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人文阅读>随笔
随笔

人生幸遇提灯人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人民之友   作者:戴志华  时间: 2023-10-11   上传:刘杏

1011.jpg

我和身边的不少朋友,都是乡村教育的受益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村学校,青砖房、薄膜窗、手敲钟,最现代化的教具是一台斑驳的风琴,唯一的教辅资料是练习册。就是这样的条件,仍有一批批农家子弟通过教育,以最廉价、最庄严的方式,考中专、上大学,昂首挺胸迈过命运的拐点,走上一条更云蒸霞蔚,更腾龙化雨的人生道路。这其中,一位位乡村教师,如电影《无负今日》里的王老师,是乡村孩子们求学、成长路上的提灯人。那一盏盏萤火般的小灯,在家访的山路上、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在一次次苦口婆心的灯下夜谈中,照引着一拨拨孩子懵懂的成长之路。

多年后,我对那些散落在山野乡村里的教育故事、教育者,总怀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好感与崇敬。去年孟夏时节,去怀化山里调研,探访一所所掩映在苍翠山林里的村小、中学,那些见过和没见过的人们,那些传诵和正在续写的故事,常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和生命中那些难忘的印记,穿插着、揉杂着、发酵着,汇成一条飘着爱与芳香的灯河。

在山里一所亮堂堂的希望小学,我听到了“支教奶奶”大爱无声的教育传奇。2015年,周秀芳这位古稀之年且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退休教师,从富庶的浙江宁波,来到千里之外的贫困山区支教,为孩子们点燃希望与奋斗的火把。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她发动浙江宁波、杭州和上海等地近万名爱心人士,为溆浦县捐建希望小学22所,结对帮扶322名经济困难学生,累计募集款物2000余万元。2019年“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年度人物颁奖词如此说:“七十岁,她走进深山,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能眺望远方的窗,同时也点亮了希望的火把,为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跋涉千里,永久守望。”

在一所静谥的小学校园里,我们碰到一位走班送教的英语老师。这位年轻的支教老师,背后有着让人含泪微笑的“隐姓埋名”。从省城到山区,她如一只酿蜜的工蜂,带着爱与梦想,随同爱人的脚步,来到这片对教育近乎饥渴的土地,成为一名奔走在山路上的支教老师。父亲不忍她劳苦,一听说她的准确信息,就会前来“押送”她回省城家里。所以,每次报道、表彰,她都有一个让人诧异的请求:不能出现名字,不能出现镜头。她就如一缕风、一抹香,伴随孩子成长,却甘愿无声精彩。我和她站在校园的浓荫下,帮她挡着可能无意扫过来的镜头,听她简单说着孩子们对英语、对音乐、对绘画的喜爱。作为一个经历过“匍匐命运”的山里人,我知道爱一个人容易,但爱他并不美丽的成长,并用最好的年华去帮助后来者超越这种不美丽,这背后得有一个多么高贵的灵魂。

对乡村的孩子来说,寄宿制学校是一个港湾般的存在。在一所乡中学,我特意去孩子们的宿舍、食堂看了看。食堂的大师傅一见来人检查,如临大敌,分管后勤的副校长腰里吊着一串长长的钥匙,匆匆赶来。副校长和我同龄,中师毕业后就一直在乡里教书,分管后勤后更是如履薄冰。我笑着问他:“是不是生怕哪餐饭放下碗后,突然有学生呕吐、肚疼?”他连连点头,看得出他的焦虑与担忧已深深刻在抬头纹里。我一项一项看他们的进货单、冰柜、留样,他告诉我分管后勤那天起,就雷打不动提前半小时试餐,“这事交谁手上我都不放心”。这个中年男人斑驳的白发,分明浓缩着我们那代中专生的命运与悲欢。看着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厨房、清清楚楚的单据,我不禁想起当年寄宿时,一张两层木床睡四个人,带一瓶酸菜吃五天,大冬天到河边敲开薄冰缩手缩脚洗脸的情形。时光荏苒,真是换了人间。

山无言水无语,一代又一代人走出大山,一拨又一拨人走向乡村,这大概是乡村教育最璀璨的光华。这光华里,分明有一个个虔诚的提灯者,缘路而行。

编辑:蒋海洋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