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我成为一名基层人大工作者,自此开启了与《人民之友》的这段缘分。三年前,她只是我适应工作所需的一份“涨知识”的读物;三年后,她已成为陪伴我成长的一位“有营养”的朋友。
一个案例:眼缘始于“法治”
2014年冬,在乡镇政府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作了三年的我,转战人大系统,成为了一名最基层的人大工作者。上岗后,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为辖区内的县乡两级人大代表订阅《人民之友》杂志,订阅数是110份。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了《人民之友》的名字,而第一次见到她则是在第二年的三月份。记得那是我收到的第一期《人民之友》。当时抱着尽快熟悉人大业务、了解人大知识的心态,随手翻开她,关注、履职、法治、人物、论坛、观察等十几个版块,内容包罗万象,标题独具个性,具有比较强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许是因为自己曾经所学的是法律专业,那一期刊物中让我一眼记住并细细研读的是“法治”栏目的几篇文章,而其中关于呼格吉勒图案的一篇文章,作者的观点和分析更让我自此成为了《人民之友》法治版块的忠实读者。“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从佘祥林案的水落石出,到呼格吉勒图案的沉冤得雪,纠错追责都只是对法治尊严的事后重塑;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在维护法律尊严、推进法治进程中又能有怎样的作为呢?这便是《人民之友》法治版块带给我的思考,也是她让我找到了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的结合点。三年来,收到的每一期《人民之友》的法治版我都未曾错过,那里既有我国宪法精神的大气磅礴,也有西方国家民主法治的实践经验;既有典型案例的个性解读,也有物权法、民法总则护佑公民权利的答疑解惑。久而久之,结合工作的实际,我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并尝试着用文字记录下思考的点滴。当诸如环境保护法治化等思考成果在县人大常委会的征文活动中得到认可时,我心底涌起的是对《人民之友》的感激,正是有了她的陪伴和启发,才给予了我勤于积累、善于思考的动力。
一叠剪报:灵感来自“论坛”
工作以来,由于一直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关系,我养成了摘抄的习惯,遇到好的句子、段落或文章,都忍不住要把它们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与《人民之友》相识之初,读到有借鉴意义的文章,特别是论坛版块的一些经验总结和理论文章,我也尝试着摘抄记录,结果是觉得这里也好、那里也不错,因为舍不得放弃而大段大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下来。虽然,看到密密麻麻的手抄版文字,会有喜悦,但渐渐发现摘抄一篇文章常常得花费一个多小时时间,这种做法似乎并不“经济”。后来便开始尝试用剪报的方式,从《人民之友》截取我所需要的信息。日积月累,剪报越来越厚,日益成为助力我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伙伴”。犹记2017年1月,刚调到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我,接到了一份起草镇街人大工作联席会议材料的任务。写作过程中,对换届后乡镇人大工作如何开展,毫无头绪的我傻傻看着电脑键盘,半天敲不出一个字。于是,随手翻起了桌上《人民之友》的剪报,想让自己转换下思路,寻找启发,其中2016年第12期论坛版一篇题为《乡镇人大工作如何聚焦监督“主业”》的文章给了我灵感,帮助我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三年来,不论是在乡镇还是在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全省各级各地人大战线的前辈们在论坛版呈现的经验做法、分享的心得体会、总结的工作成果,都值得我认真学习、吸收借鉴,成为启迪思想、启发灵感的重要源泉,也陪伴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工作任务。
一张取款通知单:稿件现身“关注”
翻开抽屉,一张《人民之友》杂志社2017年6月5日
扫描关注人民之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