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文阅读>随笔
随笔

西安小历纪程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投稿   作者:陈昌豪  时间: 2023-11-17   上传:刘杏

西安是享誉世界的华夏古都,一直为我所向往。今年八月上旬,我照例休公休假,而母亲正好也在轮班,难得有此空闲。况且自新冠疫情以来,我们一家人还未出门旅行,久闭思动,于是父亲提议去西安看一看,我们一致赞同。祖母也欣然与我们同行。

8月7日凌晨5点,我们从家里启程,驾着汽车,西指长安。一路跨长江、渡汉水,取道湖北的荆州、荆门、襄阳、十堰等城市,越过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这道巍峨雄壮的山脉,穿过数不清的隧洞、桥梁,经过唐诗中常见的地名诸如辋川、蓝关、蓝田等地,终于在下午三点到达了这座古老的城市。

一到西安,首先给我的感觉便是南北方气候的不同,或者说是北方气候在夏季胜于南方之处。出高速公路之后,进入城区,打开车窗,迎面而来的便是凉爽的空气。凉,真凉,深深地吸入一口,就像饮下一盏薄荷水,那爽气直沁到人的心脾里去。在节气上此时虽是夏秋之交,我们南国却正处在燠热湿蒸之中,全无秋的气象。而西安,这座西北之城,已是秋风生渭水,凉爽正宜人了。

事先联系的旅行社为我们安排好了住处,安顿下来之后,我们便去游览附近的西安世博园。这里是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园内静卧着大片水面,共有千亩之广,不过湖面被几处半岛和岛屿划分开,造成山重水复的景象,不至于使游人一览无余,这显然是造景者的精心设计。近岸处,芦苇、黄荻等水生植物在秋风中摇曳生姿,陆地上则花木扶苏,枝叶滴翠,一派勃勃生机。眼前景致,难以置信竟是在西北的干旱区!而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加上当时飘着的微微细雨,仿佛置身江南园林。长安塔是园中最显眼的建筑,这座宝塔采用了先进的内钢框架支撑结构,出檐深远,造型优美,富有隋唐时期方形古塔的神韵,且塔身通体银白,高高耸立,犹如天宫琼楼。与长安塔隔湖遥对的一大群新中式风格的庭院是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主体建筑是一座庑殿顶的大殿,褐色的屋面、米黄的墙体,看将起来,清新不失优雅,古典兼具庄严,正契合这座城市的古都身份。大殿前方的广场上塑有一尊通西域的张骞的铜像,这位大汉博望侯雄踞马背,高持旄节,罗袂飘飘,尽显天朝使臣的神采。我恭立基座之下,向这位“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敬礼。大殿前坪,两侧各有一列旗杆,中亚各国的国旗在顶端飘扬着,五色交辉,俨然万邦协和,使这处建筑更显宏大气象,这是前不久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的会址所在。历史上的西域即今日的中亚各国的首脑相聚于斯,共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使我不禁遥想起“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气象。

从世博园出来,我们便去吃晚饭。饭后,游览灞桥公园。公园依灞水而建,河畔遍植杨柳,在夕阳里看,别具风情。古代有“灞桥折柳赠别”的说法,不知是否指的这里。

第二天早上,旅行社接上我们,先带领我们参观城墙。我们在一处名长乐门的城门前下车,从轩敞的门洞中穿过,进入瓮城,然后拾级而上,登上城墙。西安虽是汉唐故都,但这城墙却是千百年之后的明代洪武年间修造的。规模自是远远不及汉唐城垣,但也着实雄伟壮观,并不影响像我这样有怀旧癖的来藉此追怀汉唐雄风。高大的门楼和箭楼雄踞在城门顶上,好似帝王头戴冕冠。墙体笔直伸展开来,和城下的护城河一道组成金城汤池,守护着这座垂垂老矣又焕发新生的古都。城墙顶上甚为宽阔,至少可并排行军十五列。顶面微向内倾,据说是便于雨水流入城内,以免敌人切断水源。古人的智慧,在细微之处亦可感受。本来,城墙这种建筑在我国是再常见不过的,古时大一点的市镇都有城墙。由于历史变迁特别频遭拆毁,现今城墙在我国却成了稀罕物。绝大部分古都、古城的城墙或消失殆尽,或残缺不全,而西安城墙竟能挺过那些动乱的年代,至今以完璧展现在世人面前,除去建筑本身的伟观不论,这种保护城墙的行为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当时的主政者是具有何等的眼光和担负,才为今日之西安留下了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

从城墙下来,我们前往行程中的下一站——华清宫。这里属于临潼,离西安市区有几十里。还未到达,高大苍翠的骊山即已映入眼帘,远远望去,山上亭台楼阁的飞檐翘角笼罩在云彩之中,时隐时现,正如白香山在《长恨歌》中所写的“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华清宫正是倚着骊峰山势而筑。国人之熟悉华清宫,大抵是因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里是唐代帝王游幸的地方,在盛世之中盛极一时,可想当时的盛况。如今,华清宫里的长生殿、九龙湖、飞霜殿、昭阳门、翠华门、梨园等一大群池苑错落有致,新彩夺目,想是近年复建的,其中景色则《长恨歌》之述备矣,似乎用不着我再来饶舌。不过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三口温泉池却是考古发掘出来的,据说正是唐代华清池的遗迹。三口浴池皆用青石铺砌,工艺考究,即使过去了一千三百多年,看上去仍旧光亮平整,踏步、水口、水道也清晰可辩。其中莲花、海棠二浴池因形似花朵,故名。太子汤则为长方形,供太子沐浴。浴池遗迹上都建起了宫殿式的房屋,起保护作用,也便于游人参观。

西安事变旧址在华清宫后侧的骊山山腰上,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蒋介石的行辕是五间一字排开的青砖小房子,就取名为“五间厅”。虽系当时最高统帅的居所,却十分简朴,就像一处普通的民居。西安事变发生前,蒋介石就在此办公。他的办公室、卧室和会议室均保持原貌,朴素、简洁、淡雅、庄重。外墙上和玻璃窗子上,事变发生时的枪战弹孔被妥善保存,于无声中向游人讲述信史。当年张学良、杨虎城的军队发动事变攻占华清宫时,蒋介石于仓皇之中逃向后山,藏身一处石缝中,口极狭,才通人,真是够难为他的了。1936年,黄埔军校学生集资在此修建了一座亭子,初名“总统蒙难亭”,后改为“民族复兴亭”、“正气亭”,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名“捉蒋亭”、“兵谏亭”,光是从这座小亭子的名字的变化,就能看出历史的变迁。兵谏亭背后的绝壁上刻着许多民国政要的题词,值得一看。其中,陈诚将军所题的“正气浩然”四字最是扣动我的心弦,我和父亲在此合影留念。再往上,骊山之巅还有老母殿、朝元阁、烽火台等古迹,可惜时间不够,我们未能前去。

从华清宫出来,我们便返回市区,游览钟楼和鼓楼。钟楼玲珑,鼓楼威严,晨钟暮鼓,声闻于天。随后,我们来到大雁塔。塔在大慈恩寺中,遗憾的是我们到时已晚,寺院闭门谢客了,只得在寺外遥望这种古塔。大雁塔是一座四方的楼阁式砖塔,较之我之前见过的宝塔,它的模样并不见得多么优美,色彩也不明丽,一如一个朴实憨厚的西北汉子呆呆地立在那里。但是它的建筑高度和时间跨度却罕有其匹,六十四米、一千三四百年,至今完好无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父亲以一名建筑工程师的眼光上下大量,而后连连称赞道:“这么高的建筑,在没有机械的一千多年前,古人是如何建造起来的?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从大雁塔北广场顺着大慈恩寺的院墙走到南广场,这里有大慈恩寺的正门。门首上高悬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大慈恩寺”匾额,蓝底金字,熠熠生辉。门前的广场中央树立着一尊玄奘法师的铜像。法师法相庄严,手持禅杖,似乎是在向游人颔首施礼。法师铜像的前方,即是大唐不夜城。

来到这里的时候,夜幕悄然降临,正是游览大唐不夜城的最佳时间。这是一条仿古的唐文化步行街,街道中间塑有多名唐代名人的铜像,诸如李白、杜甫、吴道子、颜真卿、欧阳询、孙思邈、陆羽、鉴真等,这批大唐群英,曾经歌于斯,哭于斯,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又回到了他们无限爱恋的长安城。街道两边一律是唐代风格的大屋顶建筑,被霓虹灯映射得流光溢彩,在夜色中看确乎是“美哉轮焉,美哉奂焉”。不过,比这些华美的建筑留给我们的印象更深的是游人的数量之多。宽度相当于长沙黄兴步行街四倍的大唐不夜城,游人数量至少相当于黄兴步行街的二十倍!父母亲说他们曾当国庆的旅游高峰到过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那些地方也确实人山人海,但是较之这大唐不夜城,还算稀疏。我尝读《晏子使楚》,其中说齐国都城临淄城中的居民之多到了“张袂成阴,挥汗成雨”的地步了,当时我还无法想象那是怎样一番场面,如今看来,这大唐不夜城的游人挥汗得成暴雨了。我们被人的洪流冲刷着、拍打着,好不容易钻进不夜城,在黑压压的人海中,又好不容易才被卷了出来。

第三天的行程是登西岳华山。华山属渭南市,西安东去二百五十里。从西安到华山的途中,是大片大片平坦的黄土地,地里大都种着玉米。这广袤的农田中却没有看见一条水渠、一口水塘,到底是“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风景迥异于江南了。旅行团一番折腾,到达华山脚下,已是下午了。我们只得从西线乘坐索道上山。游人当然也是不少的,排了将近两个小时的队才坐上。刚坐进轿厢的时候,觉得周围的山色叠翠,不过无甚奇特之处,心想“五岳独险”这个名号大抵是虚张声势的,一座山峰尽能险到什么样儿呢?但是眨眼之间索道翻过一个山头,视野为之一变,景象为之一新,而我胸中此前的疑云也为之一散。只见雄峰峻削,柱天直上。青崖白谷,不似尘寰。还未登上山顶,但这岧岧石壁、巉巉危岩,已使我们心惊胆战了,奇险之势,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料。索道随着山势上下起伏,二十多分钟之后,到达终点站。因地势实在险峻,轿厢无处停靠,只好在石壁中凿出一大洞作为这头的站台。从洞中出来,是镇岳宫,供奉镇守华岳之神西岳大帝。我们到此已经站在了华山主峰之一的西峰又名莲花峰的峰肩了。剩下通向峰头的一段路,不但索道不开,就是飞鸟也难渡,只能靠自己的手脚了。从镇岳宫向上,接近西峰之巅的最后一段路,是在一处山脊上凿出来的。山脊形如鲤背,而凿出的石级更是窄如鱼鳍。且两侧皆是悬崖峭壁,尤其是西侧,壁立千仞,渊深万丈,稍不留意,则跌下山去,瞬间化为齑粉。虽然只有两三百米的长度,但步步皆险,处处惊心。祖母和我们一道攀援着铁链达到顶峰,游人见状,纷纷投以赞许的眼光。“这么大年纪的老太太上华山,还真是少见哩!”峰顶有翠云宫,宫旁有一状如发饼的巨石,中间裂开,绝似斧劈,因此名“斧劈石”,旁边还树立一柄长把大斧,这就是传说中的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

站在海拔两千多公尺的西峰之巅,眺望华山诸峰,一律如刀劈、似锯割,巍巍乎、雄雄然,上接苍穹,下临无地,矗立天地之外,雄镇八荒之中,危乎高哉!向西向北,远远地又看得出黄河、渭水一线的空明缭绕,隔岸的山西的中条山脉也隐隐然入望遥。至此方知“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说法不虚。若再许我借用李白的诗句来形容,真可谓“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四周群峰的岩石大多裸露在外,一律呈淡黄色,山腰以下有团团的绿树妆点着,在湛蓝的天幕映衬之下,简直就是一副水墨画。从前看国画里的奇岩绝壁,皴法皱叠,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现在到了华山,向各峰略一举目,才知道南宗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山之伟观到此大约是可以说得已臻极顶了罢?

稍事休整之后,我们向云台峰也就是北峰行进。此峰海拔比西峰要低四百米,所以是下行。然而,莫言下岭便无难,一路的天梯石栈险要无比,有的简直是垂直而下,有的则挂在悬崖之上,祖母幸赖母亲全程护持着,才有惊无险地挨过一道道险关。西峰到北峰的这一段山景,自是十分秀丽,如莲花坪、金锁关、五云峰、苍龙岭、老君犁沟等地的景色,无一不使人惊艳,也完全可以冲抵因登山而受到的惊吓。不过最使我注目的还是沿途的摩崖石刻。几乎每走两三步就遇到一处,使人应接不暇,如此丰富的摩崖石刻,确是他山少见的。这些石刻都是前人游览华山时留下的,沿途所见以民国三十五年之前的居多,清代的次之。石刻的书法以馆阁体为主,描以绿漆,秀润华美、匀圆丰满,文辞则多典雅隽永,给人启迪。令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万方多难此登临”,落款为“十六集团军于抗战七年中,组织参观团到西安参观军事学校毕,游太华,书此以志不忘。中华民国三十二年春”;二是“看看我们的河山”,落款为“民国念五年秋奉令测量华岳形图,富平邵文玄、盩厔赵仙舟、兴平苗福堂同题”。且不论字写得如何,但从意思讲,已是上品。前者是引用的杜甫的诗句,是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国家形势比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安史之乱时的情形好不了多少,国军将士登临西岳,观赏风景,犹不忘灾难深重的祖国。短短七字,表达的是拳拳报国之心,流露的是深深忧国之情。整整八十年之后再读起,仍然令我动容。后者的语义直白,是山上石刻中少见的白话文,更像如今微信朋友圈的一则文案,这显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推广白话文的成果,从略带俏皮的语气间可以读出作者明朗欢快的心情。作者一行奉令测量华山的地形,定是感受到了祖国河山的大好,油然生发出爱恋之意,今天登上华山的大多数游客应该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吧。

北峰地势较其他主峰都要低,然而低得好,略略仰头,即可望见西峰、中峰等几座主峰的全貌。论风景的秀丽,则又赛过西峰了。峰顶有一座石碑,上刻金庸先生的手迹“华山论剑”,这里是《射雕英雄传》等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比武的地方。一不知不觉,夕阳就藏到西峰身后去了,我们也就在北峰乘坐索道下山。

我们入住华山脚下的陕西省荣誉军人休疗体检中心。原来这座宾馆的前身竟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延安的荣军教导院,而首任院长正是我们华容籍的革命家何长工。毛泽东主席关于创办荣军教导院一事致何长工的信的手迹就镌刻在宾馆大厅正中的石质墙面上。因此,我们住在这里感到十分亲切,又十分光荣。

翌日,又赴临潼,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对游人开放俑坑的有三个,其中一号坑最大,军容最整肃,出镜次数也最多。几千尊陶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游人太多,天气又热,又没有空调,密不透风,几乎要让人窒息。好不容易挤到护栏边,才瞄了一眼,又给挤得抬出来了,真是无立锥之地。秦始皇的兵马雄师若有灵,怕也要被这铺天盖地的游人吓退了罢!秦始皇的陵墓在距兵马俑不远的骊山怀中,远远望去,平畴上孤立着的一座黛绿色的小土丘便是。这位当年不可一世的帝王,都变作了土,在西风残照里看去,箫声咽、音尘绝,使人顿生兴废无常之叹。

至此,我们的西安之旅也划上了一个句号。夜色之中,离开这座恢宏的古都的时候,我不禁默念:“微霜凄凄簟色寒,莫道秋江离别难。回首可怜歌舞地,东风吹梦到长安。”

图文编辑:刘杏  二审:蒋海洋  终审:田必耀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