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法治社会>以案说法
以案说法

法学专家朱培立坚持助人为乐50年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作者:吴俊怡  时间: 2016-05-10   上传:redcloud

图为朱培立教授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朱培立,湘潭县人,湖南工程学院退休教授,助人为乐的典型。从少年起到正厅级督导退休后坚持做好事,30多年前就被誉为“活雷锋”,现已63岁还坚持无私助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专家朱培立,是一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湖南省著名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因长期坚持助人为乐,不仅在30多年前就被誉为“活雷锋”,还获得了“全省首届十佳学雷锋先进典型”、“雷锋家乡学雷锋先进个人”、“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0周年特别贡献奖”等荣誉。他从小就受父母的熏陶,坚持学雷锋做好事。还只12岁时,就把自己过河的轮渡票给了钱包被偷的人,自己再游泳渡过湘江回家。上小学时,他经常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贫困的同学吃。知识青年下乡期间,他坚持帮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义务修理,不仅分文不收,反而自己掏钱为别人买零配件和材料。招工进厂后,他见到困难的人和乞讨者,会尽力而为地帮助;当获知哪个地方遇到自然灾害或哪个家庭碰上天灾人祸时,总会用化名寄钱去资助。1998年,他一次性为150名希望工程对象捐助了当年的全部学费。他用自己的专利收入设立了几个支教助学基金。退休前夕,他还将自己的“知本”收入资金100万元创办了一个扶危济困献爱心的机构,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在这个爱心平台创益扶困,三年来已向社会献爱心捐款近400万元。他主要的动人事迹如下。

年轻困难的时候乐于助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几年里,一到星期天和节假日,总有一个带着红领巾的少年在湘潭县易俗河镇搬运队附近一个坡度较大的马路边,只要见到有人拖板车上坡时,这个“红领巾”就会使劲地在后面帮着推车,他就是少年时代的朱培立在学雷锋做好事。朱培立12岁那年暑假的一天,从湘潭县易俗河镇的家里坐轮渡过河到湘潭市岳塘新华书店买字典,下午返回轮渡码头买好票候船时,看到一个挑菜过河来卖的中年妇女卖完菜后,返程到码头买轮渡票时发现钱包被偷了,在急得滚地大哭。朱培立十分同情,马上把自己买好的轮渡票给了这位妇女,而这时自己身上仅剩下3分钱,已不够再买一张轮渡票,于是他悄悄地离开码头,脱下罩衣服包好新买的字典,用手举着游泳渡过湘江,飘移了约两公里才游到彼岸。晚上,朱培立在日记中写道“这样做很有意义,万一淹死了也是值得的!”

  1969年3月,朱培立知青下乡到了湘潭县最偏远的地方,当时叫上游人民公社(现属石鼓镇)的沿红村。那时劳动一天才几分钱,朱培立却乐于助人。他发现当地很多人的日常用品坏了没有修理的地方,于是节省部分生活费进城购买了一些工具,利用自己会装收音机,物理知识较好的特长,为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义务修锁配钥匙、补搪瓷杯盆和修理手电、闹钟、套鞋、雨伞、农机具等,不仅分文不收,反而自己掏钱为别人买零配件和材料;为了不耽误自己白天出集体工,他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帮别人把一件件送修的东西修好。

  1978年,朱培立知青招工返城后,妻子、孩子还在农村,微薄的工资收入维持自家的基本生活还极为困难。为了省出一些钱来捐助别人,他每天只到食堂买3分钱萝卜干或5分钱辣椒炒虾米,用来做早中晚三餐的下饭菜。但他见到困难的人和乞讨者,不仅会尽力而为地给予资助,而且还经常把自己身上的衣服、鞋袜脱给冻得发抖或衣不蔽体的人。有一次,朱培立到武汉出差时看到一个断了双手的乞丐在用脚写毛笔字求人施舍,由于衣服单薄冻得浑身发抖,他认为这个人不容易,了不起!于是上前捐了半个月工资,还把自己身上的一件新毛衣脱下来穿在这个残疾乞丐身上,在场的人无不称赞。朱培立每次获知哪个地方遇到自然灾害或哪个家庭碰上天灾人祸时,总会到厂里的互助储金会借些钱用化名寄去。有一次岳塘区民政局查出了化名的捐款人“岳名勇”就是朱培立,这个目标暴露后,陆续又被查出了用“吴明”、“谭非明”、“谭名勇”等化名捐钱捐物的人也是朱培立。

 

事业有成的岁月不忘助人

  我国专利法1985年实施以来,朱培立累计获得了45项专利权,不仅事业有了成就,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