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5309264 | 收藏首页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湖南人民之友>特别关注>时评
时评

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变革塑造立法进步

http://www.hnrmzy.com  文章来源:2022年第12期   作者:阿 计  时间: 2022-12-30   上传:杨柳

立法理念的变革,不仅将塑造法制的进步、守住权利的底线,而且将催动与社会观念的良性互动。

城市主干道标配的盲道,公共场所出入口改建的无障碍通行坡道,为行动不便者专设的卫生间等,这些充满温情的变迁,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善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而近期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更是预示着,这项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工程,即将获得更强劲的法制推动力。

事实上,从不断充实的无障碍设计规范标准,到相关法律引入无障碍设施条款,再到不断创新的地方立法,我国的无障碍建设始终伴随着同步前行的制度建设。然而,无障碍建设普遍存在的覆盖不全面、布局不平衡、服务不充分、管理不到位、功能不好用等问题,折射出相关法律条款过于碎片化、行政法规位级较低、重要制度存在缺项等法制供应不足。这样的现实,既是为无障碍建设打造一部专门法律的基本动因,也决定了立法必须突破固有思维、注入崭新理念。综观草案的具体架构,最富意义的当数三个纬度的重大变革。

首先,从特需特惠转向全民普惠。以往的无障碍建设制度规范,主要关注的是残疾人、老年人两大刚需群体。但在现实中,每个人都可以是无障碍环境的需求者和受益者。因而,草案将受益人群扩展至“全体社会成员”,界定为“有无障碍需求的社会成员”,无疑是回应现实需求的根本性突破。受益群体的多元化、全民化,确立了为社会共同需求、共同利益立法的价值定位。由此,无障碍建设将由特需特惠的传统模式,全面提升为普惠众生的公共服务。

其次,从设施建设转向环境建设。一个理想的无障碍环境,不仅需要支持自主生活的“硬设施”,还应当包括满足信息交流、融入社会等多维需求的“软环境”。正因此,从单向度的设施转向整体性的环境,已成为近年来无障碍建设的转型方向,也奠定了此次立法的变革基调。比如,在无障碍信息交流方面,大到政府部门发布公共信息,小到食品药品说明书,草案均设置了明确要求。在无障碍社会服务方面,从公权机关提供公共服务,到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选举、诉讼、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场景,均被纳入草案的规范之列。如此浓墨重彩的制度设计和细节关怀,正是立法理念与时俱进的产物。

再次,从倡导机制转向刚性法制。现实生活中,无障碍设施使用不畅、不够友好等局限,已建成设施频遭损毁或挤占等现象,无不暴露出技术标准供应不足、执行不力,以及“重建设、轻管理”等症结。尤其是,以往的立规建制具有浓厚的倡导色彩,存在不少鼓励性、原则性条款,强制性、惩罚性机制却存在颇多短板。而弥补这些制度缺失,正是此次立法的使命所在。比如,草案明确将强制性标准列为无障碍建设要求,设立相应的认证及评测全流程监管等机制。除考核评价、投诉处理等政府监督,草案还引入了体验试用、第三方评估等社会监督,以及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的司法监督。草案设计的法律责任制度,则精准对标各类违法行为,大大抬高了侵权成本。凡此种种,都意味着立法并非既有制度的简单整合,而是法制刚性的全面崛起。

从更深的层面而言,立法理念的变革,不仅将塑造法制的进步、守住权利的底线,而且将催动与社会观念的良性互动。如此才能孕育出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人文环境,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无障碍建设新格局。

《人民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5 湘ICP备15001378号-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838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27/D 邮发代码:42-21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54号