接力跑的‘冲刺交棒’与‘起步接棒’,我们在生态宜居、基层治理等方面尝试走出关键一步。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还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乡村振兴注入勃勃生机和无穷力量!”欧永古满怀信心地说。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